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呓乡语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广西风景为主题的写生和创作是璨铭这些年一直溺爱的题材。身为广西人,自己绘画中的“南方情结”从未改变,家乡的一草一木不仅激发了他用画笔去表现秀丽美景的冲动,也成为其日后艺术创作的源动力。优美的山水风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广西这块地处西南边陲的山乡惹人着迷,古往今来也有不少大师钟情于把广西的美景描绘得如小家碧玉般秀气可人,可璨铭显得有些“粗鲁”,面对家乡的土地,他并不钟情于清新灵动的景致,而是酷爱家乡难以忍受的湿度和热度,这些特质随时触动他的灵魂。璨铭喜欢以鲜艳、明亮的色彩为主调,运用流畅、动感的油画笔触,把对故乡的热忱直接反映到画布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递着他——一个年轻小伙子血气方刚的个性,他笔下的家乡不但不秀气,相反有些狂野,看似不像自然,情感却很天然。
   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他对家乡的风景如此痴迷,也许是多年的离家求学经历,让一个典型恋家的“巨蟹男孩”感到孤单,以至于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如此之敏感。这让我想起了约翰·伯格在《一个幸运的人》中的一段文字:“风景是有欺骗性的。有时候风景看起来并不像是为它的居民们的生活准备的布景,而更像是一扇窗帘,在它后面发生着居民们的争执、成就和故事。对于那些躲在窗帘后面的事情以及居民们,地标不再仅仅是地理性的,还是传记性的和个人性的。”看璨铭的画就有种陪着他成长的感觉,他的画跟他的性格和生活轨迹是如此的贴近,以至于让我觉得解读这些风景画就如同偷窥他的日记一般。在《南方假日》系列作品中,这种特点尤其明显,他把南方的湿热天气与南方人奔放的性格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在亚热带阔叶植物下总有几对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这也许是他常年经历异地恋而在画布上寻求的一种补偿吧。璨铭是个藏不住秘密的人,特别是在自己的画里。
   还有一种可能是璨铭希望寻找一种身份认同,在画面中构建一种南方人特有的性格以对抗常年在外缺失的安全感。体育出身的璨铭从小就独自离家参加比赛,大学毕业后又常年北漂求学,不规律的生活与模糊的身份让他有些迷失。这时候,以家乡风景为母体的创作能让他找到一种身份认同感以获得自信与慰藉。这种情绪在他的新作《亚热带傍晚》系列中尤为明显。在这个系列中,画面的主要构成都是大面积的暗色调对比小面积的纯色块,这正映射了他离家的压抑心态和渴望归巢的心情。而畫面中充满了广西元素,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芭蕉树、甘蔗林、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而傍晚又有“归家”之寓意,这些都给他提供了一种身份的安全感。从这个角度解读璨铭的风景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把广西的风景画的如此狂野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秀气的景致。这正如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们在画面中刻意提高荷兰的地势以此来假想他们的国家已经可以免受大海的侵蚀,这样的画面增加了荷兰人的安全感和民族自豪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征服无情的大海了。而璨铭在描绘家乡的风景时刻意回避其南方秀气的特点而选择其野性的一面作为突破点,正是他为自己构建起的一个庇护所。杰伊·阿普尔顿在其研究作品《风景的体验》中曾提及“栖息地理论”,里面指出“在我们对风景审美愉悦进行评估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召唤起一种珍视领地优势的返祖模式,那几乎是狩猎——采集社会时期的本能。那种占据能够看到猎物或敌对力量却不暴露自己的战略地点的优越感,自然地转换成为了一种更大的安全感”。我记得有一次璨铭的作品获奖后,有记者采访问道:你在央美学习了那么多年,怎么画面上没有一点“高级灰”的痕迹?而他的回答是:“因为我画的是我家乡的感觉,那里就是那么热烈。”还有一次他在给我讲述一位老者给他看画时曾问他:“你是真的看到了风景中的这个颜色还是用别人的经验套用的?”他没回答,但这个问题让他纠结了很久很久,随后在聊起这个问题时,他斩钉截铁的说:“我确信当时我感觉到的就是这个颜色。”我觉得“感觉”这个体验很好,其实即使是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也存在经验的模式,但个人的感觉即使是经验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广西身份的体验始终贯穿于璨铭的风景创作中,这个身份不但没有限制他的方向,反而影响了他的学养,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也让他更自信。
   有好几次机缘,璨铭差点将创作中心转移到人物画,有展览的需要也有自我突破的需要,但最终他还是暂缓了这个打算。我知道风景对于他的意义,在不断扩张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我们渴望得到那个“不同事物”,不仅仅是一片拥有清新的林间绿地和安静开放的空间场所,而是一种回归的心态。璨铭在他的风景路途中走了很远的路,当艺术创作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时候,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组成部分。法国画家柯罗到50岁的时候还天真得像个孩子,每天背着画箱唱着歌到森林里去画画。璨铭这个任性又恋家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熟,只是现实的身份让他必须故作深沉,我不愿意猜他想什么,只是喜欢在他的风景画中窥探他的小情绪,因为画是不会骗人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梳理著述的成书“因缘”、探讨热点、问题对策、学术价值及余论,可以看出全球性语境与地方性经验此对矛盾体是当下民歌传承、发展的问题所在,从而提出“面对多元文化,实施多元保护”的对策。此问题探讨,价值在于通过审美人类学使得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摆脱美学的纯粹哲学思辨,触及鲜活的文化艺术,探讨隐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内在审美制度。因此,无论从学科理论和现实层面,审美人类学研究民歌成为可能,并且深度
期刊
红水河上,歌飞浪卷;千江水,万里云,浪卷云飞总是情;天若有情人亦老,不老壮家唱歌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宛如一首悠扬欢乐的长歌,它植根八桂乡土,植根壮家民族,富于诗情,追求意境,酝酿着民族的品格,散发着时代的醇香。它歌唱生活,歌唱时代,歌唱美好未来,洋溢着新时代的欢乐情绪,蕴含人生的深刻哲思,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的美学想象。   一、 强烈的时代质感   《新刘三姐》是奋斗新时代、共
期刊
第一幕 乡亲全都去哪儿了  [光启。  [晨曦如瀑,杂草丛生的院子,窗纸泛白。  [院中伫立丑石,背面是个鸡窝。人偶装扮的小母鸡,变戏法般屙下一枚金蛋,抱在怀中,充满怜爱。  [木楼门窗紧闭,小母鸡跳上丑石,戴上公鸡雄冠开始打鸣。  [歌曲之一:《乡亲全都去哪儿啦》  伴唱:  母鸡竟然学打鸣,  杂草疯长吃庄稼。  昔日欢乐无踪影,  乡亲全都去哪啦?  [一楼门窗打开,三位老人默契地扯起喉嚨,
期刊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它潜在人身内部,如同火藏在石块内部,两块石头相撞,就迸出火花,人的经验越多,理智就越多。——伊本·穆加发.  所见所思   岳帅是笔者多年好友,遇事沉着冷静,有两点令我记忆深刻,其一长于思考,其二善言辞。两者不仅体现于口头语言,更显露于画中世界。他并不青睐于在画面中运用具体化的形象与情节来叙述一段故事,而是整理出一套属于个人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因而,回首其多年各幅作品
期刊
[摘 要]戏曲是一种产生于民间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前乡村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戏曲;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   21世纪以来,国家
期刊
[摘 要]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优势,借助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坐妹·三江》作为中国首个侗族风情演艺项目,应当深入挖掘侗族特色文化元素、创新节目、拓宽市场、推广品牌、提升服务,打造良好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品牌,走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坐妹·三江》   一、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乡村旅
期刊
[摘 要]选择在19世纪最具影响力且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论述对象,并以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中作品风格开始转变的第一首作品127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所展现的调性关系以及和弦使用上进行解析,研究《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和声手法和特点,探究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和在此之后音乐创作的主要意识领域,及贝多芬在晚期音乐作品《降E
期刊
[摘 要]舞台的立体空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但戏剧中通过舞台所展现的空间是无限的。在表现剧中无限的空间时,舞台灯光的符号化语言以再现空间、表现时间的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舞台艺术;符号化语言;舞台灯光   哲学家普洛丁认为“物体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视觉所接受的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符号,视觉符号要通过观察者的社会经验、审美认知、价值倾向等要素,在大脑中进一步提
期刊
广西戏曲青年演员大赛(以下简称“广青赛”)已走过近30个年头,到今天已经是第七届了,当年的参赛演员现在也已经是指导老师了。“广青赛”这个摇篮式的摇船,没有摇到外婆桥,倒是摇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一二级演员,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演员、梅花奖演员……在评委席上坐着的好几个广西评委当年都是“广青赛”的演员,这其中有酸甜苦辣、艰难困苦,也有星光灿烂、英雄无泪,更有勃然奋起、黯然离去……各自一番滋味,留给后人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日常生活娱乐中用以抒情达意的行为方式的载体,也是族群历史心性与记忆认同的有效符号表征。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国民歌概论教学课程为例,通过个体“主位”参与观察视域下的歌唱体验与教学实践,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当代教学呈现及重要意义,对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