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传统的课堂难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难以激起学生的有效思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满腹的书本知识,但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对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思想政治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那么如何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怎样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
一、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应该“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必须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生活性的转化,将学生喜欢、熟悉的内容和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引入教材,赋予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以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成为实现教学生活化的首要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教材内容的重组和呈现方式的选择。
1.紧密联系生活,换、增、删教材内容。尽管教材的编者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实际、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构建教材,但是他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因为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及时地吸收当前的信息,并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相吻合,尤其是教材中的“情景设置”和“实践活动”更不可能适应全国各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保证教材实施的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替换、增删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新发现、新发明、新生活、新活动,替换或增删原教材中的人物、背景材料和活动方式。
2.贴近学生生活,活化教材内容。纸质教材内容只是静态的文本,为了培养未来社会化的人,在使用教材时,必须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实现教材内容的活动化和活动的生活化。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指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某一种场景、现象、人物、事物等实际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发展学生的认识、理解、运用知识能力,体验情感。
二、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
1.课前准备生活化,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即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察、收集、思考、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实现知识与周围生活的内在整合,有所体验,驱使学生的这种感性积累,从无意转化为有意,为课堂中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新课导入生活化,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导入生活化是一个好方法。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方法很多,如:选取代表性的材料,学生的生活表演,生活的具体讲述,或教师讲演、媒体再现等方式再现生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由此拉开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主体地位。
3.课堂活动生活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主动去想像、去体验,引导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学生发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角色表演、模拟活动、辩论讨论”等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学生认知有展现,情感有渲染,行为有体验,获得的感受有血有肉,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但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4.课外延伸生活化,引导学生实践生活。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局限在书本和教室,由于教学封闭、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这需要学生主动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做人。“生活实践”,既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又包括学生模拟的活动,如辩论、模拟练习,举办展览、设计壁报、调查报告、广告设计以及假设情景练习等,这都是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形象的好机会。尽管后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活实践活动,但它们对调动学生深刻认识事物、提高能力、体验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善于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在仔细的观察中、在认真的思考中,不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促教学三维目标更好实现。
那么如何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怎样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
一、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应该“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必须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生活性的转化,将学生喜欢、熟悉的内容和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引入教材,赋予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以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成为实现教学生活化的首要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教材内容的重组和呈现方式的选择。
1.紧密联系生活,换、增、删教材内容。尽管教材的编者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实际、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构建教材,但是他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因为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及时地吸收当前的信息,并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相吻合,尤其是教材中的“情景设置”和“实践活动”更不可能适应全国各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保证教材实施的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替换、增删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新发现、新发明、新生活、新活动,替换或增删原教材中的人物、背景材料和活动方式。
2.贴近学生生活,活化教材内容。纸质教材内容只是静态的文本,为了培养未来社会化的人,在使用教材时,必须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实现教材内容的活动化和活动的生活化。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指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某一种场景、现象、人物、事物等实际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情景”中发展学生的认识、理解、运用知识能力,体验情感。
二、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
1.课前准备生活化,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即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察、收集、思考、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实现知识与周围生活的内在整合,有所体验,驱使学生的这种感性积累,从无意转化为有意,为课堂中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新课导入生活化,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导入生活化是一个好方法。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方法很多,如:选取代表性的材料,学生的生活表演,生活的具体讲述,或教师讲演、媒体再现等方式再现生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由此拉开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主体地位。
3.课堂活动生活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主动去想像、去体验,引导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学生发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角色表演、模拟活动、辩论讨论”等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学生认知有展现,情感有渲染,行为有体验,获得的感受有血有肉,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但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4.课外延伸生活化,引导学生实践生活。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局限在书本和教室,由于教学封闭、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这需要学生主动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做人。“生活实践”,既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又包括学生模拟的活动,如辩论、模拟练习,举办展览、设计壁报、调查报告、广告设计以及假设情景练习等,这都是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形象的好机会。尽管后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活实践活动,但它们对调动学生深刻认识事物、提高能力、体验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善于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在仔细的观察中、在认真的思考中,不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促教学三维目标更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