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深入实施,为初中数学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形式得到了高度关注与广泛应用. 的确,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知识内容的最终接受者,也自然应当站在一个主动的角度去面对学习.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对数学学习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触发高效学习的开关. 然而,这也引发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将学习重点把握准确?这时的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
一、引导学生重视概念学习,掌握数学基础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基本概念开始的. 只有将概念读懂学透,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自己在学的是什么. 作者在对学生们的解题错误进行分析时也发现,很多大家认为不该错的地方,都是由于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所引起的.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引导工作,应当从概念开始.
例如,在就对称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学生们并没有重视对其中概念的理解,匆匆读过,认为毫无难度. 于是,我将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在图1所示的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根红旗中,哪两根红旗是关于x轴对称的?哪两根红旗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在图2中,若要以A为位似中心,将△ABC的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则新图形的各顶点坐标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感到,对称问题并不简单. 无须我过多强调,便在解题的同时翻看教材,开始重新认真研读基本概念了.
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却也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容易忽略的内容. 初中学生大多爱好解题,喜欢解题正确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而相比之下,概念学习显然枯燥乏味得多. 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重视起来,协助他们打造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引导学生勤于联系生活,理论对接实际
很多教师反映,在很多时候,自主学习并不能必然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的确,仅靠学生们的单方力量,很难将探究视野完全打开.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的关注范围都只是局限于教材限定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再自由的讨论,其内容也只能在基本理论中打转. 这必然很难引发初中学生的共鸣. 这个时候,如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对接起来,效果就会好很多.
例如,学生们在对抛物线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时,关注内容始终局限在抛物线的定义、特征等理论性知识范围内. 看到大家停留在这个圈子里出不来,我提供了一道习题:如图3所示,一拱桥呈抛物线型,当水位在AB位置时,水面宽为20米. 当水位上升5米至CD位置时,便达到警戒水位,此时水面宽为10米. 若暴发洪水,水位每小时上升0.2米,则河水会在超过警戒线多久后淹没拱桥?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发现,原来抛物线的知识可以解决这么实际的问题,顿时热情大增. 在解题过程中,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困难. 然后,就是这个简单的步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却很难想到. 理论联系实际,与其说是一个动作,倒不如说是一种意识. 只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们向着生活的方向去看待数学,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带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
三、引导学生有效总结提炼,把握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当中的知识内容,虽然不能以“困难”一词来评价,但是,学生们想把它学好,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数量上来讲,初中阶段的知识内容并不算少,如果始终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必然会给学生们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 而当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规律,并将有效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提炼出来之后,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作为数学学习之中的升华动作,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例如,学生们曾经在学习因式分解的内容时遇到过这样一道习题:分解因式(x2 - 3x 2)(x2 - 3x - 4) - 72. 能够将这个问题快速准确完成的学生并不多.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时,大家通过讨论认识到,应当先设x2 - 3x 2 = t,便可以将原式表示为t(t - 6) - 72的形式,将之化简为(t 6)(t - 12)的形式之后,再将上式代入,最终简单快捷地得出(x2 - 3x 8)(x - 5)(x 2)的正确结果. 这时,我提示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大家发现,最初的整体换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这个普适性思维方式,并感到它可以在很多类似问题中予以适用. 教师对于总结提炼思想方法的引导性行为,为学生们的高效学习打开了一扇捷径之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想要实现最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当将重点放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 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性总结,却可以为学生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而这些方法,不仅对当前所学内容适用,对于今后将要面对的新知识来讲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点: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放手不管. 相反地,教师在这之中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较之从前更加明显了. 初中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数学学习经验不甚充足,还无法对知识重点与学习方法判断得准确无误,教师在其中的点拨协助至关重要. 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仍要把握好介入的“度”,将学生思维导入正确轨道即可,不要介入过多,要将思考与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这样的协调配合下,方能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学生重视概念学习,掌握数学基础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基本概念开始的. 只有将概念读懂学透,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自己在学的是什么. 作者在对学生们的解题错误进行分析时也发现,很多大家认为不该错的地方,都是由于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所引起的.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引导工作,应当从概念开始.
例如,在就对称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学生们并没有重视对其中概念的理解,匆匆读过,认为毫无难度. 于是,我将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在图1所示的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根红旗中,哪两根红旗是关于x轴对称的?哪两根红旗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在图2中,若要以A为位似中心,将△ABC的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则新图形的各顶点坐标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感到,对称问题并不简单. 无须我过多强调,便在解题的同时翻看教材,开始重新认真研读基本概念了.
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却也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容易忽略的内容. 初中学生大多爱好解题,喜欢解题正确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而相比之下,概念学习显然枯燥乏味得多. 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重视起来,协助他们打造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引导学生勤于联系生活,理论对接实际
很多教师反映,在很多时候,自主学习并不能必然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的确,仅靠学生们的单方力量,很难将探究视野完全打开.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的关注范围都只是局限于教材限定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再自由的讨论,其内容也只能在基本理论中打转. 这必然很难引发初中学生的共鸣. 这个时候,如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对接起来,效果就会好很多.
例如,学生们在对抛物线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时,关注内容始终局限在抛物线的定义、特征等理论性知识范围内. 看到大家停留在这个圈子里出不来,我提供了一道习题:如图3所示,一拱桥呈抛物线型,当水位在AB位置时,水面宽为20米. 当水位上升5米至CD位置时,便达到警戒水位,此时水面宽为10米. 若暴发洪水,水位每小时上升0.2米,则河水会在超过警戒线多久后淹没拱桥?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发现,原来抛物线的知识可以解决这么实际的问题,顿时热情大增. 在解题过程中,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困难. 然后,就是这个简单的步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却很难想到. 理论联系实际,与其说是一个动作,倒不如说是一种意识. 只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们向着生活的方向去看待数学,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带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
三、引导学生有效总结提炼,把握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当中的知识内容,虽然不能以“困难”一词来评价,但是,学生们想把它学好,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数量上来讲,初中阶段的知识内容并不算少,如果始终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必然会给学生们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 而当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规律,并将有效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提炼出来之后,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作为数学学习之中的升华动作,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例如,学生们曾经在学习因式分解的内容时遇到过这样一道习题:分解因式(x2 - 3x 2)(x2 - 3x - 4) - 72. 能够将这个问题快速准确完成的学生并不多.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时,大家通过讨论认识到,应当先设x2 - 3x 2 = t,便可以将原式表示为t(t - 6) - 72的形式,将之化简为(t 6)(t - 12)的形式之后,再将上式代入,最终简单快捷地得出(x2 - 3x 8)(x - 5)(x 2)的正确结果. 这时,我提示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大家发现,最初的整体换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这个普适性思维方式,并感到它可以在很多类似问题中予以适用. 教师对于总结提炼思想方法的引导性行为,为学生们的高效学习打开了一扇捷径之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想要实现最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当将重点放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 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性总结,却可以为学生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而这些方法,不仅对当前所学内容适用,对于今后将要面对的新知识来讲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点: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放手不管. 相反地,教师在这之中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较之从前更加明显了. 初中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数学学习经验不甚充足,还无法对知识重点与学习方法判断得准确无误,教师在其中的点拨协助至关重要. 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仍要把握好介入的“度”,将学生思维导入正确轨道即可,不要介入过多,要将思考与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这样的协调配合下,方能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