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改后的一门新课程,是以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为源泉的,是一门非科学性的活动型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据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
一、立足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
新课程中,我们品德教师应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体验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1.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奶奶生病了,你怎么照顾奶奶?让学生进行表演。然后交流、讨论:你认为他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平时的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积极的自我教育中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懂得的道理也很深刻,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今,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二、辐射课外:广辟践行体验渠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規律,立足课堂,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情境体验与课外践行体验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了品德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这里是他们学习自理自立的地方,是检验他们品德行为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让学生体验亲情,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体贴父母,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苦与乐,这些品行的教育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体验、并得到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在教学《进厨房》一课后,我通过动员,使家长明白了让孩子在家中参加践行体验的重要性。家长们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老师,为孩子提供体验场所,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今天我当家”的系列体验活动:(1)为爸爸妈妈设计一日三餐;(2)根据自己设计的菜单去菜场为家里买一次菜;(3)用餐前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妈妈的小助手;(4)用餐后帮助收拾、清洗碗筷,清理垃圾;(5)做一份水果拼盘请爸爸妈妈品尝。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确,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当中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体验当中,置自己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强化了德育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触及心灵,生成情感,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例如:在《上超市》一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乐家超市”进行了一次购物实践活动。小朋友个个兴致勃勃,纷纷购买了家中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价值十元的商品。通过这一次践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梳理了超市购物的常识,拓展了教材内容,使课堂对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更富于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行的统一。
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作者单位: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立足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生活
新课程中,我们品德教师应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因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体验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1.链接儿童的以往生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奶奶生病了,你怎么照顾奶奶?让学生进行表演。然后交流、讨论:你认为他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平时的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积极的自我教育中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懂得的道理也很深刻,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今,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与生活接轨, 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二、辐射课外:广辟践行体验渠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規律,立足课堂,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情境体验与课外践行体验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了品德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这里是他们学习自理自立的地方,是检验他们品德行为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让学生体验亲情,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体贴父母,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苦与乐,这些品行的教育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体验、并得到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在教学《进厨房》一课后,我通过动员,使家长明白了让孩子在家中参加践行体验的重要性。家长们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老师,为孩子提供体验场所,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今天我当家”的系列体验活动:(1)为爸爸妈妈设计一日三餐;(2)根据自己设计的菜单去菜场为家里买一次菜;(3)用餐前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妈妈的小助手;(4)用餐后帮助收拾、清洗碗筷,清理垃圾;(5)做一份水果拼盘请爸爸妈妈品尝。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2.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确,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当中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体验当中,置自己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强化了德育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触及心灵,生成情感,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例如:在《上超市》一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乐家超市”进行了一次购物实践活动。小朋友个个兴致勃勃,纷纷购买了家中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价值十元的商品。通过这一次践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梳理了超市购物的常识,拓展了教材内容,使课堂对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更富于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行的统一。
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作者单位: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