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的动作示范要抓住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让动作示范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运动动作,乐于课后运动,使其更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科学性。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方法。由于小学生身体条件和心理年龄的限制,思维模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其对体育动作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讲授新动作时,需要以直观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逐步掌握动作要领。笔者曾观察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相对被动,在教新动作或技能时,基本全部学生都表示要教师进行多次动作示范,近八成的学生不敢主动展示和表现,即使有些学生主动展示,也会相对紧张。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动作示范,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引导学生来参与、体验体育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存在的误区
随着体育新课改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更为侧重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及空间,缩减了动作示范的时间和次数,有些甚至省去了必要的示范环节。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误区:
首先,教师旁观,个别学生来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选择个别动作协调性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来代替自己做动作示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小学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动作的掌握并不十分到位。还有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时,教师会彻底脱离于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巡视一下,管理纪律而已,这导致了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动作要领。
其次,教师退让,学生相互示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学生分组的方法,让他们相互观察同伴的动作并进行纠正,这是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利于学生掌握运动动作。但是,学生小组较为分散,相互示范容易造成各种偏差,教师缺乏对其进行严格督促,认为基本动作能做出来就行,导致了不同学生的标准不同,动作不规范。
第三,教师失范,展示动作不规范。一些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在动作示范过程中,其示范的动作不够规范。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解起跑的动作时,教师跪地姿势不够标准,学生会按照错误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导致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错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规范的动作。
第四,教师超载,示范过多的动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会考虑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习惯于一次性展示完动作,然后进行反复展示。但一些相对较复杂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动作等,每一个动作都具体一定难度,如不进行分解示范,而是反复多次示范整套动作,会导致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动作,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优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具体措施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动作示范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教师示范动作标准、优美,利于激活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科学的动作示范在课堂上“活”起来。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科特点,强化动作示范的基本功。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运动动作的学习处于“分化”阶段,教师必须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技术动作形成的特点,充分利用动作示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动作水平,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还要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标准优美的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教师要树立科学意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与示范动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耐心指导,还要控制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教学理念是对的,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体,但也要兼顾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教师要掌握科学方法,赋予动作示范科学性和启发性。一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尤其是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细节,必须向学生展示正确和标准的动作。比如,教师向低年级学生示范广播体操的动作,要做到规范、标准、熟练,并展现出一定的力度、幅度和节奏。这样学生才会掌握动作,并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二是要教师依据运动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因材施教。教师向学生讲解复杂的动作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直观了解动作,然后再进行示范。还可把示范动作编为口诀,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教师向学生讲解立定跳远时,把动作变成“一鼓作气尽力跑,二到横线尽力跃,三点下地莫向后”,口诀与实际展示动作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示范与讲解有机融合起来。对于相对简单的动作,教师可向学生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对于难度较大、环节较大的动作,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示范动作。示范与讲解的结合,促使学生能掌握动作的概念和细节,加强对动作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要尊重学科特点,树立科学意识,运用科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让动作示范活跃于课堂之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小学体育新课标的精神。
【作者单位: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江苏】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方法。由于小学生身体条件和心理年龄的限制,思维模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其对体育动作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讲授新动作时,需要以直观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逐步掌握动作要领。笔者曾观察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相对被动,在教新动作或技能时,基本全部学生都表示要教师进行多次动作示范,近八成的学生不敢主动展示和表现,即使有些学生主动展示,也会相对紧张。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动作示范,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引导学生来参与、体验体育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存在的误区
随着体育新课改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更为侧重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及空间,缩减了动作示范的时间和次数,有些甚至省去了必要的示范环节。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误区:
首先,教师旁观,个别学生来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选择个别动作协调性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来代替自己做动作示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小学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动作的掌握并不十分到位。还有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时,教师会彻底脱离于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巡视一下,管理纪律而已,这导致了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动作要领。
其次,教师退让,学生相互示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学生分组的方法,让他们相互观察同伴的动作并进行纠正,这是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利于学生掌握运动动作。但是,学生小组较为分散,相互示范容易造成各种偏差,教师缺乏对其进行严格督促,认为基本动作能做出来就行,导致了不同学生的标准不同,动作不规范。
第三,教师失范,展示动作不规范。一些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在动作示范过程中,其示范的动作不够规范。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解起跑的动作时,教师跪地姿势不够标准,学生会按照错误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导致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错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规范的动作。
第四,教师超载,示范过多的动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会考虑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习惯于一次性展示完动作,然后进行反复展示。但一些相对较复杂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动作等,每一个动作都具体一定难度,如不进行分解示范,而是反复多次示范整套动作,会导致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动作,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优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具体措施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动作示范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教师示范动作标准、优美,利于激活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科学的动作示范在课堂上“活”起来。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科特点,强化动作示范的基本功。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运动动作的学习处于“分化”阶段,教师必须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技术动作形成的特点,充分利用动作示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动作水平,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还要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标准优美的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教师要树立科学意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与示范动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耐心指导,还要控制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教学理念是对的,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体,但也要兼顾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教师要掌握科学方法,赋予动作示范科学性和启发性。一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尤其是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细节,必须向学生展示正确和标准的动作。比如,教师向低年级学生示范广播体操的动作,要做到规范、标准、熟练,并展现出一定的力度、幅度和节奏。这样学生才会掌握动作,并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二是要教师依据运动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因材施教。教师向学生讲解复杂的动作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直观了解动作,然后再进行示范。还可把示范动作编为口诀,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教师向学生讲解立定跳远时,把动作变成“一鼓作气尽力跑,二到横线尽力跃,三点下地莫向后”,口诀与实际展示动作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示范与讲解有机融合起来。对于相对简单的动作,教师可向学生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对于难度较大、环节较大的动作,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示范动作。示范与讲解的结合,促使学生能掌握动作的概念和细节,加强对动作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要尊重学科特点,树立科学意识,运用科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让动作示范活跃于课堂之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小学体育新课标的精神。
【作者单位: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