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也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如何利用《论语》思想展开教学,是当前语文老师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论语思想;语文教学;运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很多学生对传统国学采取了轻视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局面,老师应该对《论语》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展开深入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其樹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论语》思想的教学精髓,来深入开展教学探究,希望能起到一些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如何利用他们这种学习动力,引导他们深入到知识学习中来,就需要老师花费一番功夫。在利用《论语》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老师不妨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认识《论语》这门国学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营造学习气氛,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论语》的背景内容,来为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入。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进行探究时,不妨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展开辩论,让学生参与到正反双方辩论的“阵营”中来,根据彼此的观点,对这句古语进行深入探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论语》思想的掌握,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孔子和子路论“上士、中士和下士”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大家对孔子所宣扬的思想进行深入解析,同时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论语》这门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学习意识
近几年,加强对国学学习的呼声愈演愈烈。如何把握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也是语文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探究出更为深厚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学习意识,老师就应该结合实际内容来进行教学,不能将教学方法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例如在利用《论语》进行教学引导时,老师可以借助论语内容的字词解析,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古文学习。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故”指的是“旧的知识”,而“新”指的则是“新的知识”,“师”指的是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而这句话背后的内容则是劝勉学生要不时回顾过去,在哲理上和“吾日三省吾身”大同小异。另外,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这方面的字词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像“知”通“智”这样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帮助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含义,激发他们对国学这门大学问的探究意识。
三、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性
语文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生活与学习。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论语》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习性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与错”,知晓什么是“善与恶”,这样不仅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发挥出更为优秀的品质,同时在生活上,学生也可以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良好的规范。
在课堂上引入《论语》的内容时,要把握住《论语》教学的特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比如对待知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对待品格,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理,让学生尊重他人,爱护自身的名誉。当然,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老师首先就要端正自身的行为,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雅的举动,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论语》的精髓。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互联网查阅的方法,搜集一些有关《论语》的内容,然后每周留出一节课来进行《论语》知识互动,探究其中蕴含的“意义”,规范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有效的实践
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的本质,也是要回归于生活。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老师也应该利用《论语》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有效的实践,对《论语》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老师不要局限教学思路,要让学生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对《论语》思想展开深入辨析。
在生活中结合《论语》内容进行实践时,老师不妨为学生设定一个命题,就是观察《论语》中所讲的内容是否全部都适应于当下的生活现状。在观察中学生可以发现,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实际说的是人的快乐来源于人际交往、人际和谐,真正的快乐是处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这一条是适用于当下生活的。还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学生对“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存在不同的见解,那么不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总结到实践报告中,在课堂上和老师展开积极的交流,深化自己的学习见解。
五、结语
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语》更是集智慧之大成。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引入《论语》,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蔡莹涓.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康凯.《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注:本文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论语思想;语文教学;运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很多学生对传统国学采取了轻视的学习态度,所以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局面,老师应该对《论语》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展开深入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其樹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论语》思想的教学精髓,来深入开展教学探究,希望能起到一些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如何利用他们这种学习动力,引导他们深入到知识学习中来,就需要老师花费一番功夫。在利用《论语》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老师不妨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认识《论语》这门国学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营造学习气氛,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论语》的背景内容,来为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入。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进行探究时,不妨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展开辩论,让学生参与到正反双方辩论的“阵营”中来,根据彼此的观点,对这句古语进行深入探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论语》思想的掌握,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孔子和子路论“上士、中士和下士”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大家对孔子所宣扬的思想进行深入解析,同时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论语》这门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学习意识
近几年,加强对国学学习的呼声愈演愈烈。如何把握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也是语文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探究出更为深厚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学习意识,老师就应该结合实际内容来进行教学,不能将教学方法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例如在利用《论语》进行教学引导时,老师可以借助论语内容的字词解析,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古文学习。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故”指的是“旧的知识”,而“新”指的则是“新的知识”,“师”指的是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而这句话背后的内容则是劝勉学生要不时回顾过去,在哲理上和“吾日三省吾身”大同小异。另外,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这方面的字词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像“知”通“智”这样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帮助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含义,激发他们对国学这门大学问的探究意识。
三、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性
语文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生活与学习。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论语》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习性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与错”,知晓什么是“善与恶”,这样不仅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发挥出更为优秀的品质,同时在生活上,学生也可以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良好的规范。
在课堂上引入《论语》的内容时,要把握住《论语》教学的特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比如对待知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对待品格,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理,让学生尊重他人,爱护自身的名誉。当然,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老师首先就要端正自身的行为,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雅的举动,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论语》的精髓。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互联网查阅的方法,搜集一些有关《论语》的内容,然后每周留出一节课来进行《论语》知识互动,探究其中蕴含的“意义”,规范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有效的实践
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的本质,也是要回归于生活。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老师也应该利用《论语》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有效的实践,对《论语》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老师不要局限教学思路,要让学生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对《论语》思想展开深入辨析。
在生活中结合《论语》内容进行实践时,老师不妨为学生设定一个命题,就是观察《论语》中所讲的内容是否全部都适应于当下的生活现状。在观察中学生可以发现,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实际说的是人的快乐来源于人际交往、人际和谐,真正的快乐是处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这一条是适用于当下生活的。还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学生对“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存在不同的见解,那么不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总结到实践报告中,在课堂上和老师展开积极的交流,深化自己的学习见解。
五、结语
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语》更是集智慧之大成。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引入《论语》,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蔡莹涓.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康凯.《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注:本文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