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合肥市,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美丽古城,它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魏将张辽就曾大战东吴孙权于逍遥津南岸,它西傍葱郁的大蜀山,南频肥美的巢湖。淝河像一条白练,多情地环抱着它,用它的乳汁哺育着这里人民。合肥包河之畔东南角的绿荫道上,只见一座高低错落、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或隐或显地掩映在高树翠林之中,与旁边马鞍山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及路边的喧嚣闹市相比,让人顿生幽雅、清静、别致之感。稍稍走进,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题写的“亚明艺术馆”几个黑色大字,在高高的白墙上显得特别抢眼。艺术馆门前有一不大的庭院广场,面对碧波荡漾的包河,河边垂柳依依,水面上绿荷盈盈,芬芳吐艳的荷花三三两两地在一片翠色中摇曳,分外动人。远远看去,艺术馆仿佛镶嵌在幽美的江南水榭庭园之中,又仿佛一块璧玉挂在包河岸边那郁郁葱葱的绿色项链上熠熠闪光。
亚明艺术馆占地3.5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共设五个展厅,展线长两百余米。艺术馆藏有亚明捐赠的绘画精品一百一十幅,其中十余张大幅长卷堪称其代表作,此外还有亚明后人捐赠的一百余幅写生作品。2001年9月竣工开馆时,亚明艺术馆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场馆,并且艺术馆落成時亚明先生还在世,这种情况在我国极为罕见。由此也可说明,亚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非同一般,也可看出合肥人民对他的热爱和认可程度。
亚明艺术馆于2001年9月28日正式开馆。亚明的长子叶宁分别于2002年6月7日和2004年5月20日向艺术馆捐赠了亚明的杰作100余幅。
2004年5月20日上午10时,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人民、传统、生活——纪念亚明先生诞辰80周年中国画展》举行开幕式,北京、江苏的部分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安徽美术界的来宾们在艺术馆的“悟园”,参加亚明铜像的揭幕仪式。亚明铜像连底座高1.78米,底座由灰色麻石制成,底座正面的中上部,刻有“画人亚明”及亚明生卒年份。
许多人并不知道,亚明是抗日烽火中走来新四军战士,是一代国画大师。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浴血奋战,成为全国抵抗日寇侵略的中流砥柱,成为民族的希望,抗日烽火中也诞生了戏称为"两个半"的后来在新中国画坛上赫赫有名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师:半个是指参加革命前己学过画的黄胄,一个是指延安鲁艺培养的石鲁,还有一个就是新四军部队中枪杆子笔杆子双杆在握的、安徽籍的亚明了。
亚明是新四军战士,是从抗日武装部队中走来的画家,战士有战士的情怀,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抗战的第一线。作为新四军画家,亚明在他的人生画布上,用热血和胆魄,活生生地画出了新四军战士的精神风采。战士豪情,一直洇透在他的画布上,他的山水画,总是那么明快开阔,豪情激荡,诚如他说的,“中国画,心迹也”,观他的画,总能感觉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思想浩荡、神情飞扬。
亚明是他的“画名”,之后,他还给自己取过许多姓名,但不是画家的艺名,而是抗战时打入敌后武装斗争用的化名,且让我们先从他的本名叶家炳说起。
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丢下画笔摸鱼捉虾
亚明出身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安徽合肥市城南有个王箍桶巷,一看就知道是修锅补桶的城市手工劳动者的居集地,1924年10月1日,亚明就出生在这条不起眼的巷子之中的平屋中。他出生时,整个巷子都欢天喜地,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男孩出生,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意味着多了一双劳动的手,自然是喜洋洋的事。
父亲姓叶,给他起名家炳。叶姓一看就知道是苏州那儿迁徙来的,尽管是贫民,亚明的家庭还是有点与众不同的,是见过大世面的。
叶家祖籍在苏州阊门,其祖父曾加入太平军,跟随英王陈玉成反抗清王朝的统治。然而历史往往捉弄人,四十年后,他的父亲叶焕亭却投奔当年镇压太平军的淮军首领李鸿章门下。李家本来就家大业大,发迹成为封疆大吏和洋务大臣后,更是广置田产,富甲一方。叶焕亭因精明能干,被李鸿章选为家中仓房管事,于是叶家便从苏州迁到李鸿章的家乡合肥,并从此在合肥定居,仰仗李家煊赫的权势,叶焕亭很快在合肥站稳脚跟,家庭生活蒸蒸日上,虽非巨富,亦足称殷实人家。母亲邵韵华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女,热情正直,乐于助人。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在亚明幼小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以致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叶家炳先是上的城南的教会小学,后来三年级时又转入省立六中附小,父亲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除了要经常检查他的功课外,放寒暑假还要给他开“小灶”,送他上私塾学习古文,因此,叶家炳小学一、二年级就能熟背《三字经》和《论语》。他还偏爱抹抹涂涂,描绣像临洋画片。
叶家炳不是安分守己之徒,他是个“孩子王”,经常纠结一帮孩子玩打仗的游戏,砖石横飞,碰破鼻子砸了头的事时有发生,大人对他直皱眉,但真正危险来临,他确实是有英雄气。一次巷中杂货店失火,其它孩子被大人拉回了家,叶家炳奋不顾身,提着水桶冲在救火的最前面,成为救火人群中惟一的小孩,救完火,杂货店老板请救火的人去澡堂洗澡,这时不见了叶家炳,打听后专门上他家中请他去洗澡,夹在一群大人中洗一次犒劳英雄的澡,叶家炳突然感觉自己长大成人了。
叶家炳生性好动,性格开朗,更主要的是对画画有一股天生的爱好,仿佛就是为画画而诞生于世的,上教会小学,自然有洋同学了,班上的洋同学山姆手里有许多洋画片,亚明爱不释手,拿来临慕,引得同学啧啧称赞,竟然画得如此逼真。星期天,他跟着洋同学山姆上教堂,不是去做礼拜,而是去看四壁和窗户上色彩缤纷、恢宏大气的宗教画,去领洋画片,拿回家来,他反复揣摹,认真临画。
1937年,叶家炳才13岁,家庭和国家同时遇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华儿女忍无可忍,挺身走向全面抗战的战场。叶家炳虽然只有十三岁,也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挥舞旗帜,高喊口号,宣传抗日救亡。就在此时,叶家也遭遇剧变,先是父亲因患肺痨病不幸病逝,家中的顶梁柱榻了,失去了经济来源,叶家炳只能辍学,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紧邻的民国首都惨绝人寰地进行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之后,又狂轰滥炸合肥市。1938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合肥,叶家炳所在的小巷炸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失去父亲,又偏遭国破家亡,全家东奔西躲,最后在肥东村子里一个破庙中暂时存身,然而,屋漏又逢连阴雨天,身边带着的一些从炮火中抢出来的略微值钱的物品,又被过路的土匪洗劫,母亲和姐姐抱头痛哭,弟弟饿得哇哇叫,叶家炳咬紧牙关,发誓要凭自己的力气来养活全家。 哭过后,妈妈拉着姐姐上山挖野菜,叶家炳想干自己的事,来为母亲分忧解难。怎么办?从小顽皮的他,上树下河全不在话下,他相信,只要有力气,肯干活,没有饿死人的道理,他开始把眼光投射在村头的小河,对,这就是生计!他天天起早贪黑,一个个猛子扎进河中,赤手空拳,摸是抓鱼,抓到了就赶往城里去卖掉,渐渐的,大鱼网也添置了,叶家炳一网网捕捞,一次次赶往城里,长子如父,他还真的担当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叶家炳边捕鱼边卖鱼,他很会观察市场,也颇有做买卖的头脑,他发现城里卖香烟是风雨无阻且收益更好的买卖,于是,他将卖鱼的积余全部投入,一次买来了好多烟叶,发动全家自制卷烟,薄利多销,手勤腿勤,他家的香烟在城里和乡镇卖得很不错,叶家炳卖香烟一年,家中经济有了较明显的好转,已经接近父亲在世时的生活水平了。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全家人自食其力,全家已经成了香烟生产作坊,他自己则更像是作坊的坊主。
说是放下画笔,并没有丢下画笔,为稻粱谋固然艰辛,但爱画画是叶家炳的天性,一有空闲,见缝插针他就要拿起笔描描画画,有时坐在街边卖烟,画过路的行人,三画几勾的,栩栩如生,引得旁观者啧啧称奇。
二、跟着新四军部队
亚明艺术馆占地3.5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共设五个展厅,展线长两百余米。艺术馆藏有亚明捐赠的绘画精品一百一十幅,其中十余张大幅长卷堪称其代表作,此外还有亚明后人捐赠的一百余幅写生作品。2001年9月竣工开馆时,亚明艺术馆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场馆,并且艺术馆落成時亚明先生还在世,这种情况在我国极为罕见。由此也可说明,亚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非同一般,也可看出合肥人民对他的热爱和认可程度。
亚明艺术馆于2001年9月28日正式开馆。亚明的长子叶宁分别于2002年6月7日和2004年5月20日向艺术馆捐赠了亚明的杰作100余幅。
2004年5月20日上午10时,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人民、传统、生活——纪念亚明先生诞辰80周年中国画展》举行开幕式,北京、江苏的部分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安徽美术界的来宾们在艺术馆的“悟园”,参加亚明铜像的揭幕仪式。亚明铜像连底座高1.78米,底座由灰色麻石制成,底座正面的中上部,刻有“画人亚明”及亚明生卒年份。
许多人并不知道,亚明是抗日烽火中走来新四军战士,是一代国画大师。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浴血奋战,成为全国抵抗日寇侵略的中流砥柱,成为民族的希望,抗日烽火中也诞生了戏称为"两个半"的后来在新中国画坛上赫赫有名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师:半个是指参加革命前己学过画的黄胄,一个是指延安鲁艺培养的石鲁,还有一个就是新四军部队中枪杆子笔杆子双杆在握的、安徽籍的亚明了。
亚明是新四军战士,是从抗日武装部队中走来的画家,战士有战士的情怀,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抗战的第一线。作为新四军画家,亚明在他的人生画布上,用热血和胆魄,活生生地画出了新四军战士的精神风采。战士豪情,一直洇透在他的画布上,他的山水画,总是那么明快开阔,豪情激荡,诚如他说的,“中国画,心迹也”,观他的画,总能感觉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思想浩荡、神情飞扬。
亚明是他的“画名”,之后,他还给自己取过许多姓名,但不是画家的艺名,而是抗战时打入敌后武装斗争用的化名,且让我们先从他的本名叶家炳说起。
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丢下画笔摸鱼捉虾
亚明出身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安徽合肥市城南有个王箍桶巷,一看就知道是修锅补桶的城市手工劳动者的居集地,1924年10月1日,亚明就出生在这条不起眼的巷子之中的平屋中。他出生时,整个巷子都欢天喜地,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男孩出生,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意味着多了一双劳动的手,自然是喜洋洋的事。
父亲姓叶,给他起名家炳。叶姓一看就知道是苏州那儿迁徙来的,尽管是贫民,亚明的家庭还是有点与众不同的,是见过大世面的。
叶家祖籍在苏州阊门,其祖父曾加入太平军,跟随英王陈玉成反抗清王朝的统治。然而历史往往捉弄人,四十年后,他的父亲叶焕亭却投奔当年镇压太平军的淮军首领李鸿章门下。李家本来就家大业大,发迹成为封疆大吏和洋务大臣后,更是广置田产,富甲一方。叶焕亭因精明能干,被李鸿章选为家中仓房管事,于是叶家便从苏州迁到李鸿章的家乡合肥,并从此在合肥定居,仰仗李家煊赫的权势,叶焕亭很快在合肥站稳脚跟,家庭生活蒸蒸日上,虽非巨富,亦足称殷实人家。母亲邵韵华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女,热情正直,乐于助人。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在亚明幼小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以致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叶家炳先是上的城南的教会小学,后来三年级时又转入省立六中附小,父亲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除了要经常检查他的功课外,放寒暑假还要给他开“小灶”,送他上私塾学习古文,因此,叶家炳小学一、二年级就能熟背《三字经》和《论语》。他还偏爱抹抹涂涂,描绣像临洋画片。
叶家炳不是安分守己之徒,他是个“孩子王”,经常纠结一帮孩子玩打仗的游戏,砖石横飞,碰破鼻子砸了头的事时有发生,大人对他直皱眉,但真正危险来临,他确实是有英雄气。一次巷中杂货店失火,其它孩子被大人拉回了家,叶家炳奋不顾身,提着水桶冲在救火的最前面,成为救火人群中惟一的小孩,救完火,杂货店老板请救火的人去澡堂洗澡,这时不见了叶家炳,打听后专门上他家中请他去洗澡,夹在一群大人中洗一次犒劳英雄的澡,叶家炳突然感觉自己长大成人了。
叶家炳生性好动,性格开朗,更主要的是对画画有一股天生的爱好,仿佛就是为画画而诞生于世的,上教会小学,自然有洋同学了,班上的洋同学山姆手里有许多洋画片,亚明爱不释手,拿来临慕,引得同学啧啧称赞,竟然画得如此逼真。星期天,他跟着洋同学山姆上教堂,不是去做礼拜,而是去看四壁和窗户上色彩缤纷、恢宏大气的宗教画,去领洋画片,拿回家来,他反复揣摹,认真临画。
1937年,叶家炳才13岁,家庭和国家同时遇难,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华儿女忍无可忍,挺身走向全面抗战的战场。叶家炳虽然只有十三岁,也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挥舞旗帜,高喊口号,宣传抗日救亡。就在此时,叶家也遭遇剧变,先是父亲因患肺痨病不幸病逝,家中的顶梁柱榻了,失去了经济来源,叶家炳只能辍学,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紧邻的民国首都惨绝人寰地进行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之后,又狂轰滥炸合肥市。1938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合肥,叶家炳所在的小巷炸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失去父亲,又偏遭国破家亡,全家东奔西躲,最后在肥东村子里一个破庙中暂时存身,然而,屋漏又逢连阴雨天,身边带着的一些从炮火中抢出来的略微值钱的物品,又被过路的土匪洗劫,母亲和姐姐抱头痛哭,弟弟饿得哇哇叫,叶家炳咬紧牙关,发誓要凭自己的力气来养活全家。 哭过后,妈妈拉着姐姐上山挖野菜,叶家炳想干自己的事,来为母亲分忧解难。怎么办?从小顽皮的他,上树下河全不在话下,他相信,只要有力气,肯干活,没有饿死人的道理,他开始把眼光投射在村头的小河,对,这就是生计!他天天起早贪黑,一个个猛子扎进河中,赤手空拳,摸是抓鱼,抓到了就赶往城里去卖掉,渐渐的,大鱼网也添置了,叶家炳一网网捕捞,一次次赶往城里,长子如父,他还真的担当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叶家炳边捕鱼边卖鱼,他很会观察市场,也颇有做买卖的头脑,他发现城里卖香烟是风雨无阻且收益更好的买卖,于是,他将卖鱼的积余全部投入,一次买来了好多烟叶,发动全家自制卷烟,薄利多销,手勤腿勤,他家的香烟在城里和乡镇卖得很不错,叶家炳卖香烟一年,家中经济有了较明显的好转,已经接近父亲在世时的生活水平了。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全家人自食其力,全家已经成了香烟生产作坊,他自己则更像是作坊的坊主。
说是放下画笔,并没有丢下画笔,为稻粱谋固然艰辛,但爱画画是叶家炳的天性,一有空闲,见缝插针他就要拿起笔描描画画,有时坐在街边卖烟,画过路的行人,三画几勾的,栩栩如生,引得旁观者啧啧称奇。
二、跟着新四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