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随笔)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awxsecd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我们,世界仍是完整的。令人无法容忍的事实。对此诗人的反应是反叛,以图证明另一种情况。出于受伤的虚荣心、固执的骄傲或孤独的需求,诗人生活在与事实的长期争执中,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出现了:另一种事实被创造出来,像一种新的元素,作为对那个无法容忍的事实一定程度上的对抗。不可磨灭的声音,虽然对非人类的宇宙沒有影响,但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这个宇宙以及人类关系世界的体验;对于在我们本性中最孤独的一切来说,它是持续的伴侣。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会发生:文学是它的记录或证明。文学,一个令人害怕的词。它缺乏声音的坚定活力的全部感觉。作为一种抽象,它把诗转化成同样没有实体的东西,一个被解决的东西,呆滞而冷漠。然而,从书页里传来的声音却异常不安:诱人、严苛、愤怒、机智。不是从过去,而是在当下。而这仍然在发生着:用罗宾逊·杰弗斯的话来说,从这些声音中,火是榨不干的,无论是因为文化的转变创造了它们,还是因为它们从新的侧重点再现古老的争论,或是因为其中有一些尚未被确认的性质或力量。
  了解这种性质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无论其内容如何动人,诗都不是藉内容而是藉声音而存在的。我所说的“声音”是指思想的风格,对此,一种言说风格——那种巧妙的嫁接和借用,像线索一样散落在字里行间的习惯性的姿态——从来没有令人信服的替代品。我们转而使用这个词——声音,虽然这个词也不尽如人意;但它至少暗示了一种真实存在的声响。虽然这样的声响可以利用诗人的实际言说方式,但在纸上,它并不是简单的转录。声音可以自由地去摘录、放大、绕开它所选择的东西,从现实世界永远不能精确再现的条件中发出;与言语不同,它不承担直接的社会压力,因为它努力向其表明自身的他者可能还不存在。诗意味着创造出那个人,首先在诗人那里,然后在读者那里。同时它的忠实不是针对外在的现实,它不需要提供一个外部世界或社会关系的复制品。这就是为什么时间更容易赋予非政治性的小说以政治意义:例如,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不一定被认为是政治性的叙述;它们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叙述,是因为一种将性别关系政治化的当代倾向。奇怪的是,小说对许多读者来说似乎更对胃口,而他们对诗的独立性感到困惑,甚至对声音令人不安的真实性感到困惑。诗歌必须是自传(因为它们不是描写)的确信便始于这里,始于读者相信事实和真实是同义词。
  诗是自传,但放弃了编年史和评论,放弃了传闻轶事和各方回应的不断交替。此外,一部作品的变化和发展,与其说是对生活的反应,不如说是对诗人先前的发现或他人发现的反应。如果一首诗仍然如此有选择地被放大,对事实如此随意,以至于显得难以捉摸,那么我们必须记住它的议题:不是或不仅是记录事实,而是不断地在事实中创造一种沉浸的感觉。并且如果在努力摆脱自我禁锢的过程中,诗人锻炼自己向外凝视,那么这凝视仍然取决于是什么迫使或阻止了它。这样的选择构成了一幅肖像画。凝视出现在哪里,声音或反应就始于哪里。接下来诗人总是保持警觉、抗拒,抵制教条和时尚,抵制个人信念的更大危险,考虑到个人信念看起来像是教条,所以必须加以怀疑。
  然而,要想让诗触动我们,我们必须被吸引,我们必须想读这些东西。是什么使这成为可能,那些声音的特点是什么,即便它们变成石头上的碑文或铭文,也能用它们的活力嘲弄石头和书页?我不认为他们听起来很美或者说的是真实。在这些说法中,第二种说法似乎更为堂皇,也更容易接近,因为真实很容易将自己与真诚而不是洞察力联系起来。艺术的真实与真诚的坦率表露是不同的,就像它不同于医生办公室里管理的真实,医生新训练出的那一套应知应会,意在尊重病人的尊严,全都具有实用性,提供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禁令与应对策略,各种各样的行动被转换为各种各样的条件,哪些行动可以采取、采取到什么程度。诗可能体现了看似真实的光明的感觉,但使它保持活力的不是固有的发现,而是发现的方式;使它保持活力的是智识。没有人质疑智识的好处。许多操场上的下午,许多在充满活力的教室里的早晨,都被智识的缺乏这样的事实毁掉了。问题是,它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对真实的投入如何制约着它?
  先说第二个问题。艺术不是服务。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不能以标准化的方式可靠地为所有人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精神,从其中它清除了可怕的惯性。它通过重新聚焦世界的既存形象来实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像显微镜而不是镜子——在书页的平白之处,一个能量场出现了。然而,社会功能或社会有用性的缺失有时在诗人身上与服务、行善的愿望结合在一起。这种缺失和压力引导诗人走向说教。教诲的、智慧的、道德健全的、高尚的:通过使他或她的声音与那些伟大的声音保持一致,这样的表达进一步安抚了诗人脆弱的自我,而这些声音的感知已被内化为真实。但要创造出有活力的艺术,诗人必须远离这种结合,不管人们多么绝望地寻求这种结合,因为它带来的只是重复。也就是说,不是感知,只是效忠,这种效忠只会模拟它无法生出的那些东西。不是箭,而只是弄脏的外衣。在这种重复中,不可避免地缺少的,是在某一刻以一种特定的、可辨识的声音言说的感觉;缺少的是那种即时性和流变性的感觉,正是这种即时性和流变性赋予了这样的声音以吊诡的持久性。无论这些声音的本质是什么,无论它们在哪里出现在随意和晦涩之间的连续体上,洞察力,如他们所说,就像令人震惊的事件:完全缺失而又不可避免。它狡猾地到来,或是带着一种并非故意的神态,一种质疑、假设或幻觉的神态。
  在读者中,在这些时刻,一种观念受到攻击,而这攻击令人兴奋。旧的观念,与其说是公式化的不如说是默认的,在其既不被认可也不被否定的模糊中,被知觉所取代。因此,被积极感觉到的东西急于取代建立在那个层面上的消极地未经检查、令人不安的一切,气氛因可能性而变得令人头晕目眩,仿佛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头脑中突然打开。没有什么可以继续珍视的东西被摧毁——不如说,空间扩大了。被牺牲或抛弃的似乎只是不透明,一种迟缓的钝惰。即使当一个人的孤独被分享的感觉消失了,剩下的一切也暗示着孤独的丰饶。
  至于诗人:仅仅是不安,仅仅是对已接受的思想的怀疑是远远不够的:诗歌必须在任何程度上消除假设,但不是通过简单地反对它,而是通过拆除其必然性所依赖的系统性证据。换句话说:不是“C是错的”,而是“谁说A必须导致B”?高度的严肃,通常伪装成沉闷的清醒,是智识最便捷的一个目标。
  把高尚的表达误认为是知觉,把信念误认为是充满激情的智慧,诗找到了一种它打算赋予读者的智慧。虽然这样的一首诗可能得到戏剧性地组织,并很可能会拥有其高潮时刻,但它缺少戏剧:人们过早地感觉到它的意图。对其设计的深度熟悉也不表明这首诗已经进入了神话:神话不是公式。这样的诗用形容词代替名词;它们提供了遮掩在神话符号中的世界。但在它们的意愿中,它们缺乏神话的宿命性,神话的帮助少了与元素的相遇。相反,一切都投入到结论、公理、英雄气概上。我认为,诗性智慧缺少对结论如此集中的投入,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假设持谨慎态度。它的能量来自于在证据面前放弃结论的意愿,事实上,为此它愿意放弃任何东西。
  这种灵活性和这种有目的的紧张提供了艾米莉·狄金森所有的那种可怕的稳定心态。即使是那些有意无意剑走偏锋的诗人,也表现出这样的稳定,因为它的本质是对思想路径的关注。这不是利己主义:摆脱偏见的思想与自我无关。什么样的自我如此自由,以至于能够蔑视所有先前持有的信仰?高度的专注是必需的:知觉不要停滞不前,耐心等待被环绕和为人所知。在有些时刻,它是部分可见的;就像显微镜尽头的粒子,它在移动。
  那从未存在的声音只能发自那从未存在的生命,一种被完整体验的、未经情感简化的生命(无论它是冒险的还是封闭的),那从被普遍接受的个体生命中不断衍生出的持久的普遍性。
  译自《美国诗歌评论》1993年第3期(第22卷)
其他文献
[爱沙尼亚]尤里·塔尔维特  尤里·塔尔维特( Juri Talvet),爱沙尼亚诗人,翻译家,批评家,塔尔图大学比较文学系首席教授。1945年出生于帕尔努,1981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塔尔图大学。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英国哲学与西班牙文学,致力于英语国家、西班牙语国家与爱沙尼亚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译介,出版了多种相关著作与译著。他的诗歌有鲜明的知识分子气质,将历史、文化与个人经验、情感融为一体。1997年
一   这是深夜,我听见窗外   秋月走在枯黄的草丛和苍绿的樟树叶上   我听见楼顶上一只花猫   正穿过妻子的花圃,惊醒了几株白菊   此时我在深睡   似乎没有梦   此时我又好像醒着   眼睁睁看着一个人侧着身子   正从我的身体里飞出   她有着敦煌飞天的轻盈   与决绝。她径自飞走   头也不回。她是谁?住在我心里的人   一個也不少   自此,我守着那扇洞开的天窗   等着她,等着她回
紫罗兰花园  现在我们在院子里闲聊  紫罗兰花瓣间的那些白色  究竟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  最小的孩子摇晃着摘取它的叶子  把花瓣揉出紫色的汁水  谁见证这傍晚的一切  花瓣中无限的色彩  旋转出下一个漂亮的图案  不关心是一次怎样的旋转  他只看见形成之后的整体  剪下来,做个花束  放在你的书桌上面  花瓣上面有一些蚜虫  他知道它们爬过什么地方  花盆的底部,左下角那一小块  大人们分散着站
我用赭石为主打的画技  调出满池的静谧  我画完整个夏季  找到最好的词给你  我的眼睛在夜里关注着  一场雨  我讓秋风帮我打探  你飞翔的虚实  你的归是我的暖  我心中的鸟儿啊  你从雨中飞回  栖于哪  都是我一桩悬停的心事  回眸  荷塘这么宽  我的眼晴只想睡在你的心里  轻轻落下  刚刚好  栖在这熟悉的距离  阳光把每一浮萍都抱住  枯瘦的禅意透出浓淡层次  影子晃动  池水不知所
飞虫在黑暗中不着边际,  恒星熄灭,行星也遁入虚无。  光明被赞颂,而黑暗被鄙夷,  因为原子不因冰冷而活动,时针有了温度才旋转。  温暖,永远那么迷人,但又那么稀少,  万物皆寒冷如冰,只有太阳永远炽热。  切莫在蜷缩在阴影下!  那是只有僵死虫子的黑色领域。  即生于烈焰下,便熱情地存在吧!  毕竟光芒下,镜子也能闪亮。  无题  十字架束缚真理却无法禁锢时间,  车轮所至,皆作尘土。  白色
毕竟春光拦不住   院子的一隅,油菜花   无拘无束地开放了   金黄的花儿阳光下更加明艳   封城封不了对春天的渴盼   宅家宅不了一颗发现的心   和着这金色的油菜花   一起烂漫吧   毕竟春光不能虚度,我们也需要   在燦烂的阳光下   晾晒一下,宅得太久太久   已经有些发霉的灵魂   宅在时光里的春天   今年的春天   似乎特别特别长   却依然看不到   春暖花开的模样   也许是
一把藤椅站在秋天的阳光里等待了许久  才在门前的庭院里等到我的到来  太阳眯起眼光  端坐在高度上冷静地审视着  藤椅张开双臂拥抱自己的神情紧张  一片树叶从头顶的密密匝匝里  将秋天的重量飘落下来  砸在地面上  声音便从眼前绕到脑后  路过双耳唤起一片喜悦与欣喜  虛无的欢呼与喝彩响彻四周  都无人理睬  秋天的重量便贴着地面  推起一阵微风跟在身后翻滚  先是撞到一块石头  后又撞到一面高墙
其实是很多路在通往我们……  我的来处,湖里的荷叶被清理干净了。  这里远离一滩滩鸥鹭,不停地拐弯  就误入时间深处。我融融泄泄地站着,  立于指示牌前,以至于几乎打扰到它的近旁  是棕榈树。这个秘诀是,如何避免  站着,就在小心翼翼地失身。它背后的林子  曾开满了二月兰。路过辗转的两株女子,  她们一度组成了我多风的梦。我伸出去的手  是有坡度的一枝花,而我每次伸手都像在转移,  这种转移加剧着
主持人语  在当代诗坛上,陈东东是一个少有的纯粹的诗人。这纯粹一方面是指他近四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从未三心二意的写作,在他那里,诗歌即是生活;另一方面也指他在诗学观念和诗歌创造方面的某种特点,即他始终追寻着一种“理想之诗”,一种由词语变奏成的音乐,一种基于想象力的诗歌魔术:强劲地把现实变为幻象,又把幻象变为现实。这种诗歌雄心无疑渊源有自:象征主义的“纯诗”观念。但他并不偏颇,他意识到诗歌不是自洽
梁峁之上,山堡虬枝斜逸  异常青绿的冰草中我翻检着一些尘封的  闪电:人骨,残片,短瓦和锈铁  西风依然惨烈  只是掉土的泥坯,塌陷的堡墙  不再有悲怆的哭声  四溅的炮灰  英雄浩荡。一方毁弃的废墟  像一座大地的炼狱燃着熊熊火焰  他一定有噬骨的疼痛不能言说  有未竟的遗终没有表白  有壮志凌云的豪迈立于未开启的地宫  此刻,我不想再翻检什么  再翻检,就会有成股成股的悲伤冒出来  月光、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