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循证护理干预在《儿科》ICU压疮高危患儿中的应用进行探讨[1]。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符合儿科ICU压疮高危患儿的病患各项条件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儿均接受循证护理方法,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护理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72%,而护理前家属护理满意度为67.24%,可见护理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高于护理前,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在ICU具有压疮高危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方法,可有效的减少压疮的发生率,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应大力推广并宣传其的使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高危患者;护理满意度;儿科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08-01
压疮高危患者是ICU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血液不循环、活动被限制、大小便失禁等原因引起组织坏死或溃烂的压疮。患者一旦发现产生压疮,就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以及时间造成长时间影响,相比较普通病房的患者而言,儿科CU患者的身体更易发生压疮性组织坏死或溃烂的情况[2]。压疮患者也是ICU护理医生的难点工作和防护重点。循证护理可有效的压制压疮的发生,可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自身痛苦。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符合儿科ICU压疮高危患儿的病患各项条件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儿中,男性儿科患者34例,女性儿科患者16例,年龄2.3-13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1月-1年。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展开儿科压疮患者基本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用药方法加以引导,对患者定时翻身,注意观察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轻皮肤的摩擦对其造成皮肤造成伤害,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卫生等工作。再次基础上加上循证护理方法,都包括(1)关节定期按摩,在基础护理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对患者的关节和肢体进行按摩,使其保持应有的弹性,此类按压可一天两到三次,并在按压时对患者皮膚颜色和临床上出现的各类症状密切关注,适当调整患者身体。(2)压疮的预防措施[3],在清洁皮肤后在受压部位使用康惠尔透明贴,使用时适当保持皮肤干燥,依据皮肤颜色和症状来判断是否继续使用该产品。(3)患者的减压护理,将患者的床头抬高到35度左右即可,防止对患者的骶尾部造成受压而引起骶尾部受损的情况发生,指导有清醒意识的患者在床上做适当的肢体活动,不至于患者肌肉的萎缩产生。(4)制定适合患者的营养摄入,大多ICU患者皆是无意识的情况,不能自主的口服进食,所以应制定相应的流食,使其有适当的营养,也可在使用适合的营养流食之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含白蛋白、血浆、氨基酸等有利于患者吸收的液体。(5)对已经产生压疮的患者,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换药,换药是应当密切注意减小对皮肤损害的无菌操作。
1.3 观察指标
通过向患儿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来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一般、差几个等级,其中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试验,采用t(或t′)检测,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四个表卡方检测,计数资料使用X2检测。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性。
2 结果
护理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72%,而护理前家属护理满意度为67.24%,可见护理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高于护理前,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循证护理方法是科学界研究之后对ICU压疮性患者的最佳使用方法,其是在满足临床、经验和患者的需求所有要求之后,进行了明确严谨的结合才制定出来的护理方法[4],其对患者的恢复有较大的益处。对于有意识的高危患者,在生活中多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心理压力减轻,多吃水果等有营养的食物,有利于大小便的排放。压疮患者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是治疗和预防减压。循证护理又是实证护理,主要是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后,改进的一种更利于患者的护理方法,即可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患者的护理知识的了解和相关护理技巧以及方法,还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抑制患者在医治中产生的其他并发症,改变了寻常护理的盲目性和主观认知性,有效的提高了患者以及家属对其的护理满意度,缓解了医护之间的友好关系。
研究表明,循证护理有效的控制了ICU患者的压疮发生和缓解,这种护理改革中的有益尝试,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医护人员提高了对医护观念的认知,更加全面的理解医护对患者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石彩晓, 常晓丹, 时富枝,等. 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患儿压疮预防中的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5):146-148.
[2] 骆善红. 循证护理干预在ICU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20):137-139.
[3]孙丽丽. ICU压疮高危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实施[J]. 当代医学, 2017, 23(11):145-146.
[4] 宁晓娟. 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在 ICU 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旬刊, 2015, 26(2):599-599.
【关键词】 循证护理;高危患者;护理满意度;儿科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08-01
压疮高危患者是ICU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血液不循环、活动被限制、大小便失禁等原因引起组织坏死或溃烂的压疮。患者一旦发现产生压疮,就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以及时间造成长时间影响,相比较普通病房的患者而言,儿科CU患者的身体更易发生压疮性组织坏死或溃烂的情况[2]。压疮患者也是ICU护理医生的难点工作和防护重点。循证护理可有效的压制压疮的发生,可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自身痛苦。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符合儿科ICU压疮高危患儿的病患各项条件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儿中,男性儿科患者34例,女性儿科患者16例,年龄2.3-13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1月-1年。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展开儿科压疮患者基本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用药方法加以引导,对患者定时翻身,注意观察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轻皮肤的摩擦对其造成皮肤造成伤害,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卫生等工作。再次基础上加上循证护理方法,都包括(1)关节定期按摩,在基础护理对患者进行翻身时,对患者的关节和肢体进行按摩,使其保持应有的弹性,此类按压可一天两到三次,并在按压时对患者皮膚颜色和临床上出现的各类症状密切关注,适当调整患者身体。(2)压疮的预防措施[3],在清洁皮肤后在受压部位使用康惠尔透明贴,使用时适当保持皮肤干燥,依据皮肤颜色和症状来判断是否继续使用该产品。(3)患者的减压护理,将患者的床头抬高到35度左右即可,防止对患者的骶尾部造成受压而引起骶尾部受损的情况发生,指导有清醒意识的患者在床上做适当的肢体活动,不至于患者肌肉的萎缩产生。(4)制定适合患者的营养摄入,大多ICU患者皆是无意识的情况,不能自主的口服进食,所以应制定相应的流食,使其有适当的营养,也可在使用适合的营养流食之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含白蛋白、血浆、氨基酸等有利于患者吸收的液体。(5)对已经产生压疮的患者,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换药,换药是应当密切注意减小对皮肤损害的无菌操作。
1.3 观察指标
通过向患儿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来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一般、差几个等级,其中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试验,采用t(或t′)检测,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四个表卡方检测,计数资料使用X2检测。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性。
2 结果
护理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72%,而护理前家属护理满意度为67.24%,可见护理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高于护理前,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循证护理方法是科学界研究之后对ICU压疮性患者的最佳使用方法,其是在满足临床、经验和患者的需求所有要求之后,进行了明确严谨的结合才制定出来的护理方法[4],其对患者的恢复有较大的益处。对于有意识的高危患者,在生活中多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心理压力减轻,多吃水果等有营养的食物,有利于大小便的排放。压疮患者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是治疗和预防减压。循证护理又是实证护理,主要是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后,改进的一种更利于患者的护理方法,即可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患者的护理知识的了解和相关护理技巧以及方法,还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抑制患者在医治中产生的其他并发症,改变了寻常护理的盲目性和主观认知性,有效的提高了患者以及家属对其的护理满意度,缓解了医护之间的友好关系。
研究表明,循证护理有效的控制了ICU患者的压疮发生和缓解,这种护理改革中的有益尝试,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医护人员提高了对医护观念的认知,更加全面的理解医护对患者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石彩晓, 常晓丹, 时富枝,等. 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患儿压疮预防中的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5):146-148.
[2] 骆善红. 循证护理干预在ICU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20):137-139.
[3]孙丽丽. ICU压疮高危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实施[J]. 当代医学, 2017, 23(11):145-146.
[4] 宁晓娟. 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在 ICU 压疮高危患者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旬刊, 2015, 26(2):59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