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漫才是从万岁(萬歳)演变而来的,在关西地区得到独自发展的一种日本传统曲艺形式。它类似于中国的相声,一般由两个人组成。一个负责搞笑,一个人负责对搞笑人的更正。通过两者的语言交锋,不断产生笑料,使观众发笑。这些漫才的语言都是充分利用了日语的语言特征,经过不断凝练而产生的。本文以M-1grandprix(日本漫才的顶级大赛)的2009年优胜者“パンクブーブー”在2010[1]年的决胜段子“打架”为题材,通过对其语料进行分析,来探索在其语料中是使用怎样的语法操作而产生的笑料。
二、语料分析的范围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能全文转载。因此本文将分析的焦点放在搞笑部分的语料上,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语料进行分析中进行分析。原文[2]揭示如下:
语料一 A1:俺にどんとぶつかってたんだ、(那人的一下就把我给撞了。)
B1:ぶつかったんだ(撞了!)
A2:そしたら、そいつ、人の肩に膝ぶつけといて謝りもしないで
(可那人的膝盖撞了人家的肩膀,也不道歉)
B2:肩と膝?ぶつかった?肩と肩じゃなくて?
(膝盖撞肩膀?不是膝盖撞膝盖?)
语料二A1:急に後ろから、まぁあ、まぁまぁまぁまぁ、サラリーマン風の少女が来て、
(突然我好像感觉到背后来了一个工薪族装扮的少女)
B2:少女?サラリーマン風の?(少女?工薪族装扮?)
A1:で、その喧嘩を止めに入ってくる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よ
(喊着“算了算了”,像是要来劝架。)
B2:来なかったんだな。
(只是感觉?人没来啊?)
语料三 A1:ん、婆さんがいきなりだよ、俺のみぞおちドッコーって聞いてきたんだ
(那个老太太,突然朝着我的胸口问了一句“咚”)
B2:あっ聞いてきたんだ。
(问了?)
A1:ここなのに(就在这)
B2:あっ何処って聞いたのね?
(啊,她问了胸口在哪啊?)
三、实际语料分析
(一)主语省略
首先,日语的一个特征就是省略现象。当某事物是说话人或是听话人都知道的,或是该事物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简单推测出来的事物时,这些事物往往就会被省略。这样某事物被省略时,听话人通过常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得出省略的内容,然后进行谈话沟通。在语料一中则是利用这一特征而产生了笑料。
在语料一原文的A1中“俺にどんとぶつかってたんだ(那人 的一下就把我给撞了。)”中没有出现主语,因此听话人就要通过自己的判断将主语补齐,这里最自然的主语就是非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第三方。由于該段子的题材是“打架”,提到撞,两个人能发生碰撞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就是两个人的肩进行了相互碰撞。这就给听众埋上了一个两个人肩碰肩的一个印象。在此B1则是对上文A1的一个确认。而在随后的A2的句子中揭示出了省略的主语。这个主语不是第三方的肩膀,而是第三方的膝盖。这个主语的出现,明显和听众所预测是第三方的肩膀是完全违背的。膝盖和肩膀相碰撞,在没有高度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可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违背,使听众产生不协调感,致使听众发笑。
(二)词序操作
众所周知,日语从类型学上来看,汉语和英语是SVO型语言(主谓宾结构),而日语则是SOV型语言(主宾谓结构),谓语的位置是放在最后的。人在听话时,不同于书本阅读,由于单词的出现存在先后顺序,因此语言的理解也是逐次进行的。而谓语部分决定一个句子的性质,如果谓语部分发生了变化,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发生明显的变化。语料二的内容则是利用了这一点实现的笑料的转化。
在语料二中,A1和A2实际上是一个句子。由于B1的出现,使这一个长句分为了两段。在当“急に後ろから(突然从后方)”出现的时候,听众的推测是在后方将会有事情发生。接下来“まぁあ、まぁまぁまぁまぁ(算了,算了,算了)”的出现,听众的推测则变为有人说出了“算了,算了,算了”的话。其后的“サラリーマン風(装扮)の少女”则表示这个人不是工薪族,而是少女。少女虽不可靠但仍有劝架的可能性。在A2中,“その喧嘩を止めに入ってくる(来劝架)”的出现表示少女已经走过来了。而最后的“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よ(我感觉是)”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由一个实际行为,变成了一个感官上的印象。使得前文中听众所有的推测都变得不成立。纵观中文译词,由于谓语部分在先头出现,这使得“我感觉好像”的部分必须放在前方出现。当“好像”这一词出现时,听众已经可以预测到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不确定的否定内容,不会给听众带来不协调感。正是这种日语的SOV的词序才使得这种笑料得以产生。
(三)表达的多样性
在日语中具有丰富的象声词,这些象声词可以是对声音的描述,也可以是对事物状态的描述。使用象声词可以让人很快的理解事物的状态,因此在汉语中用成语,短语的形式进行的事物描述,在日语中很多都使用的象声词。然而日语音节数相对较少,产生同音词的几率较大,这样当象声词的发音和普通词发生重叠时,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笑的效果。语料三就是使用这样的效果,使听众发笑的。
在语料三中,A1的“俺のみぞおちドッコーって聞いてきたんだ(突然朝着我的胸口问了一句“咚”)”,A1故意将“どこ(哪)”一词按照象声词的方式进行发音。在一个打架的场景中,朝着胸口“咚”的来一拳是很正常的。这就使得听众把“どこ(哪)”一词误理解为象声词的“咚”。但是“咚”的后面是“聞いてきたんだ(问了一句)”,这样和前文的象声词所产生的情景相违背。所以B1反问了一句“问了?”。随后A2的“就在这”揭示出来了在A1中所说的“ドッコー(咚)”不是象声词的“咚”而是作为疑问词的“どこ(哪)”。这样一个血淋淋的打架场景,就变成了“你的胸口在哪”的一个非常和谐的场景。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漫才师“パンクブーブー”的段子“打架”的三个片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了省略,词序操作,表达的多样性等三种利用语法结构的笑的转化方式。由于篇幅限制,没能将整篇进行分析。段子中仍可能有其他转化方式,我将留在日后研究。
【注释】
[1]全文请参照M-1grandprix 2010的优酷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MjUxNjI4.html.
[2]原文由笔者实际听取制成。
漫才是从万岁(萬歳)演变而来的,在关西地区得到独自发展的一种日本传统曲艺形式。它类似于中国的相声,一般由两个人组成。一个负责搞笑,一个人负责对搞笑人的更正。通过两者的语言交锋,不断产生笑料,使观众发笑。这些漫才的语言都是充分利用了日语的语言特征,经过不断凝练而产生的。本文以M-1grandprix(日本漫才的顶级大赛)的2009年优胜者“パンクブーブー”在2010[1]年的决胜段子“打架”为题材,通过对其语料进行分析,来探索在其语料中是使用怎样的语法操作而产生的笑料。
二、语料分析的范围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能全文转载。因此本文将分析的焦点放在搞笑部分的语料上,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语料进行分析中进行分析。原文[2]揭示如下:
语料一 A1:俺にどんとぶつかってたんだ、(那人的一下就把我给撞了。)
B1:ぶつかったんだ(撞了!)
A2:そしたら、そいつ、人の肩に膝ぶつけといて謝りもしないで
(可那人的膝盖撞了人家的肩膀,也不道歉)
B2:肩と膝?ぶつかった?肩と肩じゃなくて?
(膝盖撞肩膀?不是膝盖撞膝盖?)
语料二A1:急に後ろから、まぁあ、まぁまぁまぁまぁ、サラリーマン風の少女が来て、
(突然我好像感觉到背后来了一个工薪族装扮的少女)
B2:少女?サラリーマン風の?(少女?工薪族装扮?)
A1:で、その喧嘩を止めに入ってくる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よ
(喊着“算了算了”,像是要来劝架。)
B2:来なかったんだな。
(只是感觉?人没来啊?)
语料三 A1:ん、婆さんがいきなりだよ、俺のみぞおちドッコーって聞いてきたんだ
(那个老太太,突然朝着我的胸口问了一句“咚”)
B2:あっ聞いてきたんだ。
(问了?)
A1:ここなのに(就在这)
B2:あっ何処って聞いたのね?
(啊,她问了胸口在哪啊?)
三、实际语料分析
(一)主语省略
首先,日语的一个特征就是省略现象。当某事物是说话人或是听话人都知道的,或是该事物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简单推测出来的事物时,这些事物往往就会被省略。这样某事物被省略时,听话人通过常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得出省略的内容,然后进行谈话沟通。在语料一中则是利用这一特征而产生了笑料。
在语料一原文的A1中“俺にどんとぶつかってたんだ(那人 的一下就把我给撞了。)”中没有出现主语,因此听话人就要通过自己的判断将主语补齐,这里最自然的主语就是非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第三方。由于該段子的题材是“打架”,提到撞,两个人能发生碰撞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就是两个人的肩进行了相互碰撞。这就给听众埋上了一个两个人肩碰肩的一个印象。在此B1则是对上文A1的一个确认。而在随后的A2的句子中揭示出了省略的主语。这个主语不是第三方的肩膀,而是第三方的膝盖。这个主语的出现,明显和听众所预测是第三方的肩膀是完全违背的。膝盖和肩膀相碰撞,在没有高度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可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违背,使听众产生不协调感,致使听众发笑。
(二)词序操作
众所周知,日语从类型学上来看,汉语和英语是SVO型语言(主谓宾结构),而日语则是SOV型语言(主宾谓结构),谓语的位置是放在最后的。人在听话时,不同于书本阅读,由于单词的出现存在先后顺序,因此语言的理解也是逐次进行的。而谓语部分决定一个句子的性质,如果谓语部分发生了变化,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发生明显的变化。语料二的内容则是利用了这一点实现的笑料的转化。
在语料二中,A1和A2实际上是一个句子。由于B1的出现,使这一个长句分为了两段。在当“急に後ろから(突然从后方)”出现的时候,听众的推测是在后方将会有事情发生。接下来“まぁあ、まぁまぁまぁまぁ(算了,算了,算了)”的出现,听众的推测则变为有人说出了“算了,算了,算了”的话。其后的“サラリーマン風(装扮)の少女”则表示这个人不是工薪族,而是少女。少女虽不可靠但仍有劝架的可能性。在A2中,“その喧嘩を止めに入ってくる(来劝架)”的出现表示少女已经走过来了。而最后的“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よ(我感觉是)”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由一个实际行为,变成了一个感官上的印象。使得前文中听众所有的推测都变得不成立。纵观中文译词,由于谓语部分在先头出现,这使得“我感觉好像”的部分必须放在前方出现。当“好像”这一词出现时,听众已经可以预测到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不确定的否定内容,不会给听众带来不协调感。正是这种日语的SOV的词序才使得这种笑料得以产生。
(三)表达的多样性
在日语中具有丰富的象声词,这些象声词可以是对声音的描述,也可以是对事物状态的描述。使用象声词可以让人很快的理解事物的状态,因此在汉语中用成语,短语的形式进行的事物描述,在日语中很多都使用的象声词。然而日语音节数相对较少,产生同音词的几率较大,这样当象声词的发音和普通词发生重叠时,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笑的效果。语料三就是使用这样的效果,使听众发笑的。
在语料三中,A1的“俺のみぞおちドッコーって聞いてきたんだ(突然朝着我的胸口问了一句“咚”)”,A1故意将“どこ(哪)”一词按照象声词的方式进行发音。在一个打架的场景中,朝着胸口“咚”的来一拳是很正常的。这就使得听众把“どこ(哪)”一词误理解为象声词的“咚”。但是“咚”的后面是“聞いてきたんだ(问了一句)”,这样和前文的象声词所产生的情景相违背。所以B1反问了一句“问了?”。随后A2的“就在这”揭示出来了在A1中所说的“ドッコー(咚)”不是象声词的“咚”而是作为疑问词的“どこ(哪)”。这样一个血淋淋的打架场景,就变成了“你的胸口在哪”的一个非常和谐的场景。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漫才师“パンクブーブー”的段子“打架”的三个片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了省略,词序操作,表达的多样性等三种利用语法结构的笑的转化方式。由于篇幅限制,没能将整篇进行分析。段子中仍可能有其他转化方式,我将留在日后研究。
【注释】
[1]全文请参照M-1grandprix 2010的优酷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MjUxNjI4.html.
[2]原文由笔者实际听取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