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不断拓宽培训思路,围绕“科学化、实效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工作方针,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以校为本”的原则,逐步形成适应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一、创新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培训需求分析走向深度调研
坚持“立足两个角度、注重三个层面、规范四个步骤”的调研需求方法和程序:“立足两个角度”,就是从学校教育发展战略角度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角度出发,确定培训需求;“注重三个层面”,就是分别对领导层面、岗位层面和个人层面,采用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培训需求信息;“规范四个步骤”,就是明确调查研究、分析需求、编制方案和反馈确认。为了使培训内容贴近学校需求、教师实际,研训教师在每学期的学前周之始下到学校听课、蹲点调研,掌握学校教学现状,分析学科教学问题,理清思绪,形成调研报告。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集中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难题;个案问题实施现场答疑,面对面指导,就地解决,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促进了培训与教学的结合。
(二)培训课程设计转向“少而精”“管用”
根据需求调研分析情况,在课程设计方面逐步向“少而精”“实用”转变。培训课程设置以提升能力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立足点,突出能力培养,强调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体现“教学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
(三)培训内容精端化
借助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培养种子选手,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国培项目课程设置精端、实效,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贴近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较高的实用价值。课前由学员先提问题,课上围绕问题授之以渔,课后进行专家学员直接对话,专家和学员处在平等交流的和谐氛围中,学员在乐学中获取了大量前沿、睿智、独到的知识与信息。国培项目参训学员来自国内各地教学精英,他们在研讨互动、经验切磋交流中畅所欲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正可谓是十日胜教十年书。
二、创新培训模式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
(一)以活动为载体,聚焦问题解决
集体备课专题活动,改变了以讲授式为主的比较枯燥的培训方法,研训教师走到学校,深入学科教研组,亲自指导参与备课活动,按照“问题诊断→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步骤开展集体备课专项活动,学科备课组在研训教师指导下组織实施集体备课,将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融为一体,在“贴地式”的校本研修过程中,解决了新课程备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掌握了新课程新教材、新知识和新课程备课新理论、教学设计新技能,备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以小课题研究为牵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切合实际、灵活、可操作等优势,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体味到“柳暗花明”或“喜上眉梢”之愉悦,实践中既解决了教学问题,理论上又得到提高,实现了理论与教学的融合,相继开展了国学教育、语文阅读教学、错题案例、课堂导入、分层教学、学案导读等研究。研究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修炼都有了较大的促进。
(三)以读书沙龙为平台,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学校校本培训设置读书活动内容,制定计划,撰写读书体会,交流研讨心得,升华教育思想理念。主要采用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两种方式。个人阅读是教师自我选定内容来补充自己匮乏的知识;集体阅读就是学校为教师选定一本对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书,也就是既有理论解读又有实践案例的书,全体教师共同研读一本书。在个人阅读、集体阅读基础上,评选优秀的读书心得体会,然后分区域、学校、小组等不同层面,在校本研修的时间采用沙龙的形式,教师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心得、反思。可谓一人读书,百人受益。
(四)以远程网络培训为依托,化解工学矛盾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为化解工学矛盾,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利用优课资源开展网络培训。学科教师在线学习学科理论、观课研课、探讨教学问题,研训教师参与答疑交流,共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开展全国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多数教师能够把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引进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创新培训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可靠保证
(一)创新机制,形成“三级”研究网络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必须使专业研究人员、各级骨干教师、教师群体形成研修的合力,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相互作用的研修网络。第一级为教师进修院校。第二级为骨干群体。第三级为学校教师。
(二)规范考核,创新评价机制
我市每年要对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考核,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过程材料、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各校教师培训考核情况纳入市教育局组织的目标管理检查评比之中,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参加培训取得的学分作为教师晋级、评职、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新培训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保障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注重过程,确保培训质量。《关于学科研训活动的学分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学科研训活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范畴,完善了“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培训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研训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教师参加学科培训的积极性。《定座定人(校)出勤管理制度》的制定,便利了开展培训活动时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的统计工作,进而节省了教师参加培训签到所需的时间,增强了教师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总之,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终身的工作,新的命题、新的课程层出不穷,我们势必要不断探究新的工作思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创新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培训需求分析走向深度调研
坚持“立足两个角度、注重三个层面、规范四个步骤”的调研需求方法和程序:“立足两个角度”,就是从学校教育发展战略角度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角度出发,确定培训需求;“注重三个层面”,就是分别对领导层面、岗位层面和个人层面,采用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培训需求信息;“规范四个步骤”,就是明确调查研究、分析需求、编制方案和反馈确认。为了使培训内容贴近学校需求、教师实际,研训教师在每学期的学前周之始下到学校听课、蹲点调研,掌握学校教学现状,分析学科教学问题,理清思绪,形成调研报告。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集中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难题;个案问题实施现场答疑,面对面指导,就地解决,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促进了培训与教学的结合。
(二)培训课程设计转向“少而精”“管用”
根据需求调研分析情况,在课程设计方面逐步向“少而精”“实用”转变。培训课程设置以提升能力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立足点,突出能力培养,强调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体现“教学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
(三)培训内容精端化
借助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培养种子选手,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国培项目课程设置精端、实效,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贴近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较高的实用价值。课前由学员先提问题,课上围绕问题授之以渔,课后进行专家学员直接对话,专家和学员处在平等交流的和谐氛围中,学员在乐学中获取了大量前沿、睿智、独到的知识与信息。国培项目参训学员来自国内各地教学精英,他们在研讨互动、经验切磋交流中畅所欲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正可谓是十日胜教十年书。
二、创新培训模式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
(一)以活动为载体,聚焦问题解决
集体备课专题活动,改变了以讲授式为主的比较枯燥的培训方法,研训教师走到学校,深入学科教研组,亲自指导参与备课活动,按照“问题诊断→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步骤开展集体备课专项活动,学科备课组在研训教师指导下组織实施集体备课,将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融为一体,在“贴地式”的校本研修过程中,解决了新课程备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掌握了新课程新教材、新知识和新课程备课新理论、教学设计新技能,备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以小课题研究为牵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课题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切合实际、灵活、可操作等优势,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体味到“柳暗花明”或“喜上眉梢”之愉悦,实践中既解决了教学问题,理论上又得到提高,实现了理论与教学的融合,相继开展了国学教育、语文阅读教学、错题案例、课堂导入、分层教学、学案导读等研究。研究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修炼都有了较大的促进。
(三)以读书沙龙为平台,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学校校本培训设置读书活动内容,制定计划,撰写读书体会,交流研讨心得,升华教育思想理念。主要采用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两种方式。个人阅读是教师自我选定内容来补充自己匮乏的知识;集体阅读就是学校为教师选定一本对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书,也就是既有理论解读又有实践案例的书,全体教师共同研读一本书。在个人阅读、集体阅读基础上,评选优秀的读书心得体会,然后分区域、学校、小组等不同层面,在校本研修的时间采用沙龙的形式,教师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心得、反思。可谓一人读书,百人受益。
(四)以远程网络培训为依托,化解工学矛盾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为化解工学矛盾,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利用优课资源开展网络培训。学科教师在线学习学科理论、观课研课、探讨教学问题,研训教师参与答疑交流,共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开展全国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多数教师能够把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引进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创新培训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可靠保证
(一)创新机制,形成“三级”研究网络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必须使专业研究人员、各级骨干教师、教师群体形成研修的合力,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相互作用的研修网络。第一级为教师进修院校。第二级为骨干群体。第三级为学校教师。
(二)规范考核,创新评价机制
我市每年要对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考核,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过程材料、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各校教师培训考核情况纳入市教育局组织的目标管理检查评比之中,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参加培训取得的学分作为教师晋级、评职、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新培训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保障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注重过程,确保培训质量。《关于学科研训活动的学分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学科研训活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范畴,完善了“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培训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研训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教师参加学科培训的积极性。《定座定人(校)出勤管理制度》的制定,便利了开展培训活动时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的统计工作,进而节省了教师参加培训签到所需的时间,增强了教师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总之,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终身的工作,新的命题、新的课程层出不穷,我们势必要不断探究新的工作思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