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014.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45-01
伴随新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知识、技术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及使用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如分散生产使企业走向小型化、扁平化,企业对“知识工人”的需求激增等等,经济运行中的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新的就业理论来予以解释。下面,我就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谈几点体会。
1 早期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观点
关于科技以及知识因素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的初期,劳动者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作用较小。机器是作为劳动力的替代物出现的,因此当时的技术进步是偏向物质资本型的。对于知识、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本、劳动、技术等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比例关系的研究,来推断技术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该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作独立于劳动、资本等常规要素之外的一个单独要素。在存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会引起总产量的增长。如果总产量增长了,技术进步就不一定使得就业人数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积极效应会抵消其短期负面效应。这是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于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间题,结构增长理论则仅限于从生产函数角度来分析,它更加侧重于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对若干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说明技术进步的种种效应。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对产业比例产生影响:一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的变化。就是说,技术进步使得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某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已有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使经济中出现了新的产业部门。由这两方面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变
化必然影响到就业结构。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未必是消极的。
2 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的特征
知识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进行扩散,具有无界增长性,这使得知识具有良好的外部性。由于知识的这一属性,经济增长就出现了报酬递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的情况,而且经济系统也具有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性。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证明,一个长期的、均衡增长是存在的,其增长的发动机是知识的不断积累。
2.1 就业问题实质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农产品生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或庄园,生产成果是在家庭以及庄园成员之间平均分配,劳动者实际上获得的是“制度工资”而非“劳动或就业报酬”,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就业问题。
人类进人工业化时代后,大量采用机器进行生产,通过“资本雇佣劳动”的典型形式,大批劳动者进人工厂从事规模化生产活动,并且逐渐形成了劳动要素对资本要素的依附。由此出现了资本积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果,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决定劳动力就业以及相应的收人分配问题。
进人工业化后期,尤其是新经济时代以后,人力资本要素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其就业模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创新型劳动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工业化就业模式的束缚,反而物质资本在与这一要素的结合中居于从属地位,这些特征在知识创新集中行业已非常显著。
2.2 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中的作用凸显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或以体力为主的集体活动,此时劳动力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居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在新经济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整个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劳动力个体对就业的依赖程度、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投资。可见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增长,而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消费与投资是经济系统运行以及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方面,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个人私事,而是与投资有了相同含义。广义上讲,劳动者的消费与投资是等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3 勞动力转移有了新特点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劳动力流动都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大量的劳动力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克命题”。然而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一方面仍保持这一基本流动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代表新经济特点的行业象信息技术、计算机、高新技术等领域,其劳动力需求尽管也需要从第二产业转移一部分,然而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填充,而不是象过去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那样,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由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来实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将充分享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劳动者更换就业岗位,不一定严格依赖于就业场所的改变,他甚至完全可以在家里受雇于千里之外的一个厂商,因此劳动力在就业空间上将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总之,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从根本上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资本有机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与工业化时期有机构成对就业的影响不同。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与产业后备军理论曾描述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降低了投资于劳动的份额,进而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结果提高了失业率。然而,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知识生产密集的行业,由于创新劳动作用的日益加强,投资于劳动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增加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就演变为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由此观之,21世纪初期影响中国劳动力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新经济因素,它将改变劳动力就业的总格局,即一方面会产生出部分结构失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新兴产业的扩张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因此信息、网络技术对我国今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充分利用新经济带来的机遇,趋利避害,它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的冲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
伴随新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知识、技术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及使用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如分散生产使企业走向小型化、扁平化,企业对“知识工人”的需求激增等等,经济运行中的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新的就业理论来予以解释。下面,我就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谈几点体会。
1 早期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观点
关于科技以及知识因素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的初期,劳动者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作用较小。机器是作为劳动力的替代物出现的,因此当时的技术进步是偏向物质资本型的。对于知识、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本、劳动、技术等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比例关系的研究,来推断技术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该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作独立于劳动、资本等常规要素之外的一个单独要素。在存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会引起总产量的增长。如果总产量增长了,技术进步就不一定使得就业人数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积极效应会抵消其短期负面效应。这是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于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间题,结构增长理论则仅限于从生产函数角度来分析,它更加侧重于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对若干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说明技术进步的种种效应。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对产业比例产生影响:一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的变化。就是说,技术进步使得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某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已有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使经济中出现了新的产业部门。由这两方面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变
化必然影响到就业结构。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未必是消极的。
2 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的特征
知识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进行扩散,具有无界增长性,这使得知识具有良好的外部性。由于知识的这一属性,经济增长就出现了报酬递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的情况,而且经济系统也具有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性。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证明,一个长期的、均衡增长是存在的,其增长的发动机是知识的不断积累。
2.1 就业问题实质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农产品生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或庄园,生产成果是在家庭以及庄园成员之间平均分配,劳动者实际上获得的是“制度工资”而非“劳动或就业报酬”,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就业问题。
人类进人工业化时代后,大量采用机器进行生产,通过“资本雇佣劳动”的典型形式,大批劳动者进人工厂从事规模化生产活动,并且逐渐形成了劳动要素对资本要素的依附。由此出现了资本积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果,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决定劳动力就业以及相应的收人分配问题。
进人工业化后期,尤其是新经济时代以后,人力资本要素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其就业模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创新型劳动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工业化就业模式的束缚,反而物质资本在与这一要素的结合中居于从属地位,这些特征在知识创新集中行业已非常显著。
2.2 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中的作用凸显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或以体力为主的集体活动,此时劳动力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居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在新经济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整个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劳动力个体对就业的依赖程度、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投资。可见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增长,而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消费与投资是经济系统运行以及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方面,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个人私事,而是与投资有了相同含义。广义上讲,劳动者的消费与投资是等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3 勞动力转移有了新特点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劳动力流动都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大量的劳动力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克命题”。然而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一方面仍保持这一基本流动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代表新经济特点的行业象信息技术、计算机、高新技术等领域,其劳动力需求尽管也需要从第二产业转移一部分,然而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填充,而不是象过去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那样,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由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来实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将充分享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劳动者更换就业岗位,不一定严格依赖于就业场所的改变,他甚至完全可以在家里受雇于千里之外的一个厂商,因此劳动力在就业空间上将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总之,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从根本上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资本有机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与工业化时期有机构成对就业的影响不同。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与产业后备军理论曾描述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降低了投资于劳动的份额,进而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结果提高了失业率。然而,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知识生产密集的行业,由于创新劳动作用的日益加强,投资于劳动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增加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就演变为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由此观之,21世纪初期影响中国劳动力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新经济因素,它将改变劳动力就业的总格局,即一方面会产生出部分结构失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新兴产业的扩张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因此信息、网络技术对我国今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充分利用新经济带来的机遇,趋利避害,它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的冲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