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当时进口的最先进的枪炮坦克也难弥补南京防御指挥的失误。
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报道中,经常出现一张日军装甲兵围攻南京的照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守城部队也有一支“高科技”德制坦克部队。由于中国的史学研究多不涉及武器史,抗战初期的中日坦克很少有人研究和介绍。近年,随着许多早期“国军”装甲兵的资料和照片的公开,抗战初期的中日装甲兵状况渐渐清晰起来。
“国军”坦克和日军轻装甲车系出同门
前述照片上出现的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当时,藤田、井上和宫川3个战车队约50辆94式攻击南京,并参与了大屠杀。其实该车与防守南京的“国军”德制Ⅰ号坦克系出同门。
1931年,日本从英国购进6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装甲车,由日本东京煤气和电器工业公司(后称日野汽车公司)以该车为基础仿制,1934年正式命名为94式轻装甲车。94是日王纪年2594年(即公元1934年)的后两位数字。
该车体积小,重量轻,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该车所有方面均达不到坦克的标准,所以日军最初也没有把它视为坦克,而命名为轻装甲车。
1933年,在中国军队较大规模装备并使用坦克多年之后,后来的坦克王国德国仍然未拥看一辆坦克。于是德国从苏联购买了英国制的卡登·洛依德超轻型装甲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型坦克,命名为法西斯德军的“Ⅰ号”坦克。由于德国产品制作精良,在当时,它是国际公认的一型“高科技”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军装甲部队使用Ⅰ号坦克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在与苏联军队配合入侵波兰时,德国装甲师中多数坦克便是Ⅰ号坦克,尔后它又横扫西欧,甚至在1941年进攻苏联时,Ⅰ号坦克还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抗战前,中国从德国获得15辆Ⅰ号A型坦克(PzKpfw-1A)。而西安事变之后的1937年6月,蒋介石才匆忙把定购总数提高到120辆,但已经太晚了。
德国Ⅰ号坦克是抗战初期中国拥有的世界最先进坦克之一,1937年夏,该坦克留在南京没有参加上海保卫战(淞沪抗战)。假如“国军”的这种坦克与英制坦克一同参战,也许可以在战争初期将上海为数不多的鬼子赶下黄浦江,其实中国军队当时距离胜利只差一点点。这种坦克上有两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射速极高的德国MG-34或MG13机枪,火力极其猛烈,可对鬼子坦克和步兵构成极大威胁。
德制Ⅰ号坦克的绝对优势
笔者曾有幸近距离观察过日军94式轻装甲车,它小得出奇,比两箱夏利车还小,难怪当时被戏称为小豆装甲车。而德制Ⅰ号坦克个头则大得多。再考虑到当时德国和日本车辆总体技术的天壤之别,Ⅰ号坦克和94式轻装甲车的差别,大概比防弹奔驰车和简装夏利的差别还要大得多。
德制Ⅰ号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时,完全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日本94式轻装甲车,或从侧面击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Ⅰ号坦克装甲厚度13毫米,防护力与日本89式中型坦克相近,远超过日本94式。94式的6.5毫米小口径机枪从任何方向都不可能击穿德制Ⅰ号坦克。南京陷落后才到达的日军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炮弹初速太低,实战中多是从对方装甲上滑过,穿甲厚度为零,也没有能力击穿德制Ⅰ号坦克。也就是说,当时南京地区的所有两种日军坦克都难以击穿德制Ⅰ号坦克。
Ⅰ号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FuG2无线电台,技术上世界领先,远优于日本坦克。94式等没有电台,几乎无法协同作战。
德制Ⅰ号坦克动力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2倍。假如Ⅰ号坦克和94式相遇,Ⅰ号坦克完全可以轻松地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
小豆装甲车意外猖獗
1935年鬼子开始训练94式乘员。1937年开始组建13个独立中队,每个装备17辆这种轻装甲车。如果中国早两年抗战,该坦克根本不可能参战。蒋介石一再表示,要等到强大起来的那一天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越等距离目标越远。侵华战争期间,鬼子约有100多辆94式,以战车中队为单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搜索侦察、迂回攻击。许多“国军”部队望风而逃,不敢抵抗这种实际上有很多缺陷的轻装甲车,让这种轻装甲车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威力,后来缺乏坦克的日军开始把这种轻装甲车像坦克一样使用。
然而,94式的主要武器只有1挺91式6.5毫米机枪,就是改装的11年式(歪把子)机枪。日军坦克中队长(连长)1937年报告说,该机枪不可思议地采用20发弹仓供弹,根本不适合在装甲车上使用,它实际上不能连射,只能3~5发点射。它的特点是:供弹不良,退壳不良,故障率极高。如果当时的对手敢于连续围攻,它连续发射往往卡壳。
这种6.5毫米小口径机枪威力不足,根本无法对付对方坦克和工事。虽然94式在照片上看起来凶猛,其实它在围攻南京时,其机枪打在南京厚实的城墙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火力方面该车远达不到坦克的最低要求。
笔者看到,94式装甲较薄处只有6毫米,总体装甲极为薄弱。中国南京金陵兵工厂1934年曾制造过7.92毫米钢芯弹,月产达70万发,在100米距离可击穿11毫米厚钢板,完全可以对付94式轻装甲车。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中队在占领南京后的葬礼照片可以证实,有多名乘员被击毙,被打伤的应该更多。
实战证明它的薄装甲甚至挡不住当时的中国军队步机枪的打击,“八百壮士”也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一辆这种坦克。
而中国军队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可以将其击穿。两三颗集束手榴弹或土制炸药包在该车上爆炸,也都可以把它炸毁。所以在装甲方面,该车远达不到坦克的最低要求。遗憾的是斗志薄弱的对手往往没有勇气抵抗,致使日军这种装甲薄弱的轻装甲车也敢乱冲乱闯。
不过台儿庄附近一群装备极差的中国地方民团,曾勇敢地攻击1辆日军94式轻装甲车,结果该车在逃跑中翻覆,乘员狼狈逃窜,坦克被民团缴获。
德制Ⅰ号坦克的最后战斗
1937年12月,装备德制Ⅰ号坦克的“国军”装甲兵团第三连,被蒋介石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战争爆发半年了,它才第一次参战。
当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战斗中,守军1个排5辆Ⅰ号坦克攻击日军,但日军遇到从未见过的“高科技”坦克并没有溃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顽抗,结果德制Ⅰ号坦克重伤两辆(台湾专家认为是被敌机击毁),车上4名中国装甲兵牺牲,轻伤一辆,其余“国军”抛弃被毁伤的坦克逃回;日军死伤约40名。 战斗结束后,负伤坦克上还有2个中国坦克兵,但他们并没有像许多“国军”那样弃车逃跑或投降然后被射杀。下午4时,大量日军以密集的队列毫无戒备地从这辆坦克旁走过,这时坦克上的机枪响了,打死了非常多的日军。然后这两个中国坦克兵乘乱于黄昏撤退,结果1人牺牲,1人安全逃回,完全是个奇迹。后来日本媒体的有关报道也证实了此事。
从技术上讲,守卫南京的“德械部队”——装备二战时先进的德制枪炮坦克,它比一战水平的日军枪炮坦克领先一代。而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当时属“高科技”的德制Ⅰ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50辆日军薄皮94式轻装甲车,而94式轻装甲车上的6.5毫米机枪根本无法击穿德制Ⅰ号坦克装甲。但是很遗憾,上级指挥部从来没有安排德制Ⅰ号坦克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交战。
12月6日,“国军”军官开始大规模不辞而别。坦克连长赵鹄振等声称去为撤退作准备,一去不回。失去指挥的守军坦克部队在两名排长指挥下仍继续作战。10日守城战中,1个坦克排曾射杀了大量攻入城中的日军敢死队,用事实证明了该坦克的实力以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气。
12日,守城坦克部队发现上级指挥部已找不到人,这些坦克在城里徘徊了几趟后,从无数被踩倒的人身上开过去,冲出南京挹江门城门,退到长江边。
部分坦克兵逃回后称,在江边,他们把坦克装上4艘木船渡江北撤,由于拖船上的步兵军官为便于自己撤退,砍断了连接装坦克木船的缆绳,使装坦克的木船顺流而下不知所终,全部损失了。但老照片将这种说法否定。
也有部分坦克兵称,他们把坦克上的机枪、电台等关键部件卸下后抛弃了坦克。但这和鬼子缴获该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因为照片中坦克上的机枪并未拆除。台湾的专家指出,“国军”官兵造假成癖,抗战回忆甚至抗战档案一向水分极大,让战史研究极为困难。
历史没有假设
其实日军攻击南京的部队只有5个师团,实际攻城兵力约5万人,不足以构成严密包围圈,所以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的计划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但由于“中央军”“德械部队”的高级将领均抛弃部队不辞而别,导致绝大多数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围的命令。只有来自广东的第66和83军将领和部队在一起强行突围,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冲击时阵亡。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不巧又遭日军第16师团主力。
即便如此,20日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其将士大部成功地冲出南京活了下来。
装甲兵团第三连的德制Ⅰ号坦克群可连续行驶100公里以上,完全有能力从日军中间突围,毕竟当时日军根本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日军步兵火炮射程以及身十击高速运动目标的能力亦有限。遗憾的是守军装甲兵没有选择驾驶坦克突围,而是军官抛弃士兵,士兵抛弃坦克,最终,先进的德国Ⅰ型坦克被日军缴获,其中部分坦克对敌一枪未放。日军照片显示了这令人扼腕的结局。
日军对中国的德制Ⅰ号坦克非常关注,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和模仿,日军后来的坦克电台可能就是从此仿制的,这是后话。
当年南京守军兵力是日军的2倍,守军从西方进口的装备数量质量对日军也有一些优势,守军还可以凭借坚固城墙以逸待劳。结果打了3天左右就全军崩溃,近10万官兵被屠杀。而没有一辆坦克和装甲车的衡阳守军方先觉部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还坚守衡阳47天,显然,进口的最先进枪炮坦克也难以弥补指挥南京防御的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的失误。
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报道中,经常出现一张日军装甲兵围攻南京的照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守城部队也有一支“高科技”德制坦克部队。由于中国的史学研究多不涉及武器史,抗战初期的中日坦克很少有人研究和介绍。近年,随着许多早期“国军”装甲兵的资料和照片的公开,抗战初期的中日装甲兵状况渐渐清晰起来。
“国军”坦克和日军轻装甲车系出同门
前述照片上出现的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当时,藤田、井上和宫川3个战车队约50辆94式攻击南京,并参与了大屠杀。其实该车与防守南京的“国军”德制Ⅰ号坦克系出同门。
1931年,日本从英国购进6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装甲车,由日本东京煤气和电器工业公司(后称日野汽车公司)以该车为基础仿制,1934年正式命名为94式轻装甲车。94是日王纪年2594年(即公元1934年)的后两位数字。
该车体积小,重量轻,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该车所有方面均达不到坦克的标准,所以日军最初也没有把它视为坦克,而命名为轻装甲车。
1933年,在中国军队较大规模装备并使用坦克多年之后,后来的坦克王国德国仍然未拥看一辆坦克。于是德国从苏联购买了英国制的卡登·洛依德超轻型装甲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型坦克,命名为法西斯德军的“Ⅰ号”坦克。由于德国产品制作精良,在当时,它是国际公认的一型“高科技”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军装甲部队使用Ⅰ号坦克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在与苏联军队配合入侵波兰时,德国装甲师中多数坦克便是Ⅰ号坦克,尔后它又横扫西欧,甚至在1941年进攻苏联时,Ⅰ号坦克还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抗战前,中国从德国获得15辆Ⅰ号A型坦克(PzKpfw-1A)。而西安事变之后的1937年6月,蒋介石才匆忙把定购总数提高到120辆,但已经太晚了。
德国Ⅰ号坦克是抗战初期中国拥有的世界最先进坦克之一,1937年夏,该坦克留在南京没有参加上海保卫战(淞沪抗战)。假如“国军”的这种坦克与英制坦克一同参战,也许可以在战争初期将上海为数不多的鬼子赶下黄浦江,其实中国军队当时距离胜利只差一点点。这种坦克上有两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射速极高的德国MG-34或MG13机枪,火力极其猛烈,可对鬼子坦克和步兵构成极大威胁。
德制Ⅰ号坦克的绝对优势
笔者曾有幸近距离观察过日军94式轻装甲车,它小得出奇,比两箱夏利车还小,难怪当时被戏称为小豆装甲车。而德制Ⅰ号坦克个头则大得多。再考虑到当时德国和日本车辆总体技术的天壤之别,Ⅰ号坦克和94式轻装甲车的差别,大概比防弹奔驰车和简装夏利的差别还要大得多。
德制Ⅰ号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时,完全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日本94式轻装甲车,或从侧面击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Ⅰ号坦克装甲厚度13毫米,防护力与日本89式中型坦克相近,远超过日本94式。94式的6.5毫米小口径机枪从任何方向都不可能击穿德制Ⅰ号坦克。南京陷落后才到达的日军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炮弹初速太低,实战中多是从对方装甲上滑过,穿甲厚度为零,也没有能力击穿德制Ⅰ号坦克。也就是说,当时南京地区的所有两种日军坦克都难以击穿德制Ⅰ号坦克。
Ⅰ号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FuG2无线电台,技术上世界领先,远优于日本坦克。94式等没有电台,几乎无法协同作战。
德制Ⅰ号坦克动力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2倍。假如Ⅰ号坦克和94式相遇,Ⅰ号坦克完全可以轻松地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
小豆装甲车意外猖獗
1935年鬼子开始训练94式乘员。1937年开始组建13个独立中队,每个装备17辆这种轻装甲车。如果中国早两年抗战,该坦克根本不可能参战。蒋介石一再表示,要等到强大起来的那一天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越等距离目标越远。侵华战争期间,鬼子约有100多辆94式,以战车中队为单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搜索侦察、迂回攻击。许多“国军”部队望风而逃,不敢抵抗这种实际上有很多缺陷的轻装甲车,让这种轻装甲车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威力,后来缺乏坦克的日军开始把这种轻装甲车像坦克一样使用。
然而,94式的主要武器只有1挺91式6.5毫米机枪,就是改装的11年式(歪把子)机枪。日军坦克中队长(连长)1937年报告说,该机枪不可思议地采用20发弹仓供弹,根本不适合在装甲车上使用,它实际上不能连射,只能3~5发点射。它的特点是:供弹不良,退壳不良,故障率极高。如果当时的对手敢于连续围攻,它连续发射往往卡壳。
这种6.5毫米小口径机枪威力不足,根本无法对付对方坦克和工事。虽然94式在照片上看起来凶猛,其实它在围攻南京时,其机枪打在南京厚实的城墙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火力方面该车远达不到坦克的最低要求。
笔者看到,94式装甲较薄处只有6毫米,总体装甲极为薄弱。中国南京金陵兵工厂1934年曾制造过7.92毫米钢芯弹,月产达70万发,在100米距离可击穿11毫米厚钢板,完全可以对付94式轻装甲车。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中队在占领南京后的葬礼照片可以证实,有多名乘员被击毙,被打伤的应该更多。
实战证明它的薄装甲甚至挡不住当时的中国军队步机枪的打击,“八百壮士”也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一辆这种坦克。
而中国军队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可以将其击穿。两三颗集束手榴弹或土制炸药包在该车上爆炸,也都可以把它炸毁。所以在装甲方面,该车远达不到坦克的最低要求。遗憾的是斗志薄弱的对手往往没有勇气抵抗,致使日军这种装甲薄弱的轻装甲车也敢乱冲乱闯。
不过台儿庄附近一群装备极差的中国地方民团,曾勇敢地攻击1辆日军94式轻装甲车,结果该车在逃跑中翻覆,乘员狼狈逃窜,坦克被民团缴获。
德制Ⅰ号坦克的最后战斗
1937年12月,装备德制Ⅰ号坦克的“国军”装甲兵团第三连,被蒋介石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战争爆发半年了,它才第一次参战。
当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战斗中,守军1个排5辆Ⅰ号坦克攻击日军,但日军遇到从未见过的“高科技”坦克并没有溃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顽抗,结果德制Ⅰ号坦克重伤两辆(台湾专家认为是被敌机击毁),车上4名中国装甲兵牺牲,轻伤一辆,其余“国军”抛弃被毁伤的坦克逃回;日军死伤约40名。 战斗结束后,负伤坦克上还有2个中国坦克兵,但他们并没有像许多“国军”那样弃车逃跑或投降然后被射杀。下午4时,大量日军以密集的队列毫无戒备地从这辆坦克旁走过,这时坦克上的机枪响了,打死了非常多的日军。然后这两个中国坦克兵乘乱于黄昏撤退,结果1人牺牲,1人安全逃回,完全是个奇迹。后来日本媒体的有关报道也证实了此事。
从技术上讲,守卫南京的“德械部队”——装备二战时先进的德制枪炮坦克,它比一战水平的日军枪炮坦克领先一代。而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当时属“高科技”的德制Ⅰ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50辆日军薄皮94式轻装甲车,而94式轻装甲车上的6.5毫米机枪根本无法击穿德制Ⅰ号坦克装甲。但是很遗憾,上级指挥部从来没有安排德制Ⅰ号坦克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交战。
12月6日,“国军”军官开始大规模不辞而别。坦克连长赵鹄振等声称去为撤退作准备,一去不回。失去指挥的守军坦克部队在两名排长指挥下仍继续作战。10日守城战中,1个坦克排曾射杀了大量攻入城中的日军敢死队,用事实证明了该坦克的实力以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气。
12日,守城坦克部队发现上级指挥部已找不到人,这些坦克在城里徘徊了几趟后,从无数被踩倒的人身上开过去,冲出南京挹江门城门,退到长江边。
部分坦克兵逃回后称,在江边,他们把坦克装上4艘木船渡江北撤,由于拖船上的步兵军官为便于自己撤退,砍断了连接装坦克木船的缆绳,使装坦克的木船顺流而下不知所终,全部损失了。但老照片将这种说法否定。
也有部分坦克兵称,他们把坦克上的机枪、电台等关键部件卸下后抛弃了坦克。但这和鬼子缴获该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因为照片中坦克上的机枪并未拆除。台湾的专家指出,“国军”官兵造假成癖,抗战回忆甚至抗战档案一向水分极大,让战史研究极为困难。
历史没有假设
其实日军攻击南京的部队只有5个师团,实际攻城兵力约5万人,不足以构成严密包围圈,所以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的计划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但由于“中央军”“德械部队”的高级将领均抛弃部队不辞而别,导致绝大多数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围的命令。只有来自广东的第66和83军将领和部队在一起强行突围,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冲击时阵亡。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不巧又遭日军第16师团主力。
即便如此,20日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其将士大部成功地冲出南京活了下来。
装甲兵团第三连的德制Ⅰ号坦克群可连续行驶100公里以上,完全有能力从日军中间突围,毕竟当时日军根本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日军步兵火炮射程以及身十击高速运动目标的能力亦有限。遗憾的是守军装甲兵没有选择驾驶坦克突围,而是军官抛弃士兵,士兵抛弃坦克,最终,先进的德国Ⅰ型坦克被日军缴获,其中部分坦克对敌一枪未放。日军照片显示了这令人扼腕的结局。
日军对中国的德制Ⅰ号坦克非常关注,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和模仿,日军后来的坦克电台可能就是从此仿制的,这是后话。
当年南京守军兵力是日军的2倍,守军从西方进口的装备数量质量对日军也有一些优势,守军还可以凭借坚固城墙以逸待劳。结果打了3天左右就全军崩溃,近10万官兵被屠杀。而没有一辆坦克和装甲车的衡阳守军方先觉部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还坚守衡阳47天,显然,进口的最先进枪炮坦克也难以弥补指挥南京防御的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