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公路工程施工的市场竞争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去开拓一条技术管理的路子,大胆地实践与创新,必将在公路建设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由于施工现场的工序和工种的繁多复杂,质量管理人员很难做到事必躬亲、面面俱到。但是,只要能够认真地控制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对容易出现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控,严格把好质量关,就可以避免质量缺陷的发生。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如何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作如下阐述。
1、公路工程技术控制关键点的设置
公路工程技术控制关键点要根据设计文件、项目专用技术规范和施工质量计划的要求设置,通过公路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确保建造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工程。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因素控制,确定特定、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实施公路工程施工的动态管理。
1.1技术控制关键点的设置原则。原则包括:施工过程中重要项目、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影响工期、质量、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重要因素的环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环节;质量信息反馈中缺陷频数较多的项目。关键点还应随着施工进度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1.2技术控制关键点的控制。一是制定技术控制关键点的管理办法;二是落实技术责任;三是开展一次抽检合格的活动;四是认真填写技术控制关键点的记录;五是落实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
1.3建立技术控制关键点的文件。包括:作业流程图;关键点明细表;质量因素分析表;作业指导书;自检、交接检、专业检查记录以及控制图表;工序质量信息。
1.4技术控制关键点实际效果的考察。技术控制关键点的实际效果表现在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上。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绘制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情况分析图表,该图表要反映动态控制过程与施工项目实际质量隋况。各阶段质量分析要纳人施工项目质量方针目标管理。
2、公路工程技术控制关键点的具体措施
2.1严把原材料关。原材料的试验报告必须以制定施工方案时所选用的材料为准,施工时使用的材料与制定施工方案时的样品在时间、地点上必须一致,不能以材料的出厂报告代替原材料的试验报告。
2.2测量和试验。应当随时对原始基准点、导线点、控制点进行复核,经常校核测量仪器,作好测量记录。关键部位和可疑点的检验不受试验频度的限制,可以增加试验次数。现场技术员应随身携带简单的测量仪器和试验器具,便于及时发现可疑点。
2.3土方路基工程。一是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二是路基原地面处理,按施工技术合同或规范规定要求处理,并认真压实;三是使用适宜材料,必须采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适用材料,保证原材料合格,正确地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四是每层的松铺厚度、横坡;五是分层压实,控制填土的含水量,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2.4路面基层(底基层)。一是基层施工所采用设备组合;二是所用结合料剂量;三是所用材料和含水量、拌合均匀性、配合比;四是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及横坡等;五是如采用级配碎(砾)石还需要注意集料的级配和石料的压碎值。
2.5沥青砼路面。一是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二是沥青材料的检查与试验;三是集料的级配、沥青硅配合比设计和试验;四是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组合;五是沥青硅的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六是摊铺厚度的控制;七是碾压与接缝施工。
2.6水泥砼路面。一是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二是砼材料的检查与试验;三是砼配合比设计和试件的试验;四是砼的摊铺、振动、成型及避免离析;五是锯缝时间和养生的掌握。
2.7水泥混凝土拌和。由拌和场集中拌和的混合料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小,施工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分散的小搅拌机所进行的施工上。小搅拌机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缺乏严格的计量系统,故要重点控制质量,同时注意避免離析现象的发生。
3、公路工程施工主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1路基“弹簧”的防治。首先,避免使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其次,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严禁异类土壤混填,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以免形成水囊。最后,填筑上层时应开好排水沟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至路基50cm以下;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
3.2石灰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首先,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质,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其次,控制压实含水量需要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避免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第三,铺筑碎石过渡层,在石灰土基层与路面间铺筑一层碎石过渡层,可避免裂缝;第四,掺加粗粒料,在石灰土中适量掺加砂、碎石、碎砖、煤渣及矿渣等;第五,分层铺筑时,在石灰土强度形成期,任其产生收缩裂缝后,再铺筑上一层,可有效地减少新铺筑层的裂缝;第六,设置收缩缝,在石灰土层中,每隔5~10-m设一道缩缝。
3.3水泥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首先,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质,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其次,控制压实含水量,需要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好;第三,在能保证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的水泥用量;第四,一次成型,尽可能采用慢凝水泥,加强对水泥稳定土的养生,避免水分蒸发过快;第五,设计合理的水泥稳定土配合比,加强拌合,避免出现粗细料离析和不均匀现象。
3.4沥青砼路面不平整的防治。第一,在摊铺机及找平装置使用前,应仔细设置和调整,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实铺效果进行随时调整;第二,现场应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以保证摊铺机的均匀连续作业,摊铺机不在途中停顿,不得随意调整摊铺机的行驶速度;第三,路面各个结构层的平整度应严格控制,严格工序间的交验制度;第四,针对混合料中沥青性能特点,确定压路机的机型及重量,并确定出施工的初压温度,合理地选择碾压速度,严禁在未成型的油面表层急刹车及快速起步,并选择合理的振频、振幅;第五,在摊铺机前设专人清除掉在“滑靴”前的混合料及摊铺机履带下的混合料;第六,为改进构造物伸缩缝与沥青路面衔接部位的牢固及平顺,先摊铺沥青硅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第七,做好沥青硅路面接缝施工。
3.5水泥砼路面断板的防治。一是采用良好的结构组合设计,综合考虑结构组合设计、排水设计;二是提高基层施工质量,基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水稳定性和平整度,为水泥硅面板提供良好的支撑;三是严格控制水泥砼的配合比,避免水灰比过大或混合料离析,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四是严格掌握切缝时间,避免由于砼的收缩产生断板;五是严格控制超限荷载,对砼路面的各类缝隙进行灌缝,避免地面水进人内部结构。
4、结束语
综述了某公路建设情况比较复杂,施工难度也较大,管理者和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有些质量标准比规范标准高,采取一些比较科学和符合该公路实际情况的技术措施,因此建成了质量较高的公路,在地方公路实行“四制”管理方面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由于施工现场的工序和工种的繁多复杂,质量管理人员很难做到事必躬亲、面面俱到。但是,只要能够认真地控制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对容易出现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控,严格把好质量关,就可以避免质量缺陷的发生。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如何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作如下阐述。
1、公路工程技术控制关键点的设置
公路工程技术控制关键点要根据设计文件、项目专用技术规范和施工质量计划的要求设置,通过公路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确保建造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工程。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因素控制,确定特定、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实施公路工程施工的动态管理。
1.1技术控制关键点的设置原则。原则包括:施工过程中重要项目、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影响工期、质量、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重要因素的环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环节;质量信息反馈中缺陷频数较多的项目。关键点还应随着施工进度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1.2技术控制关键点的控制。一是制定技术控制关键点的管理办法;二是落实技术责任;三是开展一次抽检合格的活动;四是认真填写技术控制关键点的记录;五是落实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
1.3建立技术控制关键点的文件。包括:作业流程图;关键点明细表;质量因素分析表;作业指导书;自检、交接检、专业检查记录以及控制图表;工序质量信息。
1.4技术控制关键点实际效果的考察。技术控制关键点的实际效果表现在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上。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绘制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情况分析图表,该图表要反映动态控制过程与施工项目实际质量隋况。各阶段质量分析要纳人施工项目质量方针目标管理。
2、公路工程技术控制关键点的具体措施
2.1严把原材料关。原材料的试验报告必须以制定施工方案时所选用的材料为准,施工时使用的材料与制定施工方案时的样品在时间、地点上必须一致,不能以材料的出厂报告代替原材料的试验报告。
2.2测量和试验。应当随时对原始基准点、导线点、控制点进行复核,经常校核测量仪器,作好测量记录。关键部位和可疑点的检验不受试验频度的限制,可以增加试验次数。现场技术员应随身携带简单的测量仪器和试验器具,便于及时发现可疑点。
2.3土方路基工程。一是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二是路基原地面处理,按施工技术合同或规范规定要求处理,并认真压实;三是使用适宜材料,必须采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适用材料,保证原材料合格,正确地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四是每层的松铺厚度、横坡;五是分层压实,控制填土的含水量,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2.4路面基层(底基层)。一是基层施工所采用设备组合;二是所用结合料剂量;三是所用材料和含水量、拌合均匀性、配合比;四是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及横坡等;五是如采用级配碎(砾)石还需要注意集料的级配和石料的压碎值。
2.5沥青砼路面。一是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二是沥青材料的检查与试验;三是集料的级配、沥青硅配合比设计和试验;四是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组合;五是沥青硅的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六是摊铺厚度的控制;七是碾压与接缝施工。
2.6水泥砼路面。一是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二是砼材料的检查与试验;三是砼配合比设计和试件的试验;四是砼的摊铺、振动、成型及避免离析;五是锯缝时间和养生的掌握。
2.7水泥混凝土拌和。由拌和场集中拌和的混合料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小,施工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分散的小搅拌机所进行的施工上。小搅拌机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缺乏严格的计量系统,故要重点控制质量,同时注意避免離析现象的发生。
3、公路工程施工主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1路基“弹簧”的防治。首先,避免使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其次,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严禁异类土壤混填,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以免形成水囊。最后,填筑上层时应开好排水沟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至路基50cm以下;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
3.2石灰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首先,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质,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其次,控制压实含水量需要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避免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第三,铺筑碎石过渡层,在石灰土基层与路面间铺筑一层碎石过渡层,可避免裂缝;第四,掺加粗粒料,在石灰土中适量掺加砂、碎石、碎砖、煤渣及矿渣等;第五,分层铺筑时,在石灰土强度形成期,任其产生收缩裂缝后,再铺筑上一层,可有效地减少新铺筑层的裂缝;第六,设置收缩缝,在石灰土层中,每隔5~10-m设一道缩缝。
3.3水泥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首先,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质,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其次,控制压实含水量,需要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好;第三,在能保证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的水泥用量;第四,一次成型,尽可能采用慢凝水泥,加强对水泥稳定土的养生,避免水分蒸发过快;第五,设计合理的水泥稳定土配合比,加强拌合,避免出现粗细料离析和不均匀现象。
3.4沥青砼路面不平整的防治。第一,在摊铺机及找平装置使用前,应仔细设置和调整,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实铺效果进行随时调整;第二,现场应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以保证摊铺机的均匀连续作业,摊铺机不在途中停顿,不得随意调整摊铺机的行驶速度;第三,路面各个结构层的平整度应严格控制,严格工序间的交验制度;第四,针对混合料中沥青性能特点,确定压路机的机型及重量,并确定出施工的初压温度,合理地选择碾压速度,严禁在未成型的油面表层急刹车及快速起步,并选择合理的振频、振幅;第五,在摊铺机前设专人清除掉在“滑靴”前的混合料及摊铺机履带下的混合料;第六,为改进构造物伸缩缝与沥青路面衔接部位的牢固及平顺,先摊铺沥青硅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第七,做好沥青硅路面接缝施工。
3.5水泥砼路面断板的防治。一是采用良好的结构组合设计,综合考虑结构组合设计、排水设计;二是提高基层施工质量,基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水稳定性和平整度,为水泥硅面板提供良好的支撑;三是严格控制水泥砼的配合比,避免水灰比过大或混合料离析,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四是严格掌握切缝时间,避免由于砼的收缩产生断板;五是严格控制超限荷载,对砼路面的各类缝隙进行灌缝,避免地面水进人内部结构。
4、结束语
综述了某公路建设情况比较复杂,施工难度也较大,管理者和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有些质量标准比规范标准高,采取一些比较科学和符合该公路实际情况的技术措施,因此建成了质量较高的公路,在地方公路实行“四制”管理方面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