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生活课回归生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课程结构框架:“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和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苗苗”,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更是缺少其应有的了解。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因此,“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1 注意联系“生活”——织一个七彩的生活世界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成果的欣赏者。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最大的思想空间,充分激活发散思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是经验,而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参与实践,进而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
  学习《学习、生活有计划》一课时,学生已经明白了“学习、做事有始有终、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但真的要培养他们具有这种品质,那还得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今天,我们就能充满希望地迎接明天。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格,根据表格中提示的内容,自己选一项,做一做。每天做到的在相应的方格内打“√”,没有做到的打“X”。然后告诉学生,这项训练为期一周,一周后把表格带来,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检查、统计、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老师将评奖、表扬并适当给予奖励。这就是生活体验,学生把认识、观念等内化为了行为,内化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学习“我爱绿树,我爱蓝天”这一主题时,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会发现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造纸厂排出的大量污水导致溪水变黑,鱼虾成群死亡;工厂大烟囱排出的滚滚浓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随手乱扔的垃圾随风到处跑……很明显,要改变这些现状,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么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失去其应有作用呢?将我们的观点引入到生活中。于是,教师可以预设这样一个“课外延伸”活动:让学生去调查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的方案。学生参与实践后“出谋献策”,设计出了各种方案:有的建议在街道设置宣传橱窗,有的小组酝酿一起合作拟订倡议书,有写给社区主任的一封信,信中诚恳地提出建议……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2 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筑一个开放的生活空间
  课堂,是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和教师价值展现的一个重要空间。生活化的课堂是一种享受,是在开放和师生互动的激发中,实现师生双方作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主体投入到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解决中。课堂,变成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师生的睿智、情感、经验及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展示、激发和超越。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享受中成长。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都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我们手拉手》中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小组成员团结的成果。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要碰到的实在的问题,解决好了,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团结力量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学们会感到新颖、亲切,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活动效率。
  3 课程开发凭借“生活”——辟一个精彩的生活天地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教师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亲近大自然》一课,可以利用双休日,带着录音机、数码摄像机走上街头,来到公园,既录下花草美丽的姿态,也录下市民“破坏绿化”或“爱护绿化”的言行举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爱护花草的意义和作用,受到深刻的教育。在进行“你好,祖国妈妈”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准备图片、照片、明信片和上网下载一系列文字资料。在此基础上,组织“游神州,爱祖国”“快乐小导游”“看看我们的‘大中国”’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畅游”活动中,体会到祖国的辽阔与美丽,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在开展“秋天到了”这一主题活动中,可以与市花卉中心联系,让学生走进田野、走进自然,在亲手收获、采集中,尽情欣赏秋季的诗情画意,体验到秋天丰收的快乐。
  在进行“我的家庭”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可爱的属相”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唱一唱搜集到的有关属相的歌谣,在朗朗的歌声中,让同学们记住属相的排列顺序,画出家庭成员的属相图,课堂气氛分外热烈与和谐。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
  4 在发展中学会“生活”——建一座快乐的生活家园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每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都是一粒种子,都会开花结果,长成以后是稻谷还是野草,就看你播下的是什么了。可见评价的魅力和功效不可估量。
  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学生天天都在过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与同学争吵、损坏公物、挑吃挑穿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校内校外的生活实际,我们编印了《小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评定手册》。开设一节品德评价课,规定了“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俭自强、走好路队”多方面的评定内容,评定呈现形态是主体参与性活动,即:个人评、小组评、大组评、全班评。
  品德与生活评价课的开设拓展了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开放了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对学生单一的、封闭性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平台,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发挥。在评定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通过生生互评、互帮互助,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规范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尊重其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经^60Co γ-射线辐照后球根海棠M1、M2代的SOD、CAT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辐照后,M1代和M2代叶中的SOD和CAT活性不同。
介绍了氯碱生产过程中工艺指标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