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新疆和田地区“和墨洛”经济区为例,分析了“和墨洛”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共生;区域旅游竞合;和墨洛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3003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比较高的产业,它的发展有赖于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飞速发展,相应的各个旅游区之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区域旅游竞合思想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近年来,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也成为了我国学者们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有利于在明确各地区相对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地区特色,采取互补的策略与开发方向,防止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区、环渤海旅游圈、武汉大旅游圈、闽粤赣旅游区等已初步达成了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区域旅游整体优势的共识。本文运用共生理论,试图对“和墨洛”这一区域的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对实现这一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区域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共生”理论概念及内涵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它是在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这种合作进化会产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质结构,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增值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共生并不排斥竞争,而是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这是一种“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
2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使得每个旅游地不再是一个孤立单元,而代之以共存与共生关系。但各地旅游资源的不同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地或各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位于同一区域内的资源同质性较强的旅游地之间竞争则更加激烈。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资源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共同发展,促进旅游的互惠共生,既可以实现旅游个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改变整个区域旅游地区域关系,又会为重塑新型区域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3 “和墨洛”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分析
3.1 区域背景
和墨洛经济区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包括1市3县(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和墨玉县),总面积约8.2万平方千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位于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冲击而成的沙漠绿洲上。“和墨洛“经济区人口占到和田地区的60%—70%,经济总量也占到和田地区的60%—70%。规划中的和若铁路和和日铁路,建成通车后将会在整个“和墨洛”区域形成“一横一纵”的铁路格局,且规划建设的和若高速公路、阿和高速公路(G210)及和日铁路,将会给区域内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区域旅游竞合必要性分析
3.2.1 资源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是指区域赋存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质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生的条件,反映了旅游产品的生产价值和生产成本,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和墨洛”经济区由于都位于干旱背景下昆仑山北坡绿洲上,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导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相似。加上各地现在都将旅游开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如:各地都在建生态旅游景区、在争相开辟农家乐等。这些做法导致景点重复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既浪费了资金,又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因该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开发特色产品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游览、观赏、参与,扩大旅游地吸引范围,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3.2.2 旅游管理分析
经济区内的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等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方式较为粗放,旅游设施条件较差,而和田市是“和墨洛”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就可以在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其它三县大力的扶持和带动,以改变它们粗放式经营旅游业的方式,达到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3.2.3 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任何一个景点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产生到成熟再到衰亡的过程又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和补充新的旅游内容才能延缓这一过程。长期以来,吸引游客到和田地区的都是和田老三宝等旅游资源,且游客也主要停留在和田市区内,跟其它县的旅游景点联系较少,长此以往,游客没有新鲜感,除了固定的生意人或者一部分考古探险的游客外,很难吸引回头客。其实在“和墨洛”经济区内,景点众多、特色鲜明,应该不断开发新景点,不断补充新内容,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增加区域的影响力,不断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并且能吸引回头客。
3.3 区域旅游竞合条件
3.3.1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和墨洛”经济圈旅游资源无论从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还是从其开发价值和特殊性而言,都具有很高的区域比较优势。其中和田市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三县依靠G315国道和和田市紧密联系。和田地区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4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而“和墨洛”经济区具有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具有很高的丝路文化旅游和考古价值。另外,和田六宝,玉石、地毯、丝绸、红柳大芸、阿胶、维吾尔医药一直被中外游客亲睐,和田玫瑰享誉中外,因盛产核桃、葡萄、安迪尔甜瓜,被称为“瓜果之乡”。“和墨洛”经济区位于和田地区的核心区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既有同类旅游地,也拥有互补性旅游资源(见表1)。 3.3.2 旅游地空间接近,交通环境有很大改善
和田市是和田地区的交通中心和旅游交通集散地,现有飞往乌鲁木齐的直达航班,已建成的喀和铁路和G315国道及规划中的和若铁路、和田-日喀则铁路将会将经济区内的三县一市紧紧联系在一起。还有目前规划中的从和墨洛经济区南部而过的喀和高速也给这三县一市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完备的交通条件。
3.3.3 良好的发展机遇
(1)“和墨洛”整体发展的政策。
“和墨洛”区域占了和田地区60%—70%的人口和60%—70%的经济总量,该区域是《新疆旅游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和田玉石文化旅游区发展旅游时要重点依托的区域,也是《和田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确定的三个城镇集聚区中最重要的集聚区,同时也是和田地区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地区。
(2)“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将新疆确定为核心区,给新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田”地区,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区域,“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势必将给“和墨洛”经济区的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
(3)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了19个省市援疆的具体方案,北京市新一轮对口支援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四县市及兵团农十四师。未来几年,北京将多拿出72亿多元,支援新疆地区和兵团农十四师发展,这种大规模、强烈度的援疆实施行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新疆的决心。北京市对口支援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强烈支持,这将为实现和田市及“和墨洛”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巨大机遇。
(4)区域经济不断增长,服务设施基本配套。
2010年,“和墨洛”三县一市户籍总人口为134.1万人,占和田地区户籍人口的66.9%。同年,和田地区经济总量为1034972万元,和墨洛区域经济总量为696522万元,占和田地区生产总值的67.3%。区域内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伴随和若铁路、和日铁路的建成通车,区内交通日趋便捷。
4 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
4.1 实施差别化战略,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
(1)中心旅游市县。
和田市:充分运用地区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发挥旅游集散地作用;启动开发玉石公园、玉石博物馆、和田大巴扎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资,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早日完成投资、建设和运作;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与各县互动协调,实现联动开发和资源共享,计划“十二五”内将和田市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2)重点旅游市县。
充分运用“和墨洛”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其中和田县注重发挥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景观光、民俗风情和休闲度假旅游,启动绿色生态旅游区和喀拉喀什河风景区项目建设。墨玉县充分发挥旅游商品品种较多的有利条件,加大开发力度,同时,加快开发红白山景区项目。洛浦县集中力量重点开发休闲旅游,推进玉龙湾旅游休闲风景区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发热瓦克佛寺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
4.2 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由于旅游产业具有不可移动性,所以它要靠形象的传播被旅游者所认知,从而让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所以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在推进区域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和墨洛”经济区可以称得上是和田地区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的文化荟萃之地。在自然景观上,集沙漠、绿洲、雪山为一体,在人文景观上集乡村民俗、丝路文化为一体。所以在区域旅游形象上可以以“昆仑美玉、丝路遗迹、沙漠赛事、绿洲风情”来宣传。
4.3 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完整、循环的旅游线路
针对各县市具体情况,积极联接各精品旅游线路,针对各自资源文化特点,实施差异化开发方向,并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使区域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根据“和墨洛”经济区实际情况,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细胞组合旅游路线,其中可以组织的区域专题旅游线路有大漠丝路之旅、观光休闲之旅、乡村民俗风情之旅等。通过各旅游地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作用,以集散中心为依托,培养区域旅游新增长点,提高区域旅游空间连结性,促使旅游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和墨洛”经济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4 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1)在和田地区旅游局官方网站设计关于“和墨洛”旅游的专题,介绍其旅游动态、特色景区、精品路线。
(2)由和田地区政府出面,统一策划、制定《和墨洛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或者建立“和墨洛”区域旅游网站,统一宣传。可以把援建市北京市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吸引游客,使北京市成为稳定客源。
(3)和田市旅游局起到带头作用,同三县旅游局合作,形成完整的旅游职业培训体系,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考核。
5 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研究
旅游共生机制是区域旅游竞合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在充分兼顾各地利益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通过区域旅游要素流动实行互补,按照比较利益原则,通过经济分工和协同合作进行,实现在一个开放竞争和区域创新中共生共荣。同时,要实现“和墨洛”经济区旅游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包括政府推动,民间组织和协会等,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市场信息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教育支持体系、金融支持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唐黎.基于共生理论的东金澎旅游经济合作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91194.
[2]张淑贤.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基于区域“竞合”共生的视角[J].学术交流,2014,(03):141144.
[3]曾慧娟.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嘉应学院学报,2014,(03):1017.
[4]王小辉,韦鑫,雷可为.基于共生理论的西安旅游城市群资源整合研究[J].科技信息,2013,(05):47.
[5]刘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06):3538.
[6]郑旗.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学,2013,(03):148151.
[7]甄丽君.基于共生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4950.
[8]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06):3337.
[9]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01):104109.
[10]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02):99104.
[1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下)[J].改革,1998,(03):7585.
关键词:共生;区域旅游竞合;和墨洛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3003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比较高的产业,它的发展有赖于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飞速发展,相应的各个旅游区之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区域旅游竞合思想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近年来,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也成为了我国学者们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有利于在明确各地区相对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地区特色,采取互补的策略与开发方向,防止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区、环渤海旅游圈、武汉大旅游圈、闽粤赣旅游区等已初步达成了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区域旅游整体优势的共识。本文运用共生理论,试图对“和墨洛”这一区域的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对实现这一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区域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共生”理论概念及内涵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它是在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这种合作进化会产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质结构,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增值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共生并不排斥竞争,而是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这是一种“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
2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使得每个旅游地不再是一个孤立单元,而代之以共存与共生关系。但各地旅游资源的不同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地或各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位于同一区域内的资源同质性较强的旅游地之间竞争则更加激烈。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资源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共同发展,促进旅游的互惠共生,既可以实现旅游个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改变整个区域旅游地区域关系,又会为重塑新型区域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3 “和墨洛”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分析
3.1 区域背景
和墨洛经济区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包括1市3县(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和墨玉县),总面积约8.2万平方千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位于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冲击而成的沙漠绿洲上。“和墨洛“经济区人口占到和田地区的60%—70%,经济总量也占到和田地区的60%—70%。规划中的和若铁路和和日铁路,建成通车后将会在整个“和墨洛”区域形成“一横一纵”的铁路格局,且规划建设的和若高速公路、阿和高速公路(G210)及和日铁路,将会给区域内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区域旅游竞合必要性分析
3.2.1 资源条件分析
资源条件是指区域赋存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质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生的条件,反映了旅游产品的生产价值和生产成本,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和墨洛”经济区由于都位于干旱背景下昆仑山北坡绿洲上,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导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相似。加上各地现在都将旅游开发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如:各地都在建生态旅游景区、在争相开辟农家乐等。这些做法导致景点重复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既浪费了资金,又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因该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开发特色产品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游览、观赏、参与,扩大旅游地吸引范围,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3.2.2 旅游管理分析
经济区内的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等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方式较为粗放,旅游设施条件较差,而和田市是“和墨洛”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就可以在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其它三县大力的扶持和带动,以改变它们粗放式经营旅游业的方式,达到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3.2.3 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任何一个景点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产生到成熟再到衰亡的过程又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和补充新的旅游内容才能延缓这一过程。长期以来,吸引游客到和田地区的都是和田老三宝等旅游资源,且游客也主要停留在和田市区内,跟其它县的旅游景点联系较少,长此以往,游客没有新鲜感,除了固定的生意人或者一部分考古探险的游客外,很难吸引回头客。其实在“和墨洛”经济区内,景点众多、特色鲜明,应该不断开发新景点,不断补充新内容,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增加区域的影响力,不断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并且能吸引回头客。
3.3 区域旅游竞合条件
3.3.1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和墨洛”经济圈旅游资源无论从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还是从其开发价值和特殊性而言,都具有很高的区域比较优势。其中和田市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三县依靠G315国道和和田市紧密联系。和田地区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4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而“和墨洛”经济区具有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具有很高的丝路文化旅游和考古价值。另外,和田六宝,玉石、地毯、丝绸、红柳大芸、阿胶、维吾尔医药一直被中外游客亲睐,和田玫瑰享誉中外,因盛产核桃、葡萄、安迪尔甜瓜,被称为“瓜果之乡”。“和墨洛”经济区位于和田地区的核心区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既有同类旅游地,也拥有互补性旅游资源(见表1)。 3.3.2 旅游地空间接近,交通环境有很大改善
和田市是和田地区的交通中心和旅游交通集散地,现有飞往乌鲁木齐的直达航班,已建成的喀和铁路和G315国道及规划中的和若铁路、和田-日喀则铁路将会将经济区内的三县一市紧紧联系在一起。还有目前规划中的从和墨洛经济区南部而过的喀和高速也给这三县一市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完备的交通条件。
3.3.3 良好的发展机遇
(1)“和墨洛”整体发展的政策。
“和墨洛”区域占了和田地区60%—70%的人口和60%—70%的经济总量,该区域是《新疆旅游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和田玉石文化旅游区发展旅游时要重点依托的区域,也是《和田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确定的三个城镇集聚区中最重要的集聚区,同时也是和田地区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地区。
(2)“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将新疆确定为核心区,给新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田”地区,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区域,“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势必将给“和墨洛”经济区的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
(3)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了19个省市援疆的具体方案,北京市新一轮对口支援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四县市及兵团农十四师。未来几年,北京将多拿出72亿多元,支援新疆地区和兵团农十四师发展,这种大规模、强烈度的援疆实施行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新疆的决心。北京市对口支援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强烈支持,这将为实现和田市及“和墨洛”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巨大机遇。
(4)区域经济不断增长,服务设施基本配套。
2010年,“和墨洛”三县一市户籍总人口为134.1万人,占和田地区户籍人口的66.9%。同年,和田地区经济总量为1034972万元,和墨洛区域经济总量为696522万元,占和田地区生产总值的67.3%。区域内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伴随和若铁路、和日铁路的建成通车,区内交通日趋便捷。
4 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
4.1 实施差别化战略,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
(1)中心旅游市县。
和田市:充分运用地区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发挥旅游集散地作用;启动开发玉石公园、玉石博物馆、和田大巴扎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资,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早日完成投资、建设和运作;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与各县互动协调,实现联动开发和资源共享,计划“十二五”内将和田市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2)重点旅游市县。
充分运用“和墨洛”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其中和田县注重发挥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景观光、民俗风情和休闲度假旅游,启动绿色生态旅游区和喀拉喀什河风景区项目建设。墨玉县充分发挥旅游商品品种较多的有利条件,加大开发力度,同时,加快开发红白山景区项目。洛浦县集中力量重点开发休闲旅游,推进玉龙湾旅游休闲风景区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发热瓦克佛寺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
4.2 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由于旅游产业具有不可移动性,所以它要靠形象的传播被旅游者所认知,从而让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所以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在推进区域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和墨洛”经济区可以称得上是和田地区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的文化荟萃之地。在自然景观上,集沙漠、绿洲、雪山为一体,在人文景观上集乡村民俗、丝路文化为一体。所以在区域旅游形象上可以以“昆仑美玉、丝路遗迹、沙漠赛事、绿洲风情”来宣传。
4.3 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完整、循环的旅游线路
针对各县市具体情况,积极联接各精品旅游线路,针对各自资源文化特点,实施差异化开发方向,并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使区域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根据“和墨洛”经济区实际情况,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细胞组合旅游路线,其中可以组织的区域专题旅游线路有大漠丝路之旅、观光休闲之旅、乡村民俗风情之旅等。通过各旅游地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作用,以集散中心为依托,培养区域旅游新增长点,提高区域旅游空间连结性,促使旅游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和墨洛”经济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4 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1)在和田地区旅游局官方网站设计关于“和墨洛”旅游的专题,介绍其旅游动态、特色景区、精品路线。
(2)由和田地区政府出面,统一策划、制定《和墨洛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或者建立“和墨洛”区域旅游网站,统一宣传。可以把援建市北京市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吸引游客,使北京市成为稳定客源。
(3)和田市旅游局起到带头作用,同三县旅游局合作,形成完整的旅游职业培训体系,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考核。
5 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研究
旅游共生机制是区域旅游竞合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在充分兼顾各地利益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通过区域旅游要素流动实行互补,按照比较利益原则,通过经济分工和协同合作进行,实现在一个开放竞争和区域创新中共生共荣。同时,要实现“和墨洛”经济区旅游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包括政府推动,民间组织和协会等,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市场信息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教育支持体系、金融支持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唐黎.基于共生理论的东金澎旅游经济合作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91194.
[2]张淑贤.东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基于区域“竞合”共生的视角[J].学术交流,2014,(03):141144.
[3]曾慧娟.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嘉应学院学报,2014,(03):1017.
[4]王小辉,韦鑫,雷可为.基于共生理论的西安旅游城市群资源整合研究[J].科技信息,2013,(05):47.
[5]刘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06):3538.
[6]郑旗.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学,2013,(03):148151.
[7]甄丽君.基于共生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4950.
[8]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06):3337.
[9]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01):104109.
[10]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02):99104.
[1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下)[J].改革,1998,(03):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