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年头,创建新网站赚钱已经越来越难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网站多如牛毛。
对于网站所有者来说,要让自己的“牛毛”和其他“牛毛”不一样,还得看各人智慧。
在亚裔美国人、31岁的本·许看来,他的“牛毛”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让你大笑5分钟,等你笑完,广告商就得给他pay money了。
本·许注意到,我们的生活总会充满尴尬幽默的瞬间,无奈常常稍纵即逝。他在互联网上开辟“失败博客”,收集网友们的“糗事”照片和视频,留住幽默瞬间。
身为网络“meme”大师的本·许创建20多家搞笑网站,成功利用“薄利多销”的广告模式赚得丰厚收入。
在本的网站上,垃圾桶变成自行车头盔、迈克尔·杰克逊参加自己的悼念活动、小宝宝乔装成小狗。只有你想不到的搞怪,不存在他们没有的嘻哈。
做过记者,成于网站
“meme”一词源自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一书,《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方式得到传递的文化基本单位。
在网络世界中,“meme”指一种流行的、通过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在不少国家的互联网市场,“meme”已演变成强大的商业驱动力。
《电脑世界》将本·许誉为“meme”大师。
本·许出生于韩国,十几岁时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过记者。
2007年,他创建“宠物控股公司”,在投资者支持下,耗资200万美元从两名夏威夷人手中买下以猫和各种动物可爱造型为主题的网站“ICanHasCheezburger”(我能吃奶酪汉堡吗)。
这个以宠物为主题的网站充斥着网络流行语言。如,论坛网友的头像通常是一只表情乖巧的小动物,旁边再配上几句可爱的话,里面故意弄出一些语法或拼写错误,或者直接使用网络流行的缩略语等。
随着“ICanHasCheezburger”网站日益火爆,印有搞笑猫咪图案的T恤衫、纽扣和冰箱贴也逐渐热销。不过,本·许介绍,这些盈利仅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小部分。
网民的兴趣,企业的方向
本·许说,搞笑网站成功的秘诀在于瞄准网民的兴趣所在。
以“失败博客”为例。网站上的图片和视频让人忍俊不禁,如一辆两厢轿车后加装一个大篮子,佯装“三厢”轿车;妈妈给小宝宝穿上可爱衣服,打扮得活像一只哈巴狗……
本·许认为,这个网站深受喜欢的原因之一,或许就是它迎合了一些人窥视他人“糗态”的心理。
再如“ICanHasCheezburger”,这一网站满足了宠物爱好者喜欢上网搜罗、浏览宠物搞笑照片和视频的欲望。
还有“照片炸弹”。这个网站要求网友上传一些“瑕疵”照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捣蛋鬼”有意无意在照相时做搞怪动作的话,这些照片原本还不错。
本·许说:“当你想起某张被人‘捣蛋’的照片时,我们希望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相片炸弹’网站。”
还有一个看点是“疑似假新闻”。这家网站以讽刺新闻报道中的失误为主题,例如有记者在一篇悼念已故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报道中写道,一批大牌明星将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悼念活动,而“迈克尔·杰克逊”本人也出现在出席者名单中。
当被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问及为何要在网上开办搞笑博客时,本·许回答:“我们给人们带来欢笑,这是经济萧条时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每天快乐5分钟。”
《时代》杂志报道,在上述多家网站的网友中,1/4的人经由“脸谱”等社交网站链接而登录,其余大多数人直接登陆上述网站或通过“谷歌”搜索找到网址后再直接登陆。
小成本,大收入
创业之初,作为企业的创办者,本·许刚刚买下“ICanHasCheezburger”时,就意识到这种网络产品可以赚钱。
“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meme,但看起来,这是一项低成本且有高忠诚度的商务。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营它,且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设施。”他说。
《时代》周刊报道,本·许的网络运营小团队眼下只有20名员工,大多在美国西雅图市工作,包括一名前律师和一名前投资银行家。这家公司每月只增加一名员工,收到的求职简历却数量上百,来自天南地北。
本·许说,员工每天要做的工作不复杂,就是从大约10万份照片或视频中选取最搞笑作品。但他对员工有一条特殊要求,即必须曾从事过一种令自己厌烦至极的工作。因为这样一来,员工便可以在新工作中享受乐趣。“我希望他们能专注地在网络上搜索。”
本·许说,他每日在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小房间中工作,房间没有窗户,“当房门关起来时非常热,因此我们的会议必须简短。”
虽然办公人手少、空间小,但公司运用的广告模式却能带来大笔收入。今年上半年,公司广告经营许可费和相关商品的销售收入已达7位数。
简单地说,公司运用的广告模式为“薄利多销”,即向广告商收取较低的广告租用费,最低可至每千次网页浏览量只收取15美分。
《时代》周刊报道,尽管广告收入不高,但由于搞笑网站太受欢迎,本·许的收入颇丰。仅今年7月,公司的网站共吸引1040万名网民注册,其中不少人一天内多次登录网站,网页浏览量平均每年增加两倍。
本·许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此低的广告费原本不可能使任何公司运转起来,但它确实发生了。”
《看世界》杂志2010年1月(上)
对于网站所有者来说,要让自己的“牛毛”和其他“牛毛”不一样,还得看各人智慧。
在亚裔美国人、31岁的本·许看来,他的“牛毛”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让你大笑5分钟,等你笑完,广告商就得给他pay money了。
本·许注意到,我们的生活总会充满尴尬幽默的瞬间,无奈常常稍纵即逝。他在互联网上开辟“失败博客”,收集网友们的“糗事”照片和视频,留住幽默瞬间。
身为网络“meme”大师的本·许创建20多家搞笑网站,成功利用“薄利多销”的广告模式赚得丰厚收入。
在本的网站上,垃圾桶变成自行车头盔、迈克尔·杰克逊参加自己的悼念活动、小宝宝乔装成小狗。只有你想不到的搞怪,不存在他们没有的嘻哈。
做过记者,成于网站
“meme”一词源自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一书,《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方式得到传递的文化基本单位。
在网络世界中,“meme”指一种流行的、通过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在不少国家的互联网市场,“meme”已演变成强大的商业驱动力。
《电脑世界》将本·许誉为“meme”大师。
本·许出生于韩国,十几岁时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过记者。
2007年,他创建“宠物控股公司”,在投资者支持下,耗资200万美元从两名夏威夷人手中买下以猫和各种动物可爱造型为主题的网站“ICanHasCheezburger”(我能吃奶酪汉堡吗)。
这个以宠物为主题的网站充斥着网络流行语言。如,论坛网友的头像通常是一只表情乖巧的小动物,旁边再配上几句可爱的话,里面故意弄出一些语法或拼写错误,或者直接使用网络流行的缩略语等。
随着“ICanHasCheezburger”网站日益火爆,印有搞笑猫咪图案的T恤衫、纽扣和冰箱贴也逐渐热销。不过,本·许介绍,这些盈利仅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小部分。
网民的兴趣,企业的方向
本·许说,搞笑网站成功的秘诀在于瞄准网民的兴趣所在。
以“失败博客”为例。网站上的图片和视频让人忍俊不禁,如一辆两厢轿车后加装一个大篮子,佯装“三厢”轿车;妈妈给小宝宝穿上可爱衣服,打扮得活像一只哈巴狗……
本·许认为,这个网站深受喜欢的原因之一,或许就是它迎合了一些人窥视他人“糗态”的心理。
再如“ICanHasCheezburger”,这一网站满足了宠物爱好者喜欢上网搜罗、浏览宠物搞笑照片和视频的欲望。
还有“照片炸弹”。这个网站要求网友上传一些“瑕疵”照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捣蛋鬼”有意无意在照相时做搞怪动作的话,这些照片原本还不错。
本·许说:“当你想起某张被人‘捣蛋’的照片时,我们希望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相片炸弹’网站。”
还有一个看点是“疑似假新闻”。这家网站以讽刺新闻报道中的失误为主题,例如有记者在一篇悼念已故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报道中写道,一批大牌明星将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悼念活动,而“迈克尔·杰克逊”本人也出现在出席者名单中。
当被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问及为何要在网上开办搞笑博客时,本·许回答:“我们给人们带来欢笑,这是经济萧条时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每天快乐5分钟。”
《时代》杂志报道,在上述多家网站的网友中,1/4的人经由“脸谱”等社交网站链接而登录,其余大多数人直接登陆上述网站或通过“谷歌”搜索找到网址后再直接登陆。
小成本,大收入
创业之初,作为企业的创办者,本·许刚刚买下“ICanHasCheezburger”时,就意识到这种网络产品可以赚钱。
“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meme,但看起来,这是一项低成本且有高忠诚度的商务。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营它,且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设施。”他说。
《时代》周刊报道,本·许的网络运营小团队眼下只有20名员工,大多在美国西雅图市工作,包括一名前律师和一名前投资银行家。这家公司每月只增加一名员工,收到的求职简历却数量上百,来自天南地北。
本·许说,员工每天要做的工作不复杂,就是从大约10万份照片或视频中选取最搞笑作品。但他对员工有一条特殊要求,即必须曾从事过一种令自己厌烦至极的工作。因为这样一来,员工便可以在新工作中享受乐趣。“我希望他们能专注地在网络上搜索。”
本·许说,他每日在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小房间中工作,房间没有窗户,“当房门关起来时非常热,因此我们的会议必须简短。”
虽然办公人手少、空间小,但公司运用的广告模式却能带来大笔收入。今年上半年,公司广告经营许可费和相关商品的销售收入已达7位数。
简单地说,公司运用的广告模式为“薄利多销”,即向广告商收取较低的广告租用费,最低可至每千次网页浏览量只收取15美分。
《时代》周刊报道,尽管广告收入不高,但由于搞笑网站太受欢迎,本·许的收入颇丰。仅今年7月,公司的网站共吸引1040万名网民注册,其中不少人一天内多次登录网站,网页浏览量平均每年增加两倍。
本·许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此低的广告费原本不可能使任何公司运转起来,但它确实发生了。”
《看世界》杂志2010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