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学习过程要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血肉联系。只有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才能有效促进儿童道德的自我构建。因此,品德课程教学应面向儿童的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光彩。随着品德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 品德课堂与生活融合地越发紧密,课前调查这一教学环节逐渐受到品德教师的青睐。许多教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收集资料或是进行调查、访问等形式,做好课前准备,以帮助学生丰富、累积生活经验,做好知识铺垫。因此,课前调查已成为品德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
但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课堂中使用课前调查资料的一个突出问题:课前调查资料被当成“一次性”使用的教学素材。课前调查资料往往只过场式地汇报一下,便被抛弃,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课前调查是学生精心记录的真实生活,如此过场性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好其独特作用,实在太可惜!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独特心理以及课前调查资料的独特性,可以二次乃至多次地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品德课堂更加有效。
课前调查表的梯度使用,笔者认为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立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
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所有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是我们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所以课前调查也是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所以,我们应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这课前调查表还可以怎么用呢?只要立足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的课前调查表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怎样和他联系》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方式以及常用通信方式的特点;2.学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和他人联系;3.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科技的发达。根据这三维目标,本人确定了课前调查表内容:了解和记录“你和家人一天的通信”。在课堂中,为了初步达成知识目标“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本人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学生汇报了自己和家人使用的各种通信方式,初步了解了通信方式的种类和方式。完成了调查表的初次使用。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为了检测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有效达成能力目标——学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和他人联系,本人又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 “联系目的与联系方式的选择是否最为恰当?是否可更优化?”,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修改。这一学后反思,是对学生知识点的检测,更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
紧紧围绕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前调查表先汇报后优化,真正体现了目标统领各教学素材的理念。课前调查表的梯度使用,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梯度达成。
二、立足于课前调查表蕴藏的教育价值,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
学生的生活正是我们品德教学的立足点。课前调查表,正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展现。学生的生活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同样的,课前调查资料中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品德教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能对课前调查表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比如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家人一天要做多少事”的课前调查,其显性作用就是了解家人一天的劳动,体会家人的辛苦。除了这教育价值,还有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本人认为,课前调查表给我们老师和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家长做的事情太多。那要是做的事情变少了呢?一定就会形成前后数量的鲜明对比。于是,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再拿出课前调查表,用橡皮擦去自己会做的事,擦好后,调查表达到了前后对比强烈的效果——负担重和负担减轻了。本人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事情变少了责任变轻了?此时,学生深刻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就是在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减轻父母负担呢!学生自己擦,自己发现变化,自己明白自身劳动的意义,有效完成了自我提升。这样的自我教育过程,不正是我们品德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吗?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学生的课前调查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学习的纽带,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精用、巧用、妙用课前调查表,最终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服务。
三、立足学生主体,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
学生是我们品德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我们品德课堂教学的存在和意义。课前调查表的开发和使用,当然离不开学生因素的考虑。我们的课堂最终目标是建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课前调查表的梯度使用也必须立足于学生思維建构的原理之上。
综观《怎样和他联系》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两堂课中课前调查表的使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课前调查表使用过程化,从初步使用到深入使用。在这两个层次的使用过程中间,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提升的过程。如《怎样和他联系》一课中,在交流汇报使用的通信方式后,本人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之后学生才又回到课前调查表,尝试对调查表进行优化。同样的,在《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中,集体交流汇报家人一天的劳动情况,引导体会家人的艰辛,在明白“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之后,本人再引导孩子擦去课前调查中自己的事,真切感受自己的劳动减轻了家人的负担,帮助孩子用实际行动感恩家人和建立家庭责任感。
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是我们品德教学的基点和起点。当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时,我们的课前调查表使用也要紧随其前进的步伐,体现梯度。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品德教师能立足本课教学目标、立足学生主体特点和调查表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就能对课前调查表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挖掘出它所蕴藏的多元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当然,如何更巧妙地使用课前调查表,还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实践、摸索。
但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课堂中使用课前调查资料的一个突出问题:课前调查资料被当成“一次性”使用的教学素材。课前调查资料往往只过场式地汇报一下,便被抛弃,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课前调查是学生精心记录的真实生活,如此过场性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好其独特作用,实在太可惜!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独特心理以及课前调查资料的独特性,可以二次乃至多次地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品德课堂更加有效。
课前调查表的梯度使用,笔者认为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立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
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所有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是我们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所以课前调查也是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所以,我们应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这课前调查表还可以怎么用呢?只要立足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的课前调查表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怎样和他联系》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方式以及常用通信方式的特点;2.学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和他人联系;3.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科技的发达。根据这三维目标,本人确定了课前调查表内容:了解和记录“你和家人一天的通信”。在课堂中,为了初步达成知识目标“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本人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学生汇报了自己和家人使用的各种通信方式,初步了解了通信方式的种类和方式。完成了调查表的初次使用。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为了检测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有效达成能力目标——学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和他人联系,本人又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 “联系目的与联系方式的选择是否最为恰当?是否可更优化?”,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修改。这一学后反思,是对学生知识点的检测,更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
紧紧围绕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前调查表先汇报后优化,真正体现了目标统领各教学素材的理念。课前调查表的梯度使用,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梯度达成。
二、立足于课前调查表蕴藏的教育价值,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
学生的生活正是我们品德教学的立足点。课前调查表,正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展现。学生的生活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同样的,课前调查资料中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品德教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能对课前调查表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比如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家人一天要做多少事”的课前调查,其显性作用就是了解家人一天的劳动,体会家人的辛苦。除了这教育价值,还有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本人认为,课前调查表给我们老师和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家长做的事情太多。那要是做的事情变少了呢?一定就会形成前后数量的鲜明对比。于是,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再拿出课前调查表,用橡皮擦去自己会做的事,擦好后,调查表达到了前后对比强烈的效果——负担重和负担减轻了。本人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事情变少了责任变轻了?此时,学生深刻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就是在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减轻父母负担呢!学生自己擦,自己发现变化,自己明白自身劳动的意义,有效完成了自我提升。这样的自我教育过程,不正是我们品德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吗?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学生的课前调查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学习的纽带,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精用、巧用、妙用课前调查表,最终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服务。
三、立足学生主体,梯度使用课前调查表
学生是我们品德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我们品德课堂教学的存在和意义。课前调查表的开发和使用,当然离不开学生因素的考虑。我们的课堂最终目标是建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课前调查表的梯度使用也必须立足于学生思維建构的原理之上。
综观《怎样和他联系》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两堂课中课前调查表的使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课前调查表使用过程化,从初步使用到深入使用。在这两个层次的使用过程中间,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提升的过程。如《怎样和他联系》一课中,在交流汇报使用的通信方式后,本人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之后学生才又回到课前调查表,尝试对调查表进行优化。同样的,在《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中,集体交流汇报家人一天的劳动情况,引导体会家人的艰辛,在明白“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之后,本人再引导孩子擦去课前调查中自己的事,真切感受自己的劳动减轻了家人的负担,帮助孩子用实际行动感恩家人和建立家庭责任感。
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是我们品德教学的基点和起点。当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时,我们的课前调查表使用也要紧随其前进的步伐,体现梯度。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品德教师能立足本课教学目标、立足学生主体特点和调查表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就能对课前调查表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挖掘出它所蕴藏的多元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当然,如何更巧妙地使用课前调查表,还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实践、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