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揭题导课是阅读教学中最开始的环节,忽视或轻视这一环节所造成的弊端不容小觑。研究分析名师的导课环节,可以发现,在导入过程中,他们或点燃学生的兴趣,或植入字词学习,或链接文本背景,或梳理文章信息,或指向语言表达,使其与课文教学紧密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揭题导课;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揭题导课是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主要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文阅读的作用。导课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揭题导课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较强,从而造成“走形式”的现象:低年级往往猜谜语——“青青小树挂喇叭,喇叭谢了结小瓜,小瓜吐出白花花,摘了花花纺纱纱。”“棉花。”“读课题——《棉花姑娘》。”高年级习惯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都说了些什么?”(对学生的提问不作梳理,甚至不管不顾)如此导课,给人的感觉是为导课而导课,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简短的环节也练有所得。名师的课堂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处处精彩,导课环节亦如此。精彩从“头”就开始了!细细品味,他们的导课往往是“另有图谋”的。
一、特制聊天激情趣
谈话导入是教师最常用的导课形式,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不少一线教师的谈话,往往立意不高:有的是一成不变地逐词解读课题的意思,然后板书课题,布置读文;有的是明知故问(因学生已做过预习),为引出课题而进行牵强的互动聊天,再引出课文;有的出示作者、作品简介,灌输式说明后导入……的确,一线课堂中精心预设的因班制宜、因课制宜而又具语文味的特制聊天鲜有出现。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借班上公开课《燕子》时的导入,在这方面堪称经典。
師:陈燕、李燕,请你们站起来。(生有些不知所措)请不要紧张,我是想问问是谁给你们起的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陈燕松了一口气,大大方方地回答)
生:是我爸爸给我起的名字。我是春天生的,正好是燕子从南方飞来的时候。
(李燕的回答大致相似)
师:你们的名字起得多么富有诗意呀!燕子是很有灵性、很讨人喜爱的鸟儿。从古到今,写燕子的诗文很多很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的是燕子飞行时体态的轻盈、姿态的优美;“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写的是燕子的自由自在。我们班的陈燕、李燕不也像燕子那样伶俐、轻盈、活泼吗?那么,现代大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把书翻到第一课——
于老师这简短的导课聊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燕子》一课的学习。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教学环节,至少陈燕和李燕会永远记住。细细品味,这一导课从该班的陈燕、李燕同学的起名切入,学生感觉非常亲切;从起名到初步介绍燕子有灵性、活泼和体态优美的特点,不露痕迹;从丰富的古诗名句中读出燕子的形象,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这样的导入,匠心独具,情趣盎然,学生在不经意间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顺带识字增词汇
揭题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并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开始有效阅读。如果导入环节不但能达到激趣入境的目的,还能附以其他的语文学习任务,那课堂效率不就成倍增加了吗?请看语文教育家斯霞老师《小小的船》的导入,她把识字教学结合进导课,学生在导课环节就学会了一个生字,认识了不少含“船”的词语,可谓一箭双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生:小小的chuán。
师:先读准拼音chuán。(生读)
师:对,“船”是翘舌音。我们没有学过 “船”字,现在看老师写。(板书:船) “船”字的偏旁是新学的。这一小撇写短些,这一撇写长一些,叫竖撇。再写横折钩,当中一横有点像一提,但右边不要出头,上下两点,这叫“舟”字旁。
生:“舟”字旁。
师:“舟”字是这样写的 (边说边板书),当中一横两边出头,但作为偏旁,这一横右边不能写出头,到横折钩这里为止。舟就是船,作为偏旁叫“舟”字旁。再读两遍。 (生读)
师:“船”字的右半边我们是熟悉的,是哪个字的半边?
生:“船”字的右半边是铅笔的“铅”字的右半边。
……
师:这一遍大家写得不错。你们看到过船吗?有哪些船呢?
生:我看到过小游船。
生:我看到过帆船。
生:我见过大轮船。
生:还有宇宙飞船……
师:对!小游船、大轮船、宇宙飞船都是这个“船”字。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儿歌里,讲的是什么样的船呢?请翻开……
如此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生字“船”,还积累了不少有关“船”的词语,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揭题导课是必要的,如能在导入中植入生字教学,则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像这样课题当中带有生字的课文很多,应该都适合运用此法。
三、链接背景练阅读
有些中高年级的课文,其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距离较远,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读懂课文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背景资料来增加他们的信息量,降低阅读难度。简介作者和作品时,教师习惯性的做法是:在课始,让学生先说说,然后出示相应的说明性材料加以补充,提示学生记下一些重要信息,为后续阅读做铺垫。这样的导课,虽说该给学生的都给了,但这样理性地给予,学生会觉得了无趣味。怎样改变?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一夜的工作》一课上的导入给我们做了示范。
师: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咱们去纪念。比如今天这个日子,2004年9月10日,将会载入王利聪同学的人生日记。有那么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身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生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你是这样的人》,师有感情地诵读,生热烈鼓掌)
师:请读一读宋小明为总理写下的这一首诗,读一读,诗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来,举手告诉大家,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诗里写了这么多“你是这样的人”,说明诗人非常爱戴周总理。
师:是呀,你注意到这首诗当中“你是这样的人”出现了几次呀?
……
师:对,5次。来,继续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因为这里,总理把伤痛藏在自己身上,他用微笑回答。
师:不是一点点伤痛,而是——(生跟着说:所有的伤痛)有哪一位能把所有的伤痛都藏在自己的身上?(生情绪激动)
师:来,王利聪,好样的!王利聪——(师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他)
生:“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师:你感动吗?
生:嗯。(点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把所有的人都装在他心里。
师:(点头肯定)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究竟是总理的什么感动了这位诗人?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一夜的工作》。
王老师的导课,没有标签式地把伟人周总理的相关信息灌输给学生,而是借用诗人宋小明的《你是这样的人》介绍了一个诗意感性的周总理。语言材料的选择已别出心裁,运用更是让人叫绝:教师的范读让语文的魅力一展无余,把学生快速地带入诗的意境中,而后在诗境中交流、对话、练读,学生在读懂诗作的同时,历练了阅读能力。学生读懂了此诗,對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已有所领略,为后续作者直抒胸怀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句的学习夯实基础。王老师在简介作品背景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扎实的阅读机会,让了解人物的过程富有情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梳理信息悉主角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其中高年级课文预习都会有一项常规性的任务——了解作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学生会找到许多不同维度的信息,教师在课始也会让学生交流找到的信息,由此导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课,以生为本,为课文学习扫清障碍,是实用高效的。那么,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梳理信息环节,能否另赋予其一些功能呢?且看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小说集《呐喊》。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师: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关于鲁迅的信息丰富多样,无论学生收集到的是哪方面的材料,闫老师总能顺势点评,为学生总结出鲁迅的某一特点,给学生的预习一个肯定。这些信息在闫老师的梳理下,都有效地指向鲁迅先生的不同方面,学生也在交流中对课文主人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对课文中周晔眼中的鲁迅,闫老师未作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避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影响阅读效果。
这样的信息梳理既紧紧围绕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为更好地阅读课文服务,又让学生对作者笔下不一样的鲁迅充满了期待,从而主动地投入阅读。
五、引导提问育质疑
质疑揭题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在我听过的众多的课例中,质疑导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其原因就如本文开始时所说,教师为质疑而质疑,与课文学习脱钩,与培育质疑思维无关。每次听到这样的课例,我总想问问上课教师:质疑是为了什么?经常听到的回复是: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那能不能再附加一些别的学习功能呢?教师都觉得为难,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更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质疑导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师板书课题)齐读。
(生齐读课题,声音较轻)
师:大声齐读。
(生大声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问自己?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为什么要写扫路人?
师:好,想到了两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天游峰为什么有扫路人?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
生: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师:谁知道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阶梯。
师:请你上来。(一生上台)你刚才提了两个问题,综合一下,天游峰是旅游胜地,这里的游人很多。为什么不去写游人,而写一个扫路人?这是你的发现,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题目下面,还要写上你的名字。(该生写问题及姓名)
师: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正确,不要读破句。
前两个问题应该在不同的班级都会被学生提出,但经孙老师一追问,又多出了一拨问题,而这些问题更具有思维含量:为什么有扫路人?扫路人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直达阅读目标,带着这样的质疑来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孙老师更为高明的一招是让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把问题写下来,作为全班同学的阅读任务进行布置,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学生质疑的能力也会提升,质疑的思维品质也会相应形成。
六、品评标题学表达
谈到阅读教学,总是特别钟情于王崧舟老师,窃以为王老师把阅读教学课的课型分为指向阅读和指向表达两类,观点确实高屋建瓴。《与象共舞》的“一课两上”,精彩至极。其中“与写共舞,指向运用与表达”板块中,品评课题的导入环节堪称经典。王老师在检查字词预习情况之后,抛出“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会怎么写”的话题,师生互动,交谈中逐步引出“如何写作——怎样选材,如何谋篇”的表达知识,让学生在此认识上阅读课文,目标明确,事半功倍。
师: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生:与象共舞。
师:再读。
生:与象共舞。
师:从字面上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和象一起跳舞。
师:好的,和大象一起跳舞,是吗?
师:(板书)和大象一起跳舞。假如把题目改成《和大象一起跳舞》,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就是同一个意思吗?这怎么就不好?你有好建议?
生:我认为那样的话就有点唠叨。
师:唠叨,显得啰唆,你的意思就是题目要——
生:简洁一点。
师:简洁一点,说得好,真好!
师:孩子们,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注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咱们这篇课文,请你告诉我你会写些什么。
生:我会写和大象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以此告诉大家要保护动物。
师:说得有点玄乎,因为你和大象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你会写哪些内容?具体点,咱们说得实在点,好吗?你会写——
生:我会写人和象成为好朋友的过程。
师:怪事。紧扣题!题目叫?
生:与象共舞。
师:对啊,题目是《与象共舞》,与大象一块儿——
生:跳舞。
師:就没人写跟大象一块儿跳舞?有人写吗?
生:我会写与大象共同相处的场景。
师:呵呵,还是不写跳舞,真是怪事,那要给你判分的话得扣很多的分啊,那是离题啊。好,你说。
生:我会写跟大象怎么样跳舞。
师:哎,总算写到点子上去了。毫无疑问,题目是和大象一块儿跳舞,当然得写什么?怎么跳舞,为什么跳舞,跳舞的过程怎么样,最后跳得怎么样了,是吧?哎,这是看到这个题目以后你的第一个反应,因为题目叫,读——
生:与象共舞。
师:那么作者呢?赵丽宏先生呢?他写了什么呢?他是怎么写的?来,咱们打开课文,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你会发现这篇课文里作者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写法。奇怪在哪儿呢?自己发现去吧。开始!
(生默读课文)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品读课文时,会直接触及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说,确实直指规律,一课一得。王老师从品读第4自然段切入,继而带出课文其他部分的阅读,所有阅读均指向表达方法,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秘妙。一节课就读出这样一个表达秘妙,课始“评标题、引话题”的导课功不可没。
简短的导课用时不过几分钟,但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名师的导课之所以能如此精彩,和他们计较课堂中“每一分钟,时时事事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的“图谋”是分不开的。简洁的导课亦可融入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和课文阅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第二中心小学 324200)
【关键词】揭题导课;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揭题导课是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主要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文阅读的作用。导课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揭题导课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较强,从而造成“走形式”的现象:低年级往往猜谜语——“青青小树挂喇叭,喇叭谢了结小瓜,小瓜吐出白花花,摘了花花纺纱纱。”“棉花。”“读课题——《棉花姑娘》。”高年级习惯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都说了些什么?”(对学生的提问不作梳理,甚至不管不顾)如此导课,给人的感觉是为导课而导课,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简短的环节也练有所得。名师的课堂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处处精彩,导课环节亦如此。精彩从“头”就开始了!细细品味,他们的导课往往是“另有图谋”的。
一、特制聊天激情趣
谈话导入是教师最常用的导课形式,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不少一线教师的谈话,往往立意不高:有的是一成不变地逐词解读课题的意思,然后板书课题,布置读文;有的是明知故问(因学生已做过预习),为引出课题而进行牵强的互动聊天,再引出课文;有的出示作者、作品简介,灌输式说明后导入……的确,一线课堂中精心预设的因班制宜、因课制宜而又具语文味的特制聊天鲜有出现。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借班上公开课《燕子》时的导入,在这方面堪称经典。
師:陈燕、李燕,请你们站起来。(生有些不知所措)请不要紧张,我是想问问是谁给你们起的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陈燕松了一口气,大大方方地回答)
生:是我爸爸给我起的名字。我是春天生的,正好是燕子从南方飞来的时候。
(李燕的回答大致相似)
师:你们的名字起得多么富有诗意呀!燕子是很有灵性、很讨人喜爱的鸟儿。从古到今,写燕子的诗文很多很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的是燕子飞行时体态的轻盈、姿态的优美;“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写的是燕子的自由自在。我们班的陈燕、李燕不也像燕子那样伶俐、轻盈、活泼吗?那么,现代大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把书翻到第一课——
于老师这简短的导课聊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燕子》一课的学习。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教学环节,至少陈燕和李燕会永远记住。细细品味,这一导课从该班的陈燕、李燕同学的起名切入,学生感觉非常亲切;从起名到初步介绍燕子有灵性、活泼和体态优美的特点,不露痕迹;从丰富的古诗名句中读出燕子的形象,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这样的导入,匠心独具,情趣盎然,学生在不经意间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顺带识字增词汇
揭题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并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开始有效阅读。如果导入环节不但能达到激趣入境的目的,还能附以其他的语文学习任务,那课堂效率不就成倍增加了吗?请看语文教育家斯霞老师《小小的船》的导入,她把识字教学结合进导课,学生在导课环节就学会了一个生字,认识了不少含“船”的词语,可谓一箭双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生:小小的chuán。
师:先读准拼音chuán。(生读)
师:对,“船”是翘舌音。我们没有学过 “船”字,现在看老师写。(板书:船) “船”字的偏旁是新学的。这一小撇写短些,这一撇写长一些,叫竖撇。再写横折钩,当中一横有点像一提,但右边不要出头,上下两点,这叫“舟”字旁。
生:“舟”字旁。
师:“舟”字是这样写的 (边说边板书),当中一横两边出头,但作为偏旁,这一横右边不能写出头,到横折钩这里为止。舟就是船,作为偏旁叫“舟”字旁。再读两遍。 (生读)
师:“船”字的右半边我们是熟悉的,是哪个字的半边?
生:“船”字的右半边是铅笔的“铅”字的右半边。
……
师:这一遍大家写得不错。你们看到过船吗?有哪些船呢?
生:我看到过小游船。
生:我看到过帆船。
生:我见过大轮船。
生:还有宇宙飞船……
师:对!小游船、大轮船、宇宙飞船都是这个“船”字。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儿歌里,讲的是什么样的船呢?请翻开……
如此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生字“船”,还积累了不少有关“船”的词语,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揭题导课是必要的,如能在导入中植入生字教学,则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像这样课题当中带有生字的课文很多,应该都适合运用此法。
三、链接背景练阅读
有些中高年级的课文,其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距离较远,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读懂课文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背景资料来增加他们的信息量,降低阅读难度。简介作者和作品时,教师习惯性的做法是:在课始,让学生先说说,然后出示相应的说明性材料加以补充,提示学生记下一些重要信息,为后续阅读做铺垫。这样的导课,虽说该给学生的都给了,但这样理性地给予,学生会觉得了无趣味。怎样改变?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一夜的工作》一课上的导入给我们做了示范。
师: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咱们去纪念。比如今天这个日子,2004年9月10日,将会载入王利聪同学的人生日记。有那么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身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生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你是这样的人》,师有感情地诵读,生热烈鼓掌)
师:请读一读宋小明为总理写下的这一首诗,读一读,诗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来,举手告诉大家,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诗里写了这么多“你是这样的人”,说明诗人非常爱戴周总理。
师:是呀,你注意到这首诗当中“你是这样的人”出现了几次呀?
……
师:对,5次。来,继续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因为这里,总理把伤痛藏在自己身上,他用微笑回答。
师:不是一点点伤痛,而是——(生跟着说:所有的伤痛)有哪一位能把所有的伤痛都藏在自己的身上?(生情绪激动)
师:来,王利聪,好样的!王利聪——(师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他)
生:“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师:你感动吗?
生:嗯。(点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把所有的人都装在他心里。
师:(点头肯定)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究竟是总理的什么感动了这位诗人?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一夜的工作》。
王老师的导课,没有标签式地把伟人周总理的相关信息灌输给学生,而是借用诗人宋小明的《你是这样的人》介绍了一个诗意感性的周总理。语言材料的选择已别出心裁,运用更是让人叫绝:教师的范读让语文的魅力一展无余,把学生快速地带入诗的意境中,而后在诗境中交流、对话、练读,学生在读懂诗作的同时,历练了阅读能力。学生读懂了此诗,對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已有所领略,为后续作者直抒胸怀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句的学习夯实基础。王老师在简介作品背景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扎实的阅读机会,让了解人物的过程富有情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梳理信息悉主角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其中高年级课文预习都会有一项常规性的任务——了解作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学生会找到许多不同维度的信息,教师在课始也会让学生交流找到的信息,由此导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课,以生为本,为课文学习扫清障碍,是实用高效的。那么,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梳理信息环节,能否另赋予其一些功能呢?且看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小说集《呐喊》。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师: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关于鲁迅的信息丰富多样,无论学生收集到的是哪方面的材料,闫老师总能顺势点评,为学生总结出鲁迅的某一特点,给学生的预习一个肯定。这些信息在闫老师的梳理下,都有效地指向鲁迅先生的不同方面,学生也在交流中对课文主人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对课文中周晔眼中的鲁迅,闫老师未作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避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影响阅读效果。
这样的信息梳理既紧紧围绕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为更好地阅读课文服务,又让学生对作者笔下不一样的鲁迅充满了期待,从而主动地投入阅读。
五、引导提问育质疑
质疑揭题是教师常用的导课方法。在我听过的众多的课例中,质疑导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其原因就如本文开始时所说,教师为质疑而质疑,与课文学习脱钩,与培育质疑思维无关。每次听到这样的课例,我总想问问上课教师:质疑是为了什么?经常听到的回复是: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那能不能再附加一些别的学习功能呢?教师都觉得为难,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更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质疑导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师板书课题)齐读。
(生齐读课题,声音较轻)
师:大声齐读。
(生大声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问自己?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为什么要写扫路人?
师:好,想到了两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天游峰为什么有扫路人?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
生: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师:谁知道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阶梯。
师:请你上来。(一生上台)你刚才提了两个问题,综合一下,天游峰是旅游胜地,这里的游人很多。为什么不去写游人,而写一个扫路人?这是你的发现,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题目下面,还要写上你的名字。(该生写问题及姓名)
师: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正确,不要读破句。
前两个问题应该在不同的班级都会被学生提出,但经孙老师一追问,又多出了一拨问题,而这些问题更具有思维含量:为什么有扫路人?扫路人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直达阅读目标,带着这样的质疑来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孙老师更为高明的一招是让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把问题写下来,作为全班同学的阅读任务进行布置,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学生质疑的能力也会提升,质疑的思维品质也会相应形成。
六、品评标题学表达
谈到阅读教学,总是特别钟情于王崧舟老师,窃以为王老师把阅读教学课的课型分为指向阅读和指向表达两类,观点确实高屋建瓴。《与象共舞》的“一课两上”,精彩至极。其中“与写共舞,指向运用与表达”板块中,品评课题的导入环节堪称经典。王老师在检查字词预习情况之后,抛出“如果你来写这篇文章会怎么写”的话题,师生互动,交谈中逐步引出“如何写作——怎样选材,如何谋篇”的表达知识,让学生在此认识上阅读课文,目标明确,事半功倍。
师: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生:与象共舞。
师:再读。
生:与象共舞。
师:从字面上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和象一起跳舞。
师:好的,和大象一起跳舞,是吗?
师:(板书)和大象一起跳舞。假如把题目改成《和大象一起跳舞》,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就是同一个意思吗?这怎么就不好?你有好建议?
生:我认为那样的话就有点唠叨。
师:唠叨,显得啰唆,你的意思就是题目要——
生:简洁一点。
师:简洁一点,说得好,真好!
师:孩子们,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注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咱们这篇课文,请你告诉我你会写些什么。
生:我会写和大象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以此告诉大家要保护动物。
师:说得有点玄乎,因为你和大象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你会写哪些内容?具体点,咱们说得实在点,好吗?你会写——
生:我会写人和象成为好朋友的过程。
师:怪事。紧扣题!题目叫?
生:与象共舞。
师:对啊,题目是《与象共舞》,与大象一块儿——
生:跳舞。
師:就没人写跟大象一块儿跳舞?有人写吗?
生:我会写与大象共同相处的场景。
师:呵呵,还是不写跳舞,真是怪事,那要给你判分的话得扣很多的分啊,那是离题啊。好,你说。
生:我会写跟大象怎么样跳舞。
师:哎,总算写到点子上去了。毫无疑问,题目是和大象一块儿跳舞,当然得写什么?怎么跳舞,为什么跳舞,跳舞的过程怎么样,最后跳得怎么样了,是吧?哎,这是看到这个题目以后你的第一个反应,因为题目叫,读——
生:与象共舞。
师:那么作者呢?赵丽宏先生呢?他写了什么呢?他是怎么写的?来,咱们打开课文,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你会发现这篇课文里作者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写法。奇怪在哪儿呢?自己发现去吧。开始!
(生默读课文)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品读课文时,会直接触及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说,确实直指规律,一课一得。王老师从品读第4自然段切入,继而带出课文其他部分的阅读,所有阅读均指向表达方法,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秘妙。一节课就读出这样一个表达秘妙,课始“评标题、引话题”的导课功不可没。
简短的导课用时不过几分钟,但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名师的导课之所以能如此精彩,和他们计较课堂中“每一分钟,时时事事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的“图谋”是分不开的。简洁的导课亦可融入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和课文阅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第二中心小学 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