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体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体育 培养 锻炼习惯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体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还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些,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要素,是进行其他专项运动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笔者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打起篮球来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地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抓紧这一时期打好身体基础,到了成年以后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已经是事倍功半。因此,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认识。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根本保证。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利用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等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合理的锻炼程序、合理的锻炼时间及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及其家长知道和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才会在行动上反应出锻炼习惯的养成,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应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经常开展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让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体育比赛,感受体育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养成习惯。
3、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所在。
运动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体育运动或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重要意义,对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4、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传统体育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封闭的系统,作为单纯的规则流程而加以模拟,造成简单的教师主导,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明显,这种教育行为抹杀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行为之间的相互转化,造成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学效果的欠佳。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体育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竞争性以及竞争结果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诱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它是诱导学生投入体育运动的最佳“向导”。
2、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探讨,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就显得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所以,要达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目标,就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好的方面还要继承和发扬,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优势与不足,才能使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施。
【关键词】高中体育 培养 锻炼习惯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体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还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些,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要素,是进行其他专项运动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笔者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打起篮球来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地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抓紧这一时期打好身体基础,到了成年以后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已经是事倍功半。因此,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认识。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根本保证。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利用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等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合理的锻炼程序、合理的锻炼时间及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及其家长知道和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才会在行动上反应出锻炼习惯的养成,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应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经常开展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让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体育比赛,感受体育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养成习惯。
3、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所在。
运动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体育运动或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重要意义,对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4、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传统体育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封闭的系统,作为单纯的规则流程而加以模拟,造成简单的教师主导,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明显,这种教育行为抹杀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行为之间的相互转化,造成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学效果的欠佳。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体育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竞争性以及竞争结果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诱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它是诱导学生投入体育运动的最佳“向导”。
2、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探讨,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就显得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所以,要达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目标,就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好的方面还要继承和发扬,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优势与不足,才能使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