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生在作文时因素材积累不够,而导致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拿到作文题目却无从下手的这一通病,在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体悟,认识到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中,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身感受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确实是一条解决上面所提问题的终南捷径。
关键词:作文素材;贴近生活;创作源泉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也从未停息。但是时至今日 , 如何教作文 ,如何写作文 , 仍然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作为一位参加过两次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的教师,我发现现在学生在作文中选用的素材千篇一律的东西太多,毫无新意,内容贫乏,很少有让人心动的东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化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开始我的观点:“汝果欲学作文,功夫在素材的积累。”将现实生活引入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中去,才能使我们学生的作文鲜活、有生命力。
当我们在评阅试卷时看到学生不厌其烦的去引用那些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事例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这几年之前甚至是十几年之前就一直在引用的名人名言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写作文时为找不到素材而愁眉紧锁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呢?应该设法给我们的学生的作文中引入一股新鲜的活水。
现在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素材的积累着一方面,有些学生甚至是老师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所谓的作文的素材就是从书本上来。很显然,大量的阅读是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环节。有些老师认为我们只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博古通今, 思如泉涌,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挥洒自如, “如有神助”。但是这些老师难道忘记了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吊书袋”吗?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间接的知识,而这种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生活的亲身感悟才能成为为我所用的直接知识。所以只有把外在的间接经验和内心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 “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习作之泉常涌。因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是解决作文中的“源泉”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观07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同学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2007年全国卷Ⅱ关于“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的材料作文,直面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现实,要求考生就“知恩图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展开思考,其内涵富有深意。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醒考生回报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倡导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样与生活中关于“孝”“感恩”“回报”的内容紧密相连。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才能写好文章。
通过对高考高分作文的分析,也能够看出这一个趋势,和现实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的文章,往往得高分。如07年我省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亲情作为全文的感情基调,写的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看了以后使人有种深深的震撼。再如同样是满分作文的《花开两岸》,文中所选取的人物、事例,全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富有时代气息,也给人以亲切感,能够得到满分,也在情理之中。
相反,那些远离生活的作文,不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使文章要么内容空泛,要么语言贫乏,选用的材料差不多,叙事如流水账,缺乏个性与特色,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分数自然就非常低。
那么,如何才能将生活这股活水引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去呢?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叙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文中有“我”,这样才能力戒空洞,避免泛泛而谈。
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两个条件必要的条件。
一是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在平时课堂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熟悉的社会生活,阐述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得到的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感到生活平淡无奇。要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总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的确是“平淡无奇”、枯燥无味。
其实,在这一点上,古人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是多么的优美动人:潭边的树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底的石头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然”。让读者为之神往。然而,当我们真正去看的时候,也许会发出那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潭的感叹。从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懂得:其一,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得到这样那样的感受;其二,感受生活要深入广泛才有更多的收获。
因此不一定大事件才能引发感受,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事情,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这一环节中,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去生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比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身边的新鲜事。这样,写作与火热、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参与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从而充实生活积累,使写作有一个丰富、新鲜的源头。
近年来,关于重大时事的话题在作文中出现的比较少了,那么,是不是这种类型的素材就不能写入作文中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淡化时政热点,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不是不要我们关注时代生活,也不是不要我们在作文中涉及这些重大的时事政治问题,而是不以这些时政热点直接作为命题的材料。高考命题有意回避热点问题,是出于避免猜题押题的考虑,也是出于杜绝假话空话的考虑。我认为时政的素材在作文中不仅可以用,而且用好了还能成为作文中的亮点。如果学生把当代时政热点与自己的生活体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用鲜活生动的实例来论证文章的论点,将更有说服力,这样的作文将更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是平时作文训练的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们希望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就要求平时作文的题目能够成为学生反映现实生活、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使学生面对作文题就有写自己、写生活的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同时更好地引导高中作文教学,使高中作文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
从教学实际看,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凡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在命题这一环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一刀切。在实际操作中,我采取了如下几种方式:1、教师列出本次作文的总体要求,训练目标,要达到的效果等大的范围,学生根据这个大的范围,自己拟定具体题目2、师生在课堂上根据作文训练的相关要求,相互讨论,集体讨论题目,自行作文。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写作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由于在作文命题中,有了学生自己的参与,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所选题目,即达到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也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现实生活,为他们作文素材的积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这样做,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主动发展。
把现实生活引入作文教学,使我们学生的文章能够写的有血有肉,不再是那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的,大而空的文章,不再是生搬硬套作文模式的被称为新时代的八股文的文章。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把现实生活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的作文与时俱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去体验人间得真情,去感悟社会的变迁,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便于他们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一个不会被称为是新社会的书呆子的人。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吗?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的亲身实践中,自己的一点深切的体会。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以便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更加完善自己,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关键词:作文素材;贴近生活;创作源泉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也从未停息。但是时至今日 , 如何教作文 ,如何写作文 , 仍然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作为一位参加过两次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的教师,我发现现在学生在作文中选用的素材千篇一律的东西太多,毫无新意,内容贫乏,很少有让人心动的东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化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开始我的观点:“汝果欲学作文,功夫在素材的积累。”将现实生活引入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中去,才能使我们学生的作文鲜活、有生命力。
当我们在评阅试卷时看到学生不厌其烦的去引用那些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事例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这几年之前甚至是十几年之前就一直在引用的名人名言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写作文时为找不到素材而愁眉紧锁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呢?应该设法给我们的学生的作文中引入一股新鲜的活水。
现在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素材的积累着一方面,有些学生甚至是老师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所谓的作文的素材就是从书本上来。很显然,大量的阅读是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环节。有些老师认为我们只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博古通今, 思如泉涌,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挥洒自如, “如有神助”。但是这些老师难道忘记了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吊书袋”吗?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间接的知识,而这种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生活的亲身感悟才能成为为我所用的直接知识。所以只有把外在的间接经验和内心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 “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习作之泉常涌。因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是解决作文中的“源泉”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观07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同学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2007年全国卷Ⅱ关于“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的材料作文,直面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现实,要求考生就“知恩图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展开思考,其内涵富有深意。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醒考生回报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倡导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样与生活中关于“孝”“感恩”“回报”的内容紧密相连。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才能写好文章。
通过对高考高分作文的分析,也能够看出这一个趋势,和现实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的文章,往往得高分。如07年我省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亲情作为全文的感情基调,写的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看了以后使人有种深深的震撼。再如同样是满分作文的《花开两岸》,文中所选取的人物、事例,全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富有时代气息,也给人以亲切感,能够得到满分,也在情理之中。
相反,那些远离生活的作文,不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使文章要么内容空泛,要么语言贫乏,选用的材料差不多,叙事如流水账,缺乏个性与特色,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分数自然就非常低。
那么,如何才能将生活这股活水引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去呢?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叙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文中有“我”,这样才能力戒空洞,避免泛泛而谈。
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两个条件必要的条件。
一是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在平时课堂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熟悉的社会生活,阐述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得到的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感到生活平淡无奇。要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总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的确是“平淡无奇”、枯燥无味。
其实,在这一点上,古人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是多么的优美动人:潭边的树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底的石头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然”。让读者为之神往。然而,当我们真正去看的时候,也许会发出那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潭的感叹。从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懂得:其一,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得到这样那样的感受;其二,感受生活要深入广泛才有更多的收获。
因此不一定大事件才能引发感受,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事情,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这一环节中,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去生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比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身边的新鲜事。这样,写作与火热、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参与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从而充实生活积累,使写作有一个丰富、新鲜的源头。
近年来,关于重大时事的话题在作文中出现的比较少了,那么,是不是这种类型的素材就不能写入作文中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淡化时政热点,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不是不要我们关注时代生活,也不是不要我们在作文中涉及这些重大的时事政治问题,而是不以这些时政热点直接作为命题的材料。高考命题有意回避热点问题,是出于避免猜题押题的考虑,也是出于杜绝假话空话的考虑。我认为时政的素材在作文中不仅可以用,而且用好了还能成为作文中的亮点。如果学生把当代时政热点与自己的生活体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用鲜活生动的实例来论证文章的论点,将更有说服力,这样的作文将更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是平时作文训练的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们希望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就要求平时作文的题目能够成为学生反映现实生活、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使学生面对作文题就有写自己、写生活的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同时更好地引导高中作文教学,使高中作文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
从教学实际看,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凡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在命题这一环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一刀切。在实际操作中,我采取了如下几种方式:1、教师列出本次作文的总体要求,训练目标,要达到的效果等大的范围,学生根据这个大的范围,自己拟定具体题目2、师生在课堂上根据作文训练的相关要求,相互讨论,集体讨论题目,自行作文。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写作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由于在作文命题中,有了学生自己的参与,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所选题目,即达到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也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现实生活,为他们作文素材的积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这样做,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主动发展。
把现实生活引入作文教学,使我们学生的文章能够写的有血有肉,不再是那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的,大而空的文章,不再是生搬硬套作文模式的被称为新时代的八股文的文章。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把现实生活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的作文与时俱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去体验人间得真情,去感悟社会的变迁,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便于他们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一个不会被称为是新社会的书呆子的人。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吗?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的亲身实践中,自己的一点深切的体会。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以便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更加完善自己,让更多的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