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图案中的自然世界及其生态观r——从图案的题材、造型与色彩切入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s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表现题材的关注与选择,图案造型的组织与构建,还是图案颜色的选取与搭配,蒙古族图案无不流露出与自然表象及内在规律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表达着蒙古族对于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与虔诚信仰.万物皆美、平衡循环、原始单纯不仅是蒙古族图案中自然世界的具体审美表现,同时也是蒙古族生态观的核心内涵所指.
其他文献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必然选择,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职业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本文深入阐述泰安技师学院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方面的具体实践,总结工作经验,以期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摘 要:201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要求在企业中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  长兴技师学院联合当地成校,走访企业、实地调研,掌握企业对学徒技能水平和通用核心能力的诉求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技工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人才供给结构、质量和层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瓶颈。对此,根据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需加快推进技工教育供给侧改革。具体改革路径为切实调整办学发展方向,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技工教育提质增效;加强全面创新,夯实职业培训,提高技工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区域联动,优化院校结构,实现技工教育协调发展;强化国际交流,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英国传记电影的传主由帝王将相转为战争英雄。20世纪70年代之后,传主的范围越来越大,不仅突破了身份、职业、肤色和性别的界限,还超越了国籍。英国传记电影的特点还表现在可信度高、可观赏性强、彰显出对英国性的多维思考。这些特点启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需要不以纪事为主而以述人为主、以真实打动观众、把艺术性摆在第一位、源源不断地输送民族的“英雄”。
论文通过比较研究22首民歌谱例,寻找出蒙古族、汉族、匈牙利民歌中存在的同宗曲调.指出音乐形态方面的共同点,排列出同宗曲调的谱系关系,以及音乐审美方面的内在联系.作者总结出同宗民歌曲调流播嬗变的三点结论:同源分流,超越时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变中守恒,不离其宗,比较音乐学研究方面有所创见,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
第十七章 雕像与石柱rn对于舍利塔扶手和通道—对于到目前为止我们调查中所有接触的,实际上还远不及山崎所有的雕刻.收集在当地小博物馆(已被出版的极好的一个目录)或散落在圣山顶部和通道上大约一百个石柱和石雕都是或多或少处于残存的状态,不包括装饰后期寺庙的走廊和地窖的浮雕.最有意思且保存的最好的样本已在此地被修复,同时我们也预留了此章来对其做调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回头看看浮雕中众多的形象,如陀兰那(即牌楼)已经展现的“双面的”或环形的.这样的回顾是很必要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系统性地忽视了对人物的认定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是一个学科最交叉、学科跨度最大的学术平台,其中还包括了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交叉。研究方式不是学科导向而是问题导向,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凝聚学科的力量和学术平台的力量。不少学者在有关艺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写作方法、写作视野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未来艺术人类学的艺术民族志的写作是否可以采用多种写法,还有艺术人类学家是否可以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活动,都是值得探索和拓展的研究领域。同时,对于什么是艺术的研究谈论,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见解。在田野工作中,寻找新知,在回顾以往的历程中,展望未来,对我们
随着社会变迁中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蒙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城镇化问题有着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性.文化大院是一种自娱自乐、非营利性的群众组织形式,通过民众日常音乐实践活动将传统音乐形式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作为浓缩城乡关系、蒙汉关系的载体,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大院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今已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管理并被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的重要场域.文章从蒙汉杂居民众音乐实践现实状况出发,考察城乡不同类型文化大院及组织方式,力求将现实问题与国家政策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公
天人关系问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问题,当前国产神魔改编动画电影,不仅体现出与传统天人关系问题的内核联系,而且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同阶段天人观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关系脉络。传统文化并非单调、古板的一块,而是不断发展脉动的实体。动画电影改编传统故事,不仅要把握传统文化元素特征,更应深入把握其发展变革的精神。
成吉思汗祭词祭文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研究蒙古族早期祭祀文化的主要文献依据。通过文献,我们探究成吉思汗祭祀大殿中经常使用的祭词文本的诗歌样式,即哪些是口诵文本,哪些具备音乐性质,通过每个文本的使用场合和对象,并阐释祭词祭文所蕴含的文学思想和结构意义。该研究项目基于作者长期深入的田野考察基础上,首次探讨了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乐中的诗歌传统与口头叙事文本在音乐层面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对祭词祭文的诗歌韵律、程式以及音乐性进行分析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