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凯山水画作品绘画感言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8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像一座山。当我们感觉到这座山压在身上时,不是这座山太重,而是我们对这座山的审视,以及对它的挖掘还不够。
  也就是说,传统本身并没有要“压”在我们身上。
  对于传统的学习和研究,并非等于直接走向“复古”。对于我们所看到的传统,以及先贤的作品,应如何提取最具活力的东西来作用于我们自身呢?
  对于我来说,在进入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后,就有机会深入到古人的作品中去。
  随着对传统经典由浅八深,由表及里的研读,我意识到,临摹绝不局限于画画。对作品的解读,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技法的认知。
  说传统,说古人,仍然很泛泛。对我影响最大。使我最为倾心的是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绘画。当我一步步接近它们时,我的认识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起初我试图从技法语言上接近它们,试图捕捉用笔用墨的形式,以及诸如笔意、笔力等微妙的特点。在此基砌上,不断尝试将我获得的体验应用于自身的创作,并且在对景写生中加以验证。带着这样的目的对景写生,真是件既兴奋,叉痛苦的事。
  当面对奇山妙景的时候,我惊异于那种自然灵气,这种气息,正是两宋时期的经典作品中所传达的,是如此熟悉,是何等醉人。而当我试图用业已形威的笔墨形式去“套取”自然物象时,却捉襟见肘,能够捕捉到形,却难以渗入自然的灵气。甚至面对今天的自然之气息,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与既定的笔墨语言难以对应。
  简单的把传统归结为技法和风格是对传统的一种泛化的理解,是对传统价值的扭曲。
  然而,对技法的学习并非无用。
  对传统古法的不断临写,对不同笔墨语言的研究,其目的之一,正是让学习他的人发现问题。就是说,学习传统就是要让我遇到问题,而遇到问题这件事就是传统给我的启示。
  今天的中国画领域,写生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写生从广义上理解。并不局限于画画。对自然的认知,对人文氛围的体验基础上的写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如果对当下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甚至其原因仅仅是因其与传统语言不符。那是何其荒谬。写生,就是要激活每个被笔墨弄晕了的艺术家的感簧口细胞,就是要唤起创作者内心原本对自然的那份热情。
  回头看中国历代的山水画,我们激赏其笔墨的精妙之余,不难发现,古人对自然的热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以及创作构思上丰富的想像力。我坚信。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是高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法的。
  若是如此,今天的我有什么理由拿既定的传统表象来限定自己?重要的是有古人之心——那朴素的、执着的、清净的感受,用认识自然之心灵——去体味、去营造属于自己的自然境界。任何探索和尝试,首先要凭借这样真诚和朴素之心。师古人之心,正是通过传统以及传统自然的表象,进入古人心灵。用心灵的眼睛去关照自然。
其他文献
邱志文 1967年生,广西昭平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50多篇。  章法处理的所有技巧,概而言之,不外乎“变”与“不变”。“不变”名声甚糟,屡招贬斥,但它并非一无是处,如在基调确立、风格塑造上,它就功不可没。“变”似乎千态万状,难以捉摸,其实也不过“渐变”和“突变”两种而已。渐变与突变,主要依据变化程度及有无过渡加以划分。在章法中,渐
户用沼气的发展对云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覆盖率不高,管理不到位所导致沼气池大量废弃等问题.沼气项目的应有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