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少先队组织架构下非遗项目保育模式的构建探究,通过对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遗名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语讲古”项目保育进行实例分析,从“粤语讲古”的困境、少先队组织架构的特点与优势,梳理总结出具有一定成效的“四位一体”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
关键词:少先队组织架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语讲古”;非遗项目保育模式
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笔者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结合近年来对“粤语讲古”进行保育的工作实践,在如何充分运用少先队教育的特点和组织架构的优势,构建更具可推广性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非遗项目“粤语讲古”的困境及保育的必要性
“粤语讲古”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该民间技艺据传是在明朝末年,由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传至广东。[1]
随着社会发展,在上世纪,广州的讲古届里分出了两个流派,一是民间讲古,一是电台讲古。两种流派各有风格,表现重点不同。民间讲古对于舞台表演方面的要求更多,电台讲古则对声音的表现力、话本的再创作要求更高。[2]
在上世紀,无论哪个流派的“粤语讲古”都因其表达方式贴近人们生活、生动有趣而广受群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再度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娱乐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了,在本世纪,“粤语讲古”开始日渐式微。阵地减少、题材不多、听众有限,尤其是年轻人中甚少接触“粤语讲古”,导致传承人极少,令到“粤语讲古”这个非遗项目陷入发展的困境。随着一位位讲古大师的离世,一度让社会发出“粤语讲古”回天无力的感叹。
然而,和众多非遗项目一样,“粤语讲古”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它承载着广州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深厚的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得到保护和培育,使其继续发展,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良性载体。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无论是听众还是传承者,都亟需增加人的数量,特别是年轻一代,才能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而这个也是普遍非遗项目所面临的困境。而故事,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具有天然吸引力的,如果能让少年儿童成为“粤语讲古”的听众甚至爱好者、传承人,那将为此非遗项目的保育工作带来最大的福音!而无论是民间讲古还是电台讲古,其表现方式和内含门道,只要经过恰当的整合,找到恰当的途径,在少年儿童当中,是具有可传播的生命力。
二、少先队教育的特点及其组织架构进行非遗项目保育的优势
少先队组织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的群团组织。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儿童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政治性和儿童性是少先队组织的主要属性。而少先队组织又基本存在于学校内,其架构的划分方式与学校内群体的划分方式密不可分,从而使其拥有完善、充满活力的组织架构。
(一)少先队组织的教育特点有助于非遗项目的保育
1.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政治性是少先队组织的根本属性,其主责主业是政治启蒙,思想引领,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红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基本内核包含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尤其是关于人的德性品格,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3]
所以,无论是少先队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立德树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队员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队员德性品格的培养,有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粤语讲古”为例,我们以“讲中国故事 传中华文化”、“学新思想 讲好故事”等主题,引导少先队员积极发掘古今英雄人物的故事,如花木兰代父从军、吴隐之与贪泉、八女投江、小兵张嘎、倔强的小红军等故事。当这些熟悉的故事转换成“粤语讲古”的方式时,由于加入了广州方言中的俚语、俗语等,使故事更显活泼生动,更生活化了,焕发出了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符合队员年龄特点的改编,让队员在轻松愉悦中得到了教育,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2.少先队组织的儿童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相契合
儿童性是少先队组织的显著特性。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所以队员在组织中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而少先队活动更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从而更贴合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非遗项目,其开展途径大多同样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如“粤语讲古”,就涉及到听、写、讲、演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以红领巾讲古小社团、讲古擂台赛等方式,由队员向队员进行传播,以少先队的同伴教育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熟悉并喜爱“粤语讲古”。有的学校还让获奖的小古王在红领巾小社团活动时间开班授徒,吸引了一大批的队员参加,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样教育,使“粤语讲古”更具亲民性。而“粤语讲古”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学校少先队活动的特色化和深入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少先队组织架构的特点和进行非遗项目保育的优势
1.少先队组织架构的特点
(1)系统性。少先队组织架构分为领导机构与基层组织。领导机构分别有全国、省、市、县(区)和学校的少工委,基层组织分为大队、中队和小队,基本上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以自然班为单位建立中队,中队下设小队若干。领导机构中,以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等成人为主,基层组织以少先队员为主,并且设有大队和中队委员会,由队员担任队委队长。《队章》规定,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指导者和亲密朋友。在日常工作中,基层组织受各级少工委队领导,具体受大、中队辅导员的直接指导并自行运作,既保障了方向的正确性,也给予了队员自主的空间。这样的组织架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既有自上而下的引领,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只要活动的号令在任何一个系统环节中发出,都能得到上下的支持和响应, (2)固定性。由于少先队基层组织在学校,已经和学校的组织架构和教育教学密不可分。其内部的人员更替、组织发展、年级上升,均跟随学校的管理和自然发展有了固定的规程。并且作为学科,还拥有“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学科教材,所以活动土壤尤为肥沃。
2.少先队组织架构进行非遗项目保育的优势
由于少先队组织架构拥有系统性和固定性两个特点,所以十分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粤语讲古”项目的保育工作为例,在2014年,此项目由区少工委正式立项开始,当时的活动基础十分薄弱,但当区少工委的策划布置到了学校的大队时,学校大队通过系统内的运作,逐层铺开,从组织大队午饭听古仔,到选拔种子选手参加区培训、比赛,然后再在校内组织社团、海选等活动,几年内,“粤语讲古”在少先队组织架构的优势扶持下,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强有力的活动项目,全区少先队员均对活动有所了解,并且培育了一大批“粤语讲古”小爱好者,更有不少队员拜名家为师,更深入地对此非遗项目进行传承。
三.构建少先队组织架构下四位一体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
(一)以分层公益培训课程为发动机
非遗项目大多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以“粤语讲古”为例,就具有一定的艺术能力要求,特别是对粤语的熟练掌握和文本的重新创作,并非随口就来,对于极少接触该民间技艺的少先队员来说,更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掌握技能。所以,如果要进行非遗项目的长久保育工作,开设培训课程就是整个项目的发动机!只有培训课程,才能解决非遗项目缺少“人”这个重要元素的关键性问题。
1.专家引领
以“粤语讲古”为例,越秀区少工委以越秀区少年宫为基地,积极寻访讲古名家,以项目保育的公益性目标为游说点,兼顾电台讲古和民间讲古两种流派,终于请来了几位名家,有电台讲古为主的80多岁的缪燕飞老师,有民间讲古的代表性传承人颜志图老师及其徒弟彭嘉志老师。在几位老师的支持下,召集各校的种子选手,在少年宫开设了公益培训课程。
2.分层培训
随着项目发展,培训课程进行了分层:普及+提高。普及班由各学校大队推荐2-3人参加,以基础性知识为主,提高班由比赛后胜出的选手组成,以提升个人风格,形成优质作品为主。在培训班内,引入了少先队组织架构,组成了中队与小队,并积极发挥队员的自主性,由队长进行课内的互动、线上的互评,以队员的自我教育促进教学效果,成效显著。
3.构建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应该要有一定的大纲体系,才能让项目的发展具备科学性。经过专家的引领和自我摸索,“粤语讲古”的普及班中,我们形成了10节基础课程:(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题材;(2)如何突出故事重点;(3)如何用粤语改写故事;(4)舞台礼仪;(5)如何处理故事人物的对话;(6)如何用表情、眼神表现人物性格;(7)如何设计舞台肢体语言;(8)舞台道具的运用;(9)(10)小队排练。
由于粤语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现在大多少先队员的粤语水平并不高,尤其是一些俚语的运用,所以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会在前面设计一个热身环节,此环节由“常用词语+俚语+古诗”三项来构成,希望以此来激发队员的兴趣,也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二)以培养非遗讲师为助燃剂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要想非遗项目的保育工作有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已有的培训课程基础上,不能单靠专家名师来授课,必须要培育自己的非遗讲师,否则课程将随时会陷入被动之中。而少先队组织架构中的辅导员队伍恰好可以补充这个要素。
在“粤语讲古”项目保育中,我们向少先队辅导员进行讲师招募。由于项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很快就组建了一支10人左右的讲师队伍。我们主动请教专家名师,通过固定的教研、集备等,科学地培育一支较为固定的讲师队伍。
(三)以打造发展平台为高速跑道
任何的项目,如果没有展示交流的平台作为抓手,单靠一次半次的活动,必定不能有长远的发展。非遗项目的保育工作更是如此!所以,在“粤语讲古”项目中,我们充分运用少先队组织架构系统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每年由区少工委举办一次“粤语讲古”比赛。
1.主题引领
由于少先隊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我们在举行展示或者比赛时,在主题上应该有所引领。首先主题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紧紧贴合党的育人要求,围绕“培育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思考和设计。
2.分层比赛
为了扩大影响层面,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展示的平台,我们在学校海选的基础上,各大队选出1到2名参赛选手参加片区赛。各片区赛出前两名,组成全区16强,再在区总决赛中决出一等奖的“小古王”。这样的赛制增长了活动的时间,拓宽了活动涉及面,从而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3.地区联动
为了扩大影响,我们拓宽了展示的平台,尝试了与其他地区进行联动,并以广府庙会的人气进行带动,举行了广佛肇“粤语讲古”展演活动。在宣传策略上,邀请了各方名家参与活动,设计了现场拜师环节。看到了队员们精彩的表演,70多岁的名家黄俊英老师当场就收了只有7岁的潘泓博队员为徒,抢占了当天各大媒体的头条,为项目进行了一次效果非常好的宣传。
(四)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为最终目标
非遗项目的保育说到底除了是一种艺术、技艺的保育,更重要的是人类文化的保育,没有了人的传承,文化也会渐渐消失。所以,培育人,培育传承非遗文化的人,使文化一路传承下去,才是整个保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少先队组织也是要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而这些接班人的身上,必须拥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才能更好地成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在“粤语讲古”的保育工作中,我们着力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少先队员,以“培训+平台”的方式,选拔出了一批小古王。在多个层级的比赛和活动中,我区的队员表现出类拔萃,获奖无数。现在已经有几十名队员拜“粤语讲古”名家为师,打算继续传承下去。
《广州日报》中2016年4月的报道中这样评价越秀区的“粤语讲古”保育工作:“目前广州市越秀区的小学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粤语讲古培训,并在全区层面举行公益培训班免费培养人才。从2014年起,越秀区每年举办全区性的粤语讲古大赛,精彩纷呈,成为广东省内传承粤语讲古最好的区域。……粤语讲古传承达到了近20年来最好的时候。”[4]
实践证明,在少先队组织架构下四位一体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是富有成效的!当然,这样的保育模式还要基于一定的基础条件,例如在前期,需要有公益培训班的经费支出。但当项目走向成熟,社会接受程度较高时,可以考虑拓展项目面向社会,转向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网 2014年3月26日
[2]刘毓 黄永欣.粤语讲古 粤讲粤入味,论尽千古悲欢.《南方都市报》2009年12月16日
[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网2018年11月18日
[4]杨洋.小古王打擂台.《广州日报》2016年4月18日A17版
(本文是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18GJ072。)
关键词:少先队组织架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语讲古”;非遗项目保育模式
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笔者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结合近年来对“粤语讲古”进行保育的工作实践,在如何充分运用少先队教育的特点和组织架构的优势,构建更具可推广性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非遗项目“粤语讲古”的困境及保育的必要性
“粤语讲古”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该民间技艺据传是在明朝末年,由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传至广东。[1]
随着社会发展,在上世纪,广州的讲古届里分出了两个流派,一是民间讲古,一是电台讲古。两种流派各有风格,表现重点不同。民间讲古对于舞台表演方面的要求更多,电台讲古则对声音的表现力、话本的再创作要求更高。[2]
在上世紀,无论哪个流派的“粤语讲古”都因其表达方式贴近人们生活、生动有趣而广受群众喜爱。但随着社会的再度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娱乐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了,在本世纪,“粤语讲古”开始日渐式微。阵地减少、题材不多、听众有限,尤其是年轻人中甚少接触“粤语讲古”,导致传承人极少,令到“粤语讲古”这个非遗项目陷入发展的困境。随着一位位讲古大师的离世,一度让社会发出“粤语讲古”回天无力的感叹。
然而,和众多非遗项目一样,“粤语讲古”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它承载着广州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深厚的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得到保护和培育,使其继续发展,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良性载体。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无论是听众还是传承者,都亟需增加人的数量,特别是年轻一代,才能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而这个也是普遍非遗项目所面临的困境。而故事,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具有天然吸引力的,如果能让少年儿童成为“粤语讲古”的听众甚至爱好者、传承人,那将为此非遗项目的保育工作带来最大的福音!而无论是民间讲古还是电台讲古,其表现方式和内含门道,只要经过恰当的整合,找到恰当的途径,在少年儿童当中,是具有可传播的生命力。
二、少先队教育的特点及其组织架构进行非遗项目保育的优势
少先队组织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的群团组织。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儿童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政治性和儿童性是少先队组织的主要属性。而少先队组织又基本存在于学校内,其架构的划分方式与学校内群体的划分方式密不可分,从而使其拥有完善、充满活力的组织架构。
(一)少先队组织的教育特点有助于非遗项目的保育
1.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政治性是少先队组织的根本属性,其主责主业是政治启蒙,思想引领,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红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基本内核包含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尤其是关于人的德性品格,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3]
所以,无论是少先队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立德树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队员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队员德性品格的培养,有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粤语讲古”为例,我们以“讲中国故事 传中华文化”、“学新思想 讲好故事”等主题,引导少先队员积极发掘古今英雄人物的故事,如花木兰代父从军、吴隐之与贪泉、八女投江、小兵张嘎、倔强的小红军等故事。当这些熟悉的故事转换成“粤语讲古”的方式时,由于加入了广州方言中的俚语、俗语等,使故事更显活泼生动,更生活化了,焕发出了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符合队员年龄特点的改编,让队员在轻松愉悦中得到了教育,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2.少先队组织的儿童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相契合
儿童性是少先队组织的显著特性。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所以队员在组织中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而少先队活动更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从而更贴合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非遗项目,其开展途径大多同样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如“粤语讲古”,就涉及到听、写、讲、演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以红领巾讲古小社团、讲古擂台赛等方式,由队员向队员进行传播,以少先队的同伴教育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熟悉并喜爱“粤语讲古”。有的学校还让获奖的小古王在红领巾小社团活动时间开班授徒,吸引了一大批的队员参加,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样教育,使“粤语讲古”更具亲民性。而“粤语讲古”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学校少先队活动的特色化和深入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少先队组织架构的特点和进行非遗项目保育的优势
1.少先队组织架构的特点
(1)系统性。少先队组织架构分为领导机构与基层组织。领导机构分别有全国、省、市、县(区)和学校的少工委,基层组织分为大队、中队和小队,基本上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以自然班为单位建立中队,中队下设小队若干。领导机构中,以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等成人为主,基层组织以少先队员为主,并且设有大队和中队委员会,由队员担任队委队长。《队章》规定,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指导者和亲密朋友。在日常工作中,基层组织受各级少工委队领导,具体受大、中队辅导员的直接指导并自行运作,既保障了方向的正确性,也给予了队员自主的空间。这样的组织架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既有自上而下的引领,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只要活动的号令在任何一个系统环节中发出,都能得到上下的支持和响应, (2)固定性。由于少先队基层组织在学校,已经和学校的组织架构和教育教学密不可分。其内部的人员更替、组织发展、年级上升,均跟随学校的管理和自然发展有了固定的规程。并且作为学科,还拥有“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学科教材,所以活动土壤尤为肥沃。
2.少先队组织架构进行非遗项目保育的优势
由于少先队组织架构拥有系统性和固定性两个特点,所以十分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粤语讲古”项目的保育工作为例,在2014年,此项目由区少工委正式立项开始,当时的活动基础十分薄弱,但当区少工委的策划布置到了学校的大队时,学校大队通过系统内的运作,逐层铺开,从组织大队午饭听古仔,到选拔种子选手参加区培训、比赛,然后再在校内组织社团、海选等活动,几年内,“粤语讲古”在少先队组织架构的优势扶持下,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强有力的活动项目,全区少先队员均对活动有所了解,并且培育了一大批“粤语讲古”小爱好者,更有不少队员拜名家为师,更深入地对此非遗项目进行传承。
三.构建少先队组织架构下四位一体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
(一)以分层公益培训课程为发动机
非遗项目大多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以“粤语讲古”为例,就具有一定的艺术能力要求,特别是对粤语的熟练掌握和文本的重新创作,并非随口就来,对于极少接触该民间技艺的少先队员来说,更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掌握技能。所以,如果要进行非遗项目的长久保育工作,开设培训课程就是整个项目的发动机!只有培训课程,才能解决非遗项目缺少“人”这个重要元素的关键性问题。
1.专家引领
以“粤语讲古”为例,越秀区少工委以越秀区少年宫为基地,积极寻访讲古名家,以项目保育的公益性目标为游说点,兼顾电台讲古和民间讲古两种流派,终于请来了几位名家,有电台讲古为主的80多岁的缪燕飞老师,有民间讲古的代表性传承人颜志图老师及其徒弟彭嘉志老师。在几位老师的支持下,召集各校的种子选手,在少年宫开设了公益培训课程。
2.分层培训
随着项目发展,培训课程进行了分层:普及+提高。普及班由各学校大队推荐2-3人参加,以基础性知识为主,提高班由比赛后胜出的选手组成,以提升个人风格,形成优质作品为主。在培训班内,引入了少先队组织架构,组成了中队与小队,并积极发挥队员的自主性,由队长进行课内的互动、线上的互评,以队员的自我教育促进教学效果,成效显著。
3.构建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应该要有一定的大纲体系,才能让项目的发展具备科学性。经过专家的引领和自我摸索,“粤语讲古”的普及班中,我们形成了10节基础课程:(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题材;(2)如何突出故事重点;(3)如何用粤语改写故事;(4)舞台礼仪;(5)如何处理故事人物的对话;(6)如何用表情、眼神表现人物性格;(7)如何设计舞台肢体语言;(8)舞台道具的运用;(9)(10)小队排练。
由于粤语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现在大多少先队员的粤语水平并不高,尤其是一些俚语的运用,所以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会在前面设计一个热身环节,此环节由“常用词语+俚语+古诗”三项来构成,希望以此来激发队员的兴趣,也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
(二)以培养非遗讲师为助燃剂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要想非遗项目的保育工作有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已有的培训课程基础上,不能单靠专家名师来授课,必须要培育自己的非遗讲师,否则课程将随时会陷入被动之中。而少先队组织架构中的辅导员队伍恰好可以补充这个要素。
在“粤语讲古”项目保育中,我们向少先队辅导员进行讲师招募。由于项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很快就组建了一支10人左右的讲师队伍。我们主动请教专家名师,通过固定的教研、集备等,科学地培育一支较为固定的讲师队伍。
(三)以打造发展平台为高速跑道
任何的项目,如果没有展示交流的平台作为抓手,单靠一次半次的活动,必定不能有长远的发展。非遗项目的保育工作更是如此!所以,在“粤语讲古”项目中,我们充分运用少先队组织架构系统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每年由区少工委举办一次“粤语讲古”比赛。
1.主题引领
由于少先隊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我们在举行展示或者比赛时,在主题上应该有所引领。首先主题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紧紧贴合党的育人要求,围绕“培育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思考和设计。
2.分层比赛
为了扩大影响层面,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展示的平台,我们在学校海选的基础上,各大队选出1到2名参赛选手参加片区赛。各片区赛出前两名,组成全区16强,再在区总决赛中决出一等奖的“小古王”。这样的赛制增长了活动的时间,拓宽了活动涉及面,从而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3.地区联动
为了扩大影响,我们拓宽了展示的平台,尝试了与其他地区进行联动,并以广府庙会的人气进行带动,举行了广佛肇“粤语讲古”展演活动。在宣传策略上,邀请了各方名家参与活动,设计了现场拜师环节。看到了队员们精彩的表演,70多岁的名家黄俊英老师当场就收了只有7岁的潘泓博队员为徒,抢占了当天各大媒体的头条,为项目进行了一次效果非常好的宣传。
(四)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为最终目标
非遗项目的保育说到底除了是一种艺术、技艺的保育,更重要的是人类文化的保育,没有了人的传承,文化也会渐渐消失。所以,培育人,培育传承非遗文化的人,使文化一路传承下去,才是整个保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少先队组织也是要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而这些接班人的身上,必须拥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才能更好地成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在“粤语讲古”的保育工作中,我们着力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少先队员,以“培训+平台”的方式,选拔出了一批小古王。在多个层级的比赛和活动中,我区的队员表现出类拔萃,获奖无数。现在已经有几十名队员拜“粤语讲古”名家为师,打算继续传承下去。
《广州日报》中2016年4月的报道中这样评价越秀区的“粤语讲古”保育工作:“目前广州市越秀区的小学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粤语讲古培训,并在全区层面举行公益培训班免费培养人才。从2014年起,越秀区每年举办全区性的粤语讲古大赛,精彩纷呈,成为广东省内传承粤语讲古最好的区域。……粤语讲古传承达到了近20年来最好的时候。”[4]
实践证明,在少先队组织架构下四位一体的非遗项目保育模式是富有成效的!当然,这样的保育模式还要基于一定的基础条件,例如在前期,需要有公益培训班的经费支出。但当项目走向成熟,社会接受程度较高时,可以考虑拓展项目面向社会,转向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网 2014年3月26日
[2]刘毓 黄永欣.粤语讲古 粤讲粤入味,论尽千古悲欢.《南方都市报》2009年12月16日
[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网2018年11月18日
[4]杨洋.小古王打擂台.《广州日报》2016年4月18日A17版
(本文是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18GJ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