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新课程以来,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被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呈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运用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將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反思,并对存在的误区提出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思想品德教学 反思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中,改变了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改变以单调的教学手段、单纯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能力,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已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声像并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同时配以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各民族团结及中华锦秀山河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同时,激发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
2、具体形象,诠释品德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单纯地靠讲述和文字表达,有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在普通条件下无法观察和体验到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多重感官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观点的理解和感受,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框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一观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本人在教学时运用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等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观点,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3、生动活泼,突破重点难点,实现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否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衡量课堂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例如:"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这一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为此,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哭泣的地球》,那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看到了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通过视频文件的演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时代气息。思想品德教材和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教学时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反映时代脉搏。在思想品德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信息总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例如,本人制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多媒体课件,就运用近几年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的视频资料--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团团圆圆"大熊猫进台等,这些素材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更让学生看到两岸关系的进展,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5、情景交融,领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点在于声情并茂的情境,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影像资料,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例如,在《不言代价与回报》时恰逢教师节,我播放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高山奉献教育的纪录片,他们的故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憾,学生在视频中更深理解了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技术的原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应用误区,阻碍了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
误区一: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误区二:公开课现形,常态课匿迹。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常态课还是一只粉笔、一张嘴。
误区三:一味追求时髦热闹,冲淡教学效果。制作课件时追求的是内容上的"多"与"全",画面音响中的"美"与"亮",把"丰富"和"漂亮"作为课件制作的首选标准,其实,这就走进了误区,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只会冲淡教学效果。
误区四:重形式轻内容,由"人灌输"变"机灌输"。多媒体课信息量大,画面不断更换,学生应接不暇,真正思考领悟的时间减少,课堂显得相对紧张,提问也变成了一种形式。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削弱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机智发挥,实质上是"人灌输"变成了"机灌输"。 误区五:按预设奔向教学目标,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在多媒体中,教学环节是固定的,课堂上教师按照预设好的课件依次演示。然而课堂不可预设,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其"一成不变"、"一厢情愿"的机械步骤是"双边活动"灵活开展和教师灵感发挥的障碍,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
误区六: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多媒体字幕用固定的程序控制,且字幕一闪而过,学生连回味都来不及更不必说摘记了。再者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可以在黑板上体现整体板书的,此时只能部分体现,从而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
三、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对策及原则
1、端正教学思想,明确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定位。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作用应定位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呢?我觉得它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尝试并科学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一方面也不要随意夸大其作用,更不能本末倒置。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技术是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教师首先应把握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3、多媒体教学要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服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依标施教,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教学的三维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服务。使用适当的媒体,使概念表述更加清晰准确,使原理更加直观形象,从而实现对教学三维目标的把握及重难点的突破。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要注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度",做到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注意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实效性,不能只重形式,牵强附会,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5、克服多媒体技术的单向性,提高其交互性。由于课件一经制作完成,教学程序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在于师生的交流。固化了的教学内容及表达方式,排斥了教学现场意外事件的发生,形成新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来处理课堂的生成资源,并让课件的内容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6、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其它的教学手段在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课堂演示、课堂讨论、学生表演等。不是媒体运用得越多越好,更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其它教学手段。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術,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变革,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主编王淑珍
[2]《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侯景侠
[3]《浅谈多媒体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黄洋晖
[4]《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余碧松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思想品德教学 反思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中,改变了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改变以单调的教学手段、单纯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能力,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已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声像并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同时配以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各民族团结及中华锦秀山河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同时,激发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
2、具体形象,诠释品德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单纯地靠讲述和文字表达,有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在普通条件下无法观察和体验到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多重感官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观点的理解和感受,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框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一观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本人在教学时运用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等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观点,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3、生动活泼,突破重点难点,实现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否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衡量课堂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例如:"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这一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为此,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哭泣的地球》,那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看到了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通过视频文件的演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时代气息。思想品德教材和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教学时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反映时代脉搏。在思想品德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信息总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例如,本人制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多媒体课件,就运用近几年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的视频资料--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团团圆圆"大熊猫进台等,这些素材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更让学生看到两岸关系的进展,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5、情景交融,领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点在于声情并茂的情境,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影像资料,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例如,在《不言代价与回报》时恰逢教师节,我播放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高山奉献教育的纪录片,他们的故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憾,学生在视频中更深理解了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技术的原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应用误区,阻碍了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
误区一: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误区二:公开课现形,常态课匿迹。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常态课还是一只粉笔、一张嘴。
误区三:一味追求时髦热闹,冲淡教学效果。制作课件时追求的是内容上的"多"与"全",画面音响中的"美"与"亮",把"丰富"和"漂亮"作为课件制作的首选标准,其实,这就走进了误区,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只会冲淡教学效果。
误区四:重形式轻内容,由"人灌输"变"机灌输"。多媒体课信息量大,画面不断更换,学生应接不暇,真正思考领悟的时间减少,课堂显得相对紧张,提问也变成了一种形式。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削弱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机智发挥,实质上是"人灌输"变成了"机灌输"。 误区五:按预设奔向教学目标,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在多媒体中,教学环节是固定的,课堂上教师按照预设好的课件依次演示。然而课堂不可预设,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其"一成不变"、"一厢情愿"的机械步骤是"双边活动"灵活开展和教师灵感发挥的障碍,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
误区六: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多媒体字幕用固定的程序控制,且字幕一闪而过,学生连回味都来不及更不必说摘记了。再者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可以在黑板上体现整体板书的,此时只能部分体现,从而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
三、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对策及原则
1、端正教学思想,明确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定位。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作用应定位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呢?我觉得它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尝试并科学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一方面也不要随意夸大其作用,更不能本末倒置。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技术是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教师首先应把握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3、多媒体教学要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服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依标施教,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教学的三维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服务。使用适当的媒体,使概念表述更加清晰准确,使原理更加直观形象,从而实现对教学三维目标的把握及重难点的突破。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要注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度",做到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注意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实效性,不能只重形式,牵强附会,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5、克服多媒体技术的单向性,提高其交互性。由于课件一经制作完成,教学程序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在于师生的交流。固化了的教学内容及表达方式,排斥了教学现场意外事件的发生,形成新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来处理课堂的生成资源,并让课件的内容能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6、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其它的教学手段在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课堂演示、课堂讨论、学生表演等。不是媒体运用得越多越好,更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其它教学手段。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術,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变革,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主编王淑珍
[2]《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侯景侠
[3]《浅谈多媒体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黄洋晖
[4]《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余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