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谬误”与“逻辑错误”之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iva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谬误”与“错误”这两个概念在逻辑学领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于形式较为固定,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一定辨识度的逻辑错误,有相对清晰的分类和定义。教材中的术语如能统一为“逻辑谬误”,或许更能体现对逻辑问题的辨析,更能凸显《逻辑的力量》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更能统一认识,辅助学生阅读逻辑学专业书籍。
  关键词:逻辑谬误错误术语辨析
  打开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的目录,我们欣喜地发现,第四单元是《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的出现对于当代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从1987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删除逻辑知识短文后,逻辑知识淡出了中学语文教材,而逻辑相关知识能够在2020年的新教材中回归,是可喜可贺的。
  但是,在研究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个小小的疑惑:这一单元的术语“逻辑谬误”与“逻辑错误”定义似乎有些含混不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混用。
  一、教材中“逻辑谬误”与“逻辑错误”的术语使用情况梳理
  先梳理“逻辑错误”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
  教材单元导语部分第二自然段写道:“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習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在第82页也有对“逻辑错误”一词的使用:“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例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教材第83页的学习任务里也三次提到了术语“逻辑错误”:任务1的题干表述为:“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任务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你关注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再回顾一些你平时遇到过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通过观察,发现与“逻辑错误”相似的词语“逻辑谬误”(有时候简化为“谬误”)也多次出现。
  再来梳理“逻辑谬误”(有时候简化为“谬误”)一词在教材中使用的情况:
  “逻辑谬误”一词出现在教材第82页非常显要的位置:小标题名称为“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谬误”一词也出现在第82页的其他位置,分别是“下面,就让我们开启一段‘逻辑之旅’,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学所说的是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教材中“逻辑错误”这个概念共出现7次,“逻辑谬误”出现1次,“谬误”出现6次。在小标题明确使用“逻辑谬误”这一术语的情况下,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和学习任务使用的大多是“逻辑错误”一词。
  二、“逻辑谬误”与“逻辑错误”的术语辨析
  鉴于以上使用情况,我们需要辨析“谬误”与“错误”的语义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谬误”一词的解释是“错误;差错”,如:“真理总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对“错误”一词的解释是“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如“错误的思想”,又可解释为“不正确的事物、行为”,如“犯错误”。从字面含义来看,这两个词语的差异不大,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发现“谬误”一词往往与“真理”相对,而“错误”一词往往与“正确”相对。
  那么,世界上权威的逻辑学书籍是如何使用这两个概念的呢?
  美国学者欧文·M.柯匹与卡尔·科恩合著的《逻辑学导论》是目前学界公认比较权威的逻辑学教材,打开目录可以发现,“谬误”一词出现得非常频繁,第一部分的第4章即为“谬误”,主要内容分别为“4.1什么是谬误”“4.2谬误的分类”“4.3相干谬误”“4.4不当归纳谬误”“4.5预设谬误”“4.6含混谬误”。
  是否因为国外经典作品的翻译造成了“谬误”一词的频繁使用呢?是否因为译者青睐“谬误”一词,大量使用“谬误”而弃用“错误”一词呢?
  我们打开《逻辑学导论》的正文部分,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并不支持其结论,我们就是在错误的进行推理,这种论证称为谬误。所以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任何推理上的错误都是谬误。”这里对于“谬误”一词的使用来自作者的辨析。我们继续往下看,就能更清晰地看出作者的使用意图:“然而,逻辑学家所使用的‘谬误’词义更为狭窄,指的并不是推理中出现的任何错误,而只是那些典型错误——出现于推理中,有某种模式,能够被识别和命名的错误。伟大的逻辑学家弗雷格认为,逻辑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说明由语言带来的主体思维方式上的陷阱’。在本书中,我们在这层意思上来使用‘谬误’一词。”
  除了国外经典逻辑学书籍的译本主要使用“逻辑谬误”一词,我们国内的权威逻辑学书籍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2018年当选国际哲学学院院士的北大哲学系教授陈波在其经典论著《逻辑学十五讲》中也主要使用的是“逻辑谬误”这一概念。这本书第十三讲为“谬误:有缺陷的推理”,下分“谬误与诡辩”“歧义性谬误”“假设性谬误”“关联性谬误”等内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陈波教授还在其著作中提及:“在中国先秦逻辑和古印度因明中,也有很多关于谬误的研究,谬误分别被称为‘悖’‘谬’‘虚’‘妄’‘过’,等等。”
  在逻辑学领域,从英语中的“fallacy(谬误)”一词就可以看出其词源上与“wrong(错误)”不同。此外,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对于这类出现在逻辑推理或者论证过程中的错误类型有清晰和准确的表达。
  “谬误”与“错误”这两个概念在逻辑学领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于形式较为固定,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一定辨识度的逻辑错误,有相对清晰的分类和定义。
  三、“逻辑谬误”与文本多义性探析
  正如前文所述,“谬误”与“真理”相对,而“错误”与“正确”相对。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离开具体条件、相对范围也可能转化成谬误。   从“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来看,其复杂性要远远大于“错误”与“正确”的对立关系,这也是筆者基于教材编写中的术语混用现象进行商榷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违反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规范,造成逻辑上的各种问题,是逻辑谬误产生的基本原因。但是,大量的“非形式逻辑谬误”的结论并不是从前提按照某种推理形式推导出来的,而是基于语言环境和心理机制的因素从前提推出的。
  有意识地运用逻辑谬误的有两类人。一类是诡辩者,他们从这样的行为中谋取不当利益。另一类是高明的作家,他们借逻辑谬误表达观点,塑造人物,深化认识。我们教材的学习任务中所选择的语料中就有不少精彩的文学表达,这种表达在逻辑上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但是却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
  如,教材的任务1中的第8个文段:“《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段话违反充足理由律。因为祥林嫂的死亡与祝福活动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祥林嫂的死亡与祥林嫂是“谬种”这个命题中也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但是鲁四老爷,把这些无因果关系的命题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强加因果的谬误。这一逻辑谬误塑造了鲁四的丰满形象,其冷酷、保守、自大、封闭在此显露无遗。这里的谬误是鲁迅刻意为之的,称之为“错误”就浅化了艺术效果。
  类似的情况还有学习任务中庄子对惠施所说的那段话:“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文字中的“安”是多义的,既能够解释成“怎么”,还可以释为“在哪里”。惠施的问题“汝安知鱼乐”,是在问庄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可是,庄子偷换了惠施谈话中“安”字概念,将这个句子刻意曲解为:“你是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因此,庄子故意违反了同一律,造成了逻辑谬误。这里的逻辑谬误体现了《庄子》文本诙谐幽默的特点,实现了与读者隔空的会心一笑。更有意味的是,名家学派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开创者,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逻辑规律的故意违反恰恰体现了文学与逻辑的对话,这是多么丰富而富有魅力的天才之作。庄子超越了逻辑的层面,将思考的触角伸展到宇宙空间,称其为“逻辑谬误”应该更加准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最接近真理的谬误。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相关术语如能统一为“逻辑谬误”,或许更能体现对逻辑问题的辨析,更能凸显《逻辑的力量》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更能统一认识,辅助学生阅读逻辑学专业书籍。以上仅是个人浅见,期待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逻辑学导论[M].张建军,潘天群,顿新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好玩”的根本在“趣”,这是“玩好化学”的出发点,但“趣”不是目的,化学学习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判断的能力。教学《神奇的洗涤剂》一课,根据现实生活中“好玩的化学”,创建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结论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盐;《神奇的洗涤剂》  《神奇的洗涤剂》一课教学,根据现实生活中“好玩的化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2020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学科育人:实施整体设计,明确育人主线;优化素材选择,彰显育人主旨;突出地方元素,注重育人情怀;精心设置问题,指向育人功能。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考;语文试卷;育人  语文具有丰
期刊
摘要:“半塘书院”以教师学员自愿参与开展朋辈研修为主,以聘请名家开坛讲学、理念引领为辅,明晰了“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通过营造书院氛围,激活教师发展动力;通过传承书院精神,明确教师发展方向;通过锻造书院课程,破解教师发展难题。  关键词:半塘书院校本研修教师发展  梅贻琦曾云:“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
期刊
摘要:从审题的角度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从题目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中获得写作内容,明确写作任务,能培养学生对写作要求的解释能力,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的大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首要位置。具体策略有:制作量表,明确标准;提供方法,启发思考;丰富素材,激活思维。  关键词:审题能力制作量表提供方法丰富素材  审题,是指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
期刊
摘要:阐释能力就是阐述并解释的能力,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有不同的表现,细致观察和抽象思维是其核心要素,它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能力。初中写作阐释能力的培养,可整合教材,构建训练序列;创设情境,开展言语实践。当然,阐释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培养互相融合,嵌入式评价激发阐释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关键词:阐释能力训练序列言语实践  一、例析阐释能力的内涵和要素  (一)内涵  阐释,即阐述并解释。阐释能力就是阐述并
期刊
摘要:中考物理命题以提升学生的素养为目标,注重能力考查,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考查,又是对教师教学的考查。可透过学生中考试卷作答情况的分析,来反思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物理教学具体需关注学生规范表达习惯的培养、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矫正、相同物理思想问题的整合。  关键词:物理教学表达习惯前概念物理思想  物理特级教师黄恕伯说:学生解答题目是一种智力活动,体现为理解、应用、分析、创造等心理行为。中考物理命题
期刊
摘要:对数历史最重要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数学学科德育。从人物、思想、知识等方面入手,着眼于理性精神、活动本质、学习情感、个人品质等数学德育元素,挖掘对数历史素材,设计对数概念教学,架设沟通历史与现实、数学与人文的桥梁,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对数;数学史;数学德育;教学设计  歌德曾经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就这门科学本身。”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今天,这一观点对教师来说具有重要
期刊
摘要:推进区域教研建设,真正做到研以致用、适切有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加快解决初中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开展“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主要着力于重组教研体制、凝聚教研理念、强化同伴互助、突出资源建设、推广榜样范例五个方面。  关键词: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薄弱初中新优质初中  推进区域教研建设,真正做到研以致用、适切有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优化教研体制和教研
期刊
摘要: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实验教学,通常需要通过创设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情境,以实验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师生成为“探究的共同体”,以进阶的方式促进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建构相关概念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课教学,通过优化实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推理、论证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完成“感性的表象→抽象的模型→精练的结构→实践的检验”的学习进阶。  关键词:实验探究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史实,还要以史实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素养视域下的历史教学,要贯通逻辑,奠定历史解释的基石;要借助史料,架设历史解释的桥梁;要兼容结论,品咂历史解释的余味。  关键词:历史解释贯通逻辑借助史料兼容结论《东汉的兴衰》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内涵之一,就是人们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