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影响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强调青少年的体育训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存在阻力与局限,这需要根据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 青少年 课余体育训练 现状 措施
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义。它是针对那些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利用课余空闲时间,进行单独特殊项目的专门训练。由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昌盛,因此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高校学业竞争压力大,因此课余体育训练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且学校体育训练水平有限,设施并不完善,阻碍课余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开展与发展。加上课余体育训练需要常年坚持,而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学生人数有限。造成现在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不容乐观的现状,亟待解决。本文从以下诸多方面对青少年课余训练问题进行探讨。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征
1.1时间为业余时间,具有业余性
学生以学业为主,课余体育训练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避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我国家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主要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课外训练。
1.2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不连续性
首先学生拥有寒暑假、周末等假期,所以学生和老师的训练时间是一定的。而且学生并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就不可能进行大量不间断训练,所以课余体育训练是间歇的。
1.3课余体育训练的系统性差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因此存在漏洞的可能性更高。首先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天赋是很难在儿童时代就确定的,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确定学生的体育特长。
1.4课余体育训练不追求极限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并非专业运动员,所以不必追求训练上的高强度,否则只会增加青少年运动员的负荷,因为此时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高强度的训练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而这与我国课余体育训练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课余体育训练不具有追求极限训练的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2.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缺乏师资力量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得不到学校重视,多数学校的体育培训老师水平有限,根本达不到专业体育人员的素养。而且多数体育老师是兼职教练,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训练。
2.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系不完善
完备科学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体系是培育杰出运动员的基础与保障,如师资力度、选拔制度、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物资及运动员膳食营养的搭配等。其中无论哪一项都深刻地影响体育训练的发展。
2.3学校缺乏体育训练经费
由于各大高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来源采用自筹方式。这种方式筹集的资金有限,远不足以支持课余体育训练进行。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在设备及师资等方面都要花费大额资金,资金的贫乏给课余体育训练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
2.4学校体育竞赛现状堪忧
由于学校青少年体育精英数量有限,而学校又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学校重复使用训练体育精英的方法,造成他们疲于竞赛、疲于学习。更有甚者竟然谎报年龄,冒名顶替参赛,打击学生及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信心。
2.5学生积极性不够
当代社会学生升学压力大,所以学生基于担心学业的出发点,不希望进行课余体育训练,严重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6家长不理解与不支持
由于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拥有一个锦绣前程,并不希望他们从事体育类工作,因此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在课余时间多学习课本知识,而不是参加体育训练。
3.针对青少年体育现状诸多弊端的改革措施
3.1加大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支出
从运动员饮食搭配、运动器械购置到师资力量配备,都需要大量资金供给,所以加大资金投入十分必要。只有资金充足学校才能对教师进行高级培训,才能购置先进水平的器械,才能让运动员拥有合理健康的饮食。
3.2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组队建设与培养
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严格要求运动员,要求他们严格自律、努力进取。制度上要规范化、制度化,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表扬及表彰,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3.3增强师资力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使他们具备雄厚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素质。
4.结语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对其健康成长足够重视,从而为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奉献我们的力量。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能为国家发现体育人才,从而推动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与时俱进。当然就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我们要走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当然家长也要给予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就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我国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于贵身.浅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160-162.
[2]张丹.新中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历程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魏莉.新时期课余体育训练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66,69.
[4]杨铁黎,陈钧.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刊,2002(04):109-112.
[5]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25-28.
[6]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与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1):68-70.
[7]黎禾.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会化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02):11-15.
关键词: 青少年 课余体育训练 现状 措施
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义。它是针对那些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利用课余空闲时间,进行单独特殊项目的专门训练。由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昌盛,因此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高校学业竞争压力大,因此课余体育训练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且学校体育训练水平有限,设施并不完善,阻碍课余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开展与发展。加上课余体育训练需要常年坚持,而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学生人数有限。造成现在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不容乐观的现状,亟待解决。本文从以下诸多方面对青少年课余训练问题进行探讨。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征
1.1时间为业余时间,具有业余性
学生以学业为主,课余体育训练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避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我国家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主要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课外训练。
1.2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不连续性
首先学生拥有寒暑假、周末等假期,所以学生和老师的训练时间是一定的。而且学生并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就不可能进行大量不间断训练,所以课余体育训练是间歇的。
1.3课余体育训练的系统性差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因此存在漏洞的可能性更高。首先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天赋是很难在儿童时代就确定的,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确定学生的体育特长。
1.4课余体育训练不追求极限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并非专业运动员,所以不必追求训练上的高强度,否则只会增加青少年运动员的负荷,因为此时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高强度的训练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而这与我国课余体育训练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课余体育训练不具有追求极限训练的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2.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缺乏师资力量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得不到学校重视,多数学校的体育培训老师水平有限,根本达不到专业体育人员的素养。而且多数体育老师是兼职教练,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训练。
2.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系不完善
完备科学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体系是培育杰出运动员的基础与保障,如师资力度、选拔制度、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物资及运动员膳食营养的搭配等。其中无论哪一项都深刻地影响体育训练的发展。
2.3学校缺乏体育训练经费
由于各大高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来源采用自筹方式。这种方式筹集的资金有限,远不足以支持课余体育训练进行。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在设备及师资等方面都要花费大额资金,资金的贫乏给课余体育训练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
2.4学校体育竞赛现状堪忧
由于学校青少年体育精英数量有限,而学校又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学校重复使用训练体育精英的方法,造成他们疲于竞赛、疲于学习。更有甚者竟然谎报年龄,冒名顶替参赛,打击学生及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信心。
2.5学生积极性不够
当代社会学生升学压力大,所以学生基于担心学业的出发点,不希望进行课余体育训练,严重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6家长不理解与不支持
由于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拥有一个锦绣前程,并不希望他们从事体育类工作,因此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在课余时间多学习课本知识,而不是参加体育训练。
3.针对青少年体育现状诸多弊端的改革措施
3.1加大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支出
从运动员饮食搭配、运动器械购置到师资力量配备,都需要大量资金供给,所以加大资金投入十分必要。只有资金充足学校才能对教师进行高级培训,才能购置先进水平的器械,才能让运动员拥有合理健康的饮食。
3.2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组队建设与培养
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严格要求运动员,要求他们严格自律、努力进取。制度上要规范化、制度化,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表扬及表彰,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3.3增强师资力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使他们具备雄厚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素质。
4.结语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对其健康成长足够重视,从而为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奉献我们的力量。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能为国家发现体育人才,从而推动国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与时俱进。当然就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我们要走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当然家长也要给予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就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我国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于贵身.浅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160-162.
[2]张丹.新中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历程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魏莉.新时期课余体育训练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66,69.
[4]杨铁黎,陈钧.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刊,2002(04):109-112.
[5]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2):25-28.
[6]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与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1):68-70.
[7]黎禾.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会化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