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情感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学科技能为基础,以实践为学习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把道德概念转化为实践,对小学生的道德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调节作用。本文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进而探究了学科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在飞速地发展。人文素养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提升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品德素养,才能获得更成功的人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节操,让学生具备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优良人文素养。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
1.民族精神的培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达。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团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人文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从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出发,使学生形成伟大的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学唱国歌、亲手制作国旗等行为来体会今天幸福日子的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的幸福,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努力。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能够使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3.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时代就不能发展和进步。对于小学时期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观察,发现世界的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课堂上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4.形成感恩、仁爱的品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学会感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性的善良、情感的健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这样两个例子:“父母的疼爱”使小学生了解了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体会到家庭的亲情,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我送老师一朵花”中,学生体会到了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辛勤劳动,学会理解尊重教师。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学生从学习中形成感恩、仁爱的品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关爱弱者。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1.以传统文化进行熏陶
人文知识的掌握方法有很多,首先是通过吟诵古诗宋词,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古代人的人文精神,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学会坚强、善良、勤劳和勇敢。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学生通过这首歌体会到思乡之情,从而想起了家中的亲人,了解了亲情。
2.运用信息技术来掌握人文知识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也被运用到教学中,让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录像,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更够能直观地进行学习。相较于以往的教师说教,信息技术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环境未被破坏时的美丽景象,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不断变化,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不注重保护环境的下场。因此,为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和谐世界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家校互动培育人文素养
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家长的教育,学校与家长需要共同合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只有教育协调一致,教育才能凸显实效。在互动人文教养的培育上,最有效的实践就是家长教育,教师要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与家长进行探讨,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家长了解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还能够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落实。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从小就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他们学会如何主动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价值。虽然人文素养培养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巨的,但相信通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学习,一定可以挖掘教材中有用的人文资源,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5):14-15.
[2]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王欣.北师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及其修订建议[D].上海: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在飞速地发展。人文素养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提升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品德素养,才能获得更成功的人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节操,让学生具备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优良人文素养。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
1.民族精神的培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达。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团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人文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从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出发,使学生形成伟大的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学唱国歌、亲手制作国旗等行为来体会今天幸福日子的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的幸福,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努力。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能够使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3.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时代就不能发展和进步。对于小学时期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观察,发现世界的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课堂上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4.形成感恩、仁爱的品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学会感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性的善良、情感的健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这样两个例子:“父母的疼爱”使小学生了解了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体会到家庭的亲情,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我送老师一朵花”中,学生体会到了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辛勤劳动,学会理解尊重教师。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学生从学习中形成感恩、仁爱的品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关爱弱者。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1.以传统文化进行熏陶
人文知识的掌握方法有很多,首先是通过吟诵古诗宋词,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古代人的人文精神,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学会坚强、善良、勤劳和勇敢。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学生通过这首歌体会到思乡之情,从而想起了家中的亲人,了解了亲情。
2.运用信息技术来掌握人文知识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也被运用到教学中,让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录像,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更够能直观地进行学习。相较于以往的教师说教,信息技术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环境未被破坏时的美丽景象,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不断变化,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不注重保护环境的下场。因此,为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和谐世界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家校互动培育人文素养
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家长的教育,学校与家长需要共同合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只有教育协调一致,教育才能凸显实效。在互动人文教养的培育上,最有效的实践就是家长教育,教师要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与家长进行探讨,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家长了解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还能够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落实。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从小就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他们学会如何主动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价值。虽然人文素养培养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巨的,但相信通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学习,一定可以挖掘教材中有用的人文资源,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5):14-15.
[2]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王欣.北师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及其修订建议[D].上海: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