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韩愈《马说》的现实意义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an55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著散文涉及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马说》是《杂说四》中之四,该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和空有雄心壮志得不到施展的莫大委屈。文章感情充沛,比喻巧妙。“只辱于奴隶之手”,寄寓了他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这篇文章对于社会来说,一直也将永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然,要深入讨论这一主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韩愈的仕途,这样更具针对性。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潘镇割据,拥护王朝的统一,提倡“仁政”。他反对宦官对人们的横征暴眼,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这些思想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是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同时他猛烈地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和他的政治思想相适应,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韩愈的仕途起伏不平。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早年是一个地道的复古主义者。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遭挫折就与他的复古思想密切相关。他先后做过汴州觀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他曾因关中旱饥上书请免赋税而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二十年,他随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立功,被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为谏迎佛骨而触怒了宪宗皇帝,几乎被杀,幸好有裴度等的及时救援才幸免于难,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将他召回京城任兵部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在韩愈的散文中,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而不是简单地模拟和抄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文章着眼于他自己的现实生活。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的也正是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而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的作品。《马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马说》这篇文章简短明快而又富于转折和变化,十分饱满地表达了一腔委屈。表面上看是“马说”,实际上是“说我”。在了解了韩愈的生平仕途尤其是两次被贬之后的实际状况之后,该文读起来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韩愈自鸣不平、暗喻朝廷有眼无珠的真情流露。细细品味,一个怀才不遇、空有一番雄心壮志而不能得到施展的有才之人因受制于某种羁绊而正无奈地仰天长叹的景象跃然进入读者脑海之中。真是字字皆在理,句句见真情,行里之间也透露着至今仍然能够认同的道理。下面略作浅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的,千里马虽有每日行千里之能,没有识马者,也只能埋没于千万平凡马之中,与平凡马同嘶,与平凡马共食,与平凡马一般为一般之为而已,“养在深圈人未知”而已。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应为如此,古来有才者,受重用者少之又少。用现在的话说,人若有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好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等待“不常有”的“伯乐”的出现。这样看来,怀才不遇者并不是只有韩愈老先生一人啊!其实,怀才不遇这一现象仍然是并且也将继续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韩老先生还好,“不遇”的时间并不太长。而滔滔历史长河中,永生不遇者不少,只是不为人所知罢了。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一千里称也”。看来,人人并非“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你何德何能,没有“伯乐”发现你,没有领导重用你,你就只能选择与一般人站得高甚至还得夹着尾巴做人。无数有才之人一辈子也不能见到“伯乐”的半点影子。偶尔有见着的,“伯乐”却从不正面看他一眼。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其意十分清楚。千里马并非天生就有千里之能,需“食饱”方能“力足”。其现实意义在于阐明了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而人才和常人一般表现,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人才需要有有与众不同的优异表现,即要擅于施展自己的才华,方能为人所知,方能为“伯乐”所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并非老眼昏花,而是根本不知道何为真马。安徒生童话中的那只丑得没有一个人看得起的“小鸭”是“落难的天鹅不如鸭”。可他愣是在无比自卑的环境中默默地长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而这个只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却不知道“真马”的“伯乐”也就只知道“天下的马儿一般庸”了。因此,千里马并不都有丑小鸭意想不到的美好结局,这是我们应该想得通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没错,无知者在别人面前总以“伯乐”自居,他们让庸才信服得五体投地,却为真正的人才所不齿。
  我们生活当中有两种这样的人,一种人自命清高,总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另一种人自己的本事就不大却对自己是“伯乐”深信不疑。第一种人不堪马力,终将累死。第二种人不识良马甚至指鹿为马,终将滥用人才。慎劝这两种人,细读韩愈的《马说》。
  当然,韩愈的文章中精妙者并非这一篇。这里所谈的仅仅只是对《马说》的粗浅体会,愿与读者共勉。
  
  
其他文献
实践证明,诗歌鉴赏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一直是学生颇感头疼的一种题型。学生答题蜻蜓点水,缺乏完整性和深入性。如何克服学生存在的困惑,使其做答具有规范性,提高答题成功率,我认为首先要规范学生的题型答法,其次在指导学生答题方法时要让学生有可操作性。围绕这两点,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复习策略,下面就“形象”题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解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基本要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古诗词占有相当篇幅,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元素。我们教小学语文,一般都按照《教参》的提示去教,很少涉及美学范畴。美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讲起来比较费解,讲少了学生听不懂,讲多了没有时间,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办法有的是,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把说文解词的教法变成诗词欣赏课,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欣赏的方法不止一种,朗读是欣赏,静听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而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
期刊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到最高峰的最佳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真挚爱情和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焦仲卿夫妇为了爱情宁死不屈地与封建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为争取自己婚姻的必胜信念。由于《孔雀东南飞》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
期刊
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不再将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转而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达到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悟和体验音乐,让他们感觉到音乐课的学习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而不是一种负担。让学生想学、爱学,在愉快中学习,让他们成为
期刊
初中学生处于身理,心理,性格特征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着激烈的競争压力:学习环境改变,科目增多 ,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理想萌芽的重要时期。思想教育对他们来说格外重要,要结合理想教育并给予积极引导。理想是方向和动力,有理想才能把自己的一切和社会的需求、祖国的需要紧密相连,才能有献身精神,才能为新的目标刻苦学习,奋勇攀登。  为了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有一套适合当代学生特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改革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先进性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于此,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尽自己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学生档案是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生工作改革、研究的基础性条件。对高职院校学生档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提出加強高职院校的学生档案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问题;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档案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必须要适应其发展趋势。可以说,认真做好高职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
期刊
1 引言  閱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座架在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桥梁,指导和引领学生更好的、更有效地阅读。教师要架构好这座桥梁就必须把握好学生的阅读心理,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2 学生英语阅读心理分析  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阅读心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积极的阅读心理和消极的阅读心理。阅读是一种多元性多向性的一个细致缜密的心理过程,阅读心理有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