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入作文教学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yqgf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生在作文时因素材积累不够,而导致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拿到作文题目却无从下手的这一通病,在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体悟,认识到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中,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身感受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确实是一条解决上面所提问题的终南捷径。
  关键词:作文素材;贴近生活;创作源泉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也从未停息。但是时至今日 , 如何教作文 ,如何写作文 , 仍然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作为一位参加过两次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的教师,我发现现在学生在作文中选用的素材千篇一律的东西太多,毫无新意,内容贫乏,很少有让人心动的东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化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开始我的观点:“汝果欲学作文,功夫在素材的积累。”将现实生活引入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中去,才能使我们学生的作文鲜活、有生命力。
  当我们在评阅试卷时看到学生不厌其烦的去引用那些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事例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这几年之前甚至是十几年之前就一直在引用的名人名言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写作文时为找不到素材而愁眉紧锁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呢?应该设法给我们的学生的作文中引入一股新鲜的活水。
   现在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素材的积累着一方面,有些学生甚至是老师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所谓的作文的素材就是从书本上来。很显然,大量的阅读是素材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环节。有些老师认为我们只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博古通今, 思如泉涌,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挥洒自如, “如有神助”。但是这些老师难道忘记了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吊书袋”吗?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间接的知识,而这种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生活的亲身感悟才能成为为我所用的直接知识。所以只有把外在的间接经验和内心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 “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习作之泉常涌。因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是解决作文中的“源泉”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观07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同学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2007年全国卷Ⅱ关于“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的材料作文,直面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现实,要求考生就“知恩图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展开思考,其内涵富有深意。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醒考生回报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倡导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样与生活中关于“孝”“感恩”“回报”的内容紧密相连。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才能写好文章。
   通过对高考高分作文的分析,也能够看出这一个趋势,和现实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的文章,往往得高分。如07年我省高考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亲情作为全文的感情基调,写的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看了以后使人有种深深的震撼。再如同样是满分作文的《花开两岸》,文中所选取的人物、事例,全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富有时代气息,也给人以亲切感,能够得到满分,也在情理之中。
   相反,那些远离生活的作文,不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使文章要么内容空泛,要么语言贫乏,选用的材料差不多,叙事如流水账,缺乏个性与特色,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分数自然就非常低。
   那么,如何才能将生活这股活水引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去呢?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叙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文中有“我”,这样才能力戒空洞,避免泛泛而谈。
   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两个条件必要的条件。
   一是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在平时课堂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熟悉的社会生活,阐述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得到的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感到生活平淡无奇。要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总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的确是“平淡无奇”、枯燥无味。
   其实,在这一点上,古人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是多么的优美动人:潭边的树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底的石头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然”。让读者为之神往。然而,当我们真正去看的时候,也许会发出那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潭的感叹。从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懂得:其一,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得到这样那样的感受;其二,感受生活要深入广泛才有更多的收获。
   因此不一定大事件才能引发感受,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事情,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这一环节中,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去生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比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身边的新鲜事。这样,写作与火热、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参与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主人,从而充实生活积累,使写作有一个丰富、新鲜的源头。
  近年来,关于重大时事的话题在作文中出现的比较少了,那么,是不是这种类型的素材就不能写入作文中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淡化时政热点,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不是不要我们关注时代生活,也不是不要我们在作文中涉及这些重大的时事政治问题,而是不以这些时政热点直接作为命题的材料。高考命题有意回避热点问题,是出于避免猜题押题的考虑,也是出于杜绝假话空话的考虑。我认为时政的素材在作文中不仅可以用,而且用好了还能成为作文中的亮点。如果学生把当代时政热点与自己的生活体会有机结合在一起,用鲜活生动的实例来论证文章的论点,将更有说服力,这样的作文将更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是平时作文训练的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们希望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就要求平时作文的题目能够成为学生反映现实生活、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使学生面对作文题就有写自己、写生活的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同时更好地引导高中作文教学,使高中作文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
  从教学实际看,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凡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在命题这一环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一刀切。在实际操作中,我采取了如下几种方式:1、教师列出本次作文的总体要求,训练目标,要达到的效果等大的范围,学生根据这个大的范围,自己拟定具体题目2、师生在课堂上根据作文训练的相关要求,相互讨论,集体讨论题目,自行作文。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写作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由于在作文命题中,有了学生自己的参与,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所选题目,即达到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也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现实生活,为他们作文素材的积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这样做,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主动发展。
  把现实生活引入作文教学,使我们学生的文章能够写的有血有肉,不再是那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的,大而空的文章,不再是生搬硬套作文模式的被称为新时代的八股文的文章。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把现实生活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的作文与时俱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去体验人间得真情,去感悟社会的变迁,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便于他们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一个不会被称为是新社会的书呆子的人。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吗?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的亲身实践中,自己的一点深切的体会。也许这样的做法并不新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以便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更加完善自己,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其他文献
摘 要:应21世纪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等的时代特征以及21世纪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礼嘉中学切合自身城市化的大背景,提出礼嘉中学新型育人目标:第一,培养具有现代礼仪涵养的城市文明型人才;第二,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城市智慧型人才;第三,培养具有较高创新精神的城市谋略型人才。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礼嘉中学特色教育体系:第一,礼仪为主线,构建礼嘉中学特色德育体系;第二,课堂为核心,构建礼嘉中学特色教学结构;第
期刊
摘 要: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与完善、运用矛盾学说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以唯物史观的自我完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所以,邓小平哲学思想来源于毛泽东思想,同时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哲学;思想;发展    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活的、最实现的毛泽东思想。因此,可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党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想,而作为大学所从事的是基层教学行政管理。要想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逐步认识到必须得有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才能给自己的管理实践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管理理念;管理的基本属性;管理的中心任务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仅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大学教师,尤其是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同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高校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善和转变原有教学行为。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育;高校教师;角色定位;教学行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
期刊
摘 要: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教材中学到的基本都是单个动词的意思与用法,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复合动词,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成为一大难题。本稿中对在日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且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容易出现误用的复合动词「~はじめる」和「~だす」展开探讨,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两组复合动词在表示“开始”这个意思层面上的用法差异,为今后的日语学习者提供些
期刊
摘 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人们对教与学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了解学生如何学是教师决定如何教的重要前提条件。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大量练习。英语教师应该研究熟悉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并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寻找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阅读策略    现代社会强化了人们终身学
期刊
摘 要:大学软实力是一个相对于大学硬实力的概念,包括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大学形象、大学制度等方面,提升大学软实力是增强大学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大学软实力的探析,提出了大学软实力的指标体系,为大学软实力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对提升大学软实力的主要趋势及途径做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大学软实力;指标体系;提升;途径    一、 软实力与大学软实力    1、 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
期刊
摘 要: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武器,近年来,许多新闻媒体屡屡因批评报道而被控侵权,极大地影响了批评报道的正常开展。本文试图以“新闻真实”为切入点,通过对客观真实、法律真实、新闻真实的合理界定,剖析如何从新闻真实向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迈进,籍此可以有效防止媒体侵权行为的发生,也能保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不受侵害,又同时能保证公民新闻自由权的切实享有。  关键词:新闻真实;法律真实;客观真实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状况及被动局面,阐述了产生被动局面的认识误区,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文素质;现状; 就业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高职院校,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成效亦不明显。高职院校要切实扭转被动局面,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
期刊
摘 要:回望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培养模式及培养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图重拾西南联大精神资源,给当今现代化研究生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西南联大;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后继续进行深造的高一级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同样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历史重任。但,我国现实教育中创新型人才教育明显不足。已故“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先生已指出:“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