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地理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生活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死”的知识中学习到活的东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生活 教学改革
初中地理内容是非常繁杂的,特别是涉及一些人文地理、地质地貌变化规律等。如果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很难学好初中地理。
其实,初中地理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生活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死”的知识中学习到活的东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从以前“满堂灌”、“一家言”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不要机械地按照课本所写的知识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讨论,介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真正把生活“搬到”课堂上。
很多现象是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独自存在的,必然是由很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引导学生看到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老师在讲人文地理时,讲到某一地方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说一说对那个地方的印象,启发学生结合当地各个方面的自然因素探究各种习俗、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
比如,讲到四川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四川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性格特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当地的特产,等等。再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所有有关的知识做比较系统的复习。
在组织学生发言时,老师要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进来。对学生的正确的想法要给予赞赏和鼓励,肯定学生发言的精神。对于学生认识的误区给予及时纠正,发现学生知识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
这样,老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学好初中地理。
二、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是说有些知识一味地停留在书面认识上,终究是浅薄的。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师要把实际生活运用到课堂上,就要学会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知识,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和进步。
在讲到风力的判定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告诉学生,1~12级风力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标示风力和方向,就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抽象,死记硬背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让学生自己制造一个风力测试仪,每天观测风力和风向,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对风力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并且学会熟练运用各种记录符号,不用再通过死记硬背学习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生辨认地图时,一开始学生会对地图上的方向和标示很不习惯。为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习惯看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张地图,描述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在地图制作的过程中寻找在地图中的方向感,对地图中的各种标示有更深刻的理解。
老师要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结合在一起,就要把地理知识有效地融合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在总结知识,理解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轻松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三、运用类比法,使学生对遥远的事情进行形象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很多地方、很多事,学生在本年龄阶段不能接触到。要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形象的了解,就要学会类比,通过生活中与之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帮助学生学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在讲美国的季风气候时,可以用我国同纬度地方的气候进行类比,让学生知道,在中纬度地区,美国的季风气候同样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在低纬度地区,则是全年高温,分雨季和旱季。再结合地形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类比的基础上,对当地的一些人文环境、风土人情等景象进行讨论、总结。然后,对照课本验证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在遇到不同之处时,仔细研究不同产生的原因,检查学生知识中的漏洞,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补充。
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我国温带季风气候的掌握学习地中海气候。通过我国的温带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地形、地理位置、气压带影响等各钟因素的影响分析各自气候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延伸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
通过这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把生活“搬到”课堂上,就要学会类比。把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用所熟知的事物形象化,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抽象的知识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在老师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在不断比较和类比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善于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提高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立模型,让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的开端,只有通过形象而直观的认识,学生才能够在不断思考中,对事情作根本性思考。通过不断思考,对一些抽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加深理解和学习。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会涉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立地理模型,把一些地理规律或现象进行直观展示。老师在一旁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把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和总结,得出规律。
在讲地质、地貌的变化时,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现实中真正的地质的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建立地理模型进行演示。比如,在讲褶皱的形成时,老师可以通过挤压平摊的书籍或毛巾给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地质的变化时,可以在实验器具的辅助下高温加工岩石,通过岩石的变化讲解地质变化规律。
在讲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讲授,则学生难以理解。可以用过气压的改变演示风的产生原因,通过酒精灯做蒸发实验演示雨的形成,等等。
在建立模型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在形象的变化中通过感性认识,进行观察和总结,得出规律和结论。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演示长久的变化形成的规律,让学生理解规律、得出结论,学习知识。
建立地理模型同样是把生活有效“搬进”课堂的重要的实践和体现,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总结出抽象的地理知识和规律。与此同时,在有趣的实验和模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要把生活“搬到”课堂上,让初中地理知识“活”起来,老师就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念课本”,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把要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并且怀着浓厚的兴趣加强研究。“活到老,学到老”,丰富自己的学识,真正做到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的尝试.[J].中教网,2007(10).
[2]初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J].中教网,2007(10).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生活 教学改革
初中地理内容是非常繁杂的,特别是涉及一些人文地理、地质地貌变化规律等。如果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很难学好初中地理。
其实,初中地理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生活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死”的知识中学习到活的东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从以前“满堂灌”、“一家言”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不要机械地按照课本所写的知识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讨论,介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真正把生活“搬到”课堂上。
很多现象是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独自存在的,必然是由很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引导学生看到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老师在讲人文地理时,讲到某一地方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说一说对那个地方的印象,启发学生结合当地各个方面的自然因素探究各种习俗、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
比如,讲到四川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四川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性格特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当地的特产,等等。再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启发和引导下,对所有有关的知识做比较系统的复习。
在组织学生发言时,老师要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进来。对学生的正确的想法要给予赞赏和鼓励,肯定学生发言的精神。对于学生认识的误区给予及时纠正,发现学生知识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
这样,老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学好初中地理。
二、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是说有些知识一味地停留在书面认识上,终究是浅薄的。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师要把实际生活运用到课堂上,就要学会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知识,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和进步。
在讲到风力的判定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告诉学生,1~12级风力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标示风力和方向,就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很抽象,死记硬背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让学生自己制造一个风力测试仪,每天观测风力和风向,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对风力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并且学会熟练运用各种记录符号,不用再通过死记硬背学习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生辨认地图时,一开始学生会对地图上的方向和标示很不习惯。为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习惯看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张地图,描述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在地图制作的过程中寻找在地图中的方向感,对地图中的各种标示有更深刻的理解。
老师要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结合在一起,就要把地理知识有效地融合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在总结知识,理解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轻松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三、运用类比法,使学生对遥远的事情进行形象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很多地方、很多事,学生在本年龄阶段不能接触到。要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形象的了解,就要学会类比,通过生活中与之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帮助学生学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在讲美国的季风气候时,可以用我国同纬度地方的气候进行类比,让学生知道,在中纬度地区,美国的季风气候同样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在低纬度地区,则是全年高温,分雨季和旱季。再结合地形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类比的基础上,对当地的一些人文环境、风土人情等景象进行讨论、总结。然后,对照课本验证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在遇到不同之处时,仔细研究不同产生的原因,检查学生知识中的漏洞,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补充。
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我国温带季风气候的掌握学习地中海气候。通过我国的温带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地形、地理位置、气压带影响等各钟因素的影响分析各自气候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延伸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
通过这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把生活“搬到”课堂上,就要学会类比。把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用所熟知的事物形象化,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抽象的知识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在老师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在不断比较和类比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善于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提高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立模型,让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的开端,只有通过形象而直观的认识,学生才能够在不断思考中,对事情作根本性思考。通过不断思考,对一些抽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加深理解和学习。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会涉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立地理模型,把一些地理规律或现象进行直观展示。老师在一旁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把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和总结,得出规律。
在讲地质、地貌的变化时,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现实中真正的地质的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建立地理模型进行演示。比如,在讲褶皱的形成时,老师可以通过挤压平摊的书籍或毛巾给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地质的变化时,可以在实验器具的辅助下高温加工岩石,通过岩石的变化讲解地质变化规律。
在讲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讲授,则学生难以理解。可以用过气压的改变演示风的产生原因,通过酒精灯做蒸发实验演示雨的形成,等等。
在建立模型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在形象的变化中通过感性认识,进行观察和总结,得出规律和结论。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演示长久的变化形成的规律,让学生理解规律、得出结论,学习知识。
建立地理模型同样是把生活有效“搬进”课堂的重要的实践和体现,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总结出抽象的地理知识和规律。与此同时,在有趣的实验和模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要把生活“搬到”课堂上,让初中地理知识“活”起来,老师就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念课本”,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把要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并且怀着浓厚的兴趣加强研究。“活到老,学到老”,丰富自己的学识,真正做到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的尝试.[J].中教网,2007(10).
[2]初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J].中教网,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