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 苇
苇草是一种贱生的草木,在远远的河之洲栉风沐雨,安然静守,怡然自得。霜降过后,蒹葭老去,芦花便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袅袅走出来,扬起洁白的纱巾,在秋风里频频点头。
虽然芦花在千百年前就被诗人标记为“蒹葭”,可和怒放枝头上的绚丽花朵对比,仍如一乡野村姑。“村姑”自有村姑的存在价值,这一点芦花是懂得的,正因其懂,才不至于自怨自艾,虚度光阴。它照样无拘无束,迎着秋风翩然起舞,起舞在细碎的日子里。
一日,到东平河边散步,偶遇水滨一丛芦苇,内心瞬间被一种莫名言状的喜悦占据——这丛芦苇,比我还高一个头,填补着江边的空旷,芦叶修长向下弯曲出左右互生的弧线,这些弧线互相拥抱,互相靠拢,围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墙上托起的簇簇芦花,雪白雪白的,昂扬在田地间,有如赤子之可爱。突然间想起曾看过的几句诗:
叶子朝下伸展,眷恋根脉和泥土,
芦花往上绽放,景仰清风与蓝天。
谦恭地举头,或者微笑昂首,是因为脚下的路和远方的你
远方的你——苇草,长在家乡玉带一样的护村河边广阔的滩涂上,一茬一茬的。春风刚把柳叶芽剪出,苇草就迫不及待地伸出尖尖的脑袋,无拘无束,想摇曳就摇曳,想婀娜就婀娜,无惧无所,悠然自得。
夏天,繁茂成荫的苇草长得老高。清晨,一轮红日透过芦苇丛东方冉冉升起,江面水汽升腾,袅袅地笼罩着苇草。不远处有一棵苦楝树,枝干挺立,枝条伸展,摩挲着苇尖,雾气的氤氲下,整片芦苇地就像仙境一样。就在这袅袅娜娜的仙境里,走来了几位姑娘,她们把扁担靠在苦楝树上,抡起手中的镰刀,走到河边,咔嚓咔嚓地割起芦苇,割好后再一捆捆地绑好,挑回晒谷场上晾晒,准备在农闲时编织各种用具。水乡的姑娘天生是编织高手,打娘胎出来,就会编织,簸箕、帽子、鸡笼、背篓、鱼箰、席子……只要生活所需,姑娘们的巧手都能编织。妹妹就是个编织能手,十几岁就能编织各种器物,家里盛放东西的器物都是妹妹用苇草编织,简朴、实用、廉价。我读完大学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去,家里总是给我一大堆妹妹编织的苇席、苇帽、篓子让我带回佛山,甚至给我儿子的小玩具,如小盖箩、小手枪、小莲藕都是妹妹用苇草编织而成。儿子出生后,比较好动,家里铺上几张苇席给儿子爬来爬去,冬暖夏凉,甚是好用。
好几次外出旅游,我看到了一些农家乐陈列着苇草编织的器物,供人们观赏,甚至有的作为一种“落后”的反面角色,衬托新生活的美好。我不太关心这些,我只知道这些善解人意的“村姑”,无论在水一方婀娜摇曳,还是成为物品甚至艺术品,从不吝惜自己,把自己最美好的所有默默奉献给世界,成全他人,温暖他人。我想,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在《诗经》的地位从未褪色的缘故了。
紫云英
“在那掩没了/前因后果的草丛里/总会有人躺卧/嘴里含着草叶/凝望云朵/发愣”。喜欢辛波斯卡诗中田园的味道,就像某个春日的午后,乍暖还寒的东南风上来了,草丛开始摇摆。我躺在草丛里发愣,旁边是开得正艳的紫云英。
紫云英是乡下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人们只是把它作为稻田的基肥和家畜饲料。它有花,可并不享有花的那种公主般的待遇;说它是草,它的嫩茎上又举起一枝枝如小花伞一般的花朵。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春来河蚬不论钱,竹扇茶炉载满船。沽得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荷田。”写的紫荷田就是指生长在田野的紫云英。
紫云英屬豆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秋天收割完稻谷,农民便把紫云英的种子撒在田里。立春是一声口令,一喊,春就立起来了。立春拿起了春风这把剪刀,都一千多年了,还是那么麻利,去年的稻草根还未睡醒,田野已被悄悄剪出了一场紫云英的盛宴,绿意油油,水袖盈盈。便感觉,所有的春天都涌到眼前,舒婷的诗也从嘴里迸了出来:“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紫云英有很坚强的生命,不择地不挑剔,在暮雨晨风中生长,傲骨铮铮,满是节气。乡下的早春,天气还非常严寒,每个开满紫云英的早上,整片稻田就会撒上厚厚的一层白霜,偶尔也会有一层很薄很薄的冰花。这时的紫云英长势却非常旺盛,一望无际都是绿油油的,绿油油的田野中,有稀稀疏疏的油菜花鹤立其中,就像一个个卫兵为紫云英站岗放哨似的。
可就算油菜花给它们放哨又如何,我们照样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偷偷摘上几把带回家。那时的生活贫瘠而坚韧,冬天过后,碗里的香火全靠各种野菜延续,紫云英嫩苗就是其中一种。紫云英的嫩苗和豌豆苗很像,可吃起来远远比不上豌豆苗的美味爽口。那时没有其他更好的菜肴,没有更多的选择和挑剔,紫云英苗在冬末春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为我们延续着乡野的烟火味。洗净,捞上竹筛,大火把油烧热。在油烟腾起时,紫云英苗入锅。瞬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上演着一场交响乐曲。
紫云英苗出锅,绿莹莹的躺在白底印花的海碗里,和豆苗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为窈窕淑女。夹起一小把入嘴嚼着,唇齿间滑过全是带着苦涩的清草味,等吞咽后,嘴里却又是甜的。这种先苦后甜的味道,细碎而平实,让饿得面黄肌瘦的蛋白酶有了虚虚实实的满足感。
小路边的草地上,紫云英摇曳着紫色的小伞,那样安详地站着,如等待飞上蓝天的伞兵,风和日丽的日光,经过它们身旁,沙沙在耳边回响,似乎有千万种华丽灿烂流经它们盛年的身体。各种气息温和包容地融合在一起,渗透于身体的角角落落。
我看着这些花中的平民百姓,多么温暖的一道亮光,霍然捂热了我二十多年的光阴。
苇草是一种贱生的草木,在远远的河之洲栉风沐雨,安然静守,怡然自得。霜降过后,蒹葭老去,芦花便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袅袅走出来,扬起洁白的纱巾,在秋风里频频点头。
虽然芦花在千百年前就被诗人标记为“蒹葭”,可和怒放枝头上的绚丽花朵对比,仍如一乡野村姑。“村姑”自有村姑的存在价值,这一点芦花是懂得的,正因其懂,才不至于自怨自艾,虚度光阴。它照样无拘无束,迎着秋风翩然起舞,起舞在细碎的日子里。
一日,到东平河边散步,偶遇水滨一丛芦苇,内心瞬间被一种莫名言状的喜悦占据——这丛芦苇,比我还高一个头,填补着江边的空旷,芦叶修长向下弯曲出左右互生的弧线,这些弧线互相拥抱,互相靠拢,围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墙上托起的簇簇芦花,雪白雪白的,昂扬在田地间,有如赤子之可爱。突然间想起曾看过的几句诗:
叶子朝下伸展,眷恋根脉和泥土,
芦花往上绽放,景仰清风与蓝天。
谦恭地举头,或者微笑昂首,是因为脚下的路和远方的你
远方的你——苇草,长在家乡玉带一样的护村河边广阔的滩涂上,一茬一茬的。春风刚把柳叶芽剪出,苇草就迫不及待地伸出尖尖的脑袋,无拘无束,想摇曳就摇曳,想婀娜就婀娜,无惧无所,悠然自得。
夏天,繁茂成荫的苇草长得老高。清晨,一轮红日透过芦苇丛东方冉冉升起,江面水汽升腾,袅袅地笼罩着苇草。不远处有一棵苦楝树,枝干挺立,枝条伸展,摩挲着苇尖,雾气的氤氲下,整片芦苇地就像仙境一样。就在这袅袅娜娜的仙境里,走来了几位姑娘,她们把扁担靠在苦楝树上,抡起手中的镰刀,走到河边,咔嚓咔嚓地割起芦苇,割好后再一捆捆地绑好,挑回晒谷场上晾晒,准备在农闲时编织各种用具。水乡的姑娘天生是编织高手,打娘胎出来,就会编织,簸箕、帽子、鸡笼、背篓、鱼箰、席子……只要生活所需,姑娘们的巧手都能编织。妹妹就是个编织能手,十几岁就能编织各种器物,家里盛放东西的器物都是妹妹用苇草编织,简朴、实用、廉价。我读完大学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去,家里总是给我一大堆妹妹编织的苇席、苇帽、篓子让我带回佛山,甚至给我儿子的小玩具,如小盖箩、小手枪、小莲藕都是妹妹用苇草编织而成。儿子出生后,比较好动,家里铺上几张苇席给儿子爬来爬去,冬暖夏凉,甚是好用。
好几次外出旅游,我看到了一些农家乐陈列着苇草编织的器物,供人们观赏,甚至有的作为一种“落后”的反面角色,衬托新生活的美好。我不太关心这些,我只知道这些善解人意的“村姑”,无论在水一方婀娜摇曳,还是成为物品甚至艺术品,从不吝惜自己,把自己最美好的所有默默奉献给世界,成全他人,温暖他人。我想,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在《诗经》的地位从未褪色的缘故了。
紫云英
“在那掩没了/前因后果的草丛里/总会有人躺卧/嘴里含着草叶/凝望云朵/发愣”。喜欢辛波斯卡诗中田园的味道,就像某个春日的午后,乍暖还寒的东南风上来了,草丛开始摇摆。我躺在草丛里发愣,旁边是开得正艳的紫云英。
紫云英是乡下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人们只是把它作为稻田的基肥和家畜饲料。它有花,可并不享有花的那种公主般的待遇;说它是草,它的嫩茎上又举起一枝枝如小花伞一般的花朵。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春来河蚬不论钱,竹扇茶炉载满船。沽得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荷田。”写的紫荷田就是指生长在田野的紫云英。
紫云英屬豆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秋天收割完稻谷,农民便把紫云英的种子撒在田里。立春是一声口令,一喊,春就立起来了。立春拿起了春风这把剪刀,都一千多年了,还是那么麻利,去年的稻草根还未睡醒,田野已被悄悄剪出了一场紫云英的盛宴,绿意油油,水袖盈盈。便感觉,所有的春天都涌到眼前,舒婷的诗也从嘴里迸了出来:“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紫云英有很坚强的生命,不择地不挑剔,在暮雨晨风中生长,傲骨铮铮,满是节气。乡下的早春,天气还非常严寒,每个开满紫云英的早上,整片稻田就会撒上厚厚的一层白霜,偶尔也会有一层很薄很薄的冰花。这时的紫云英长势却非常旺盛,一望无际都是绿油油的,绿油油的田野中,有稀稀疏疏的油菜花鹤立其中,就像一个个卫兵为紫云英站岗放哨似的。
可就算油菜花给它们放哨又如何,我们照样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偷偷摘上几把带回家。那时的生活贫瘠而坚韧,冬天过后,碗里的香火全靠各种野菜延续,紫云英嫩苗就是其中一种。紫云英的嫩苗和豌豆苗很像,可吃起来远远比不上豌豆苗的美味爽口。那时没有其他更好的菜肴,没有更多的选择和挑剔,紫云英苗在冬末春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为我们延续着乡野的烟火味。洗净,捞上竹筛,大火把油烧热。在油烟腾起时,紫云英苗入锅。瞬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上演着一场交响乐曲。
紫云英苗出锅,绿莹莹的躺在白底印花的海碗里,和豆苗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为窈窕淑女。夹起一小把入嘴嚼着,唇齿间滑过全是带着苦涩的清草味,等吞咽后,嘴里却又是甜的。这种先苦后甜的味道,细碎而平实,让饿得面黄肌瘦的蛋白酶有了虚虚实实的满足感。
小路边的草地上,紫云英摇曳着紫色的小伞,那样安详地站着,如等待飞上蓝天的伞兵,风和日丽的日光,经过它们身旁,沙沙在耳边回响,似乎有千万种华丽灿烂流经它们盛年的身体。各种气息温和包容地融合在一起,渗透于身体的角角落落。
我看着这些花中的平民百姓,多么温暖的一道亮光,霍然捂热了我二十多年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