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宋代家产继承中经常使用的遗嘱方式,是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已故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博士早在本世纪30年代即已对此作过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家族共财,并未详细述及遗嘱内容;近年来国内学者郭东旭、魏天安诸先生也在论述其它问题时提及这一问题。在对遗嘱继产问题的分析认识上,谈及者只是认定为与财产私有权的强化相关,忽略了宋人遗嘱继产的目的首先是继绝,即继立户绝之家的门户这一基本特征。为补缺纠偏,本文将就宋代遗嘱继产的具体情况作些考述和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家产继承中经常使用的遗嘱方式,是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已故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博士早在本世纪30年代即已对此作过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家族共财,并未详细述及遗嘱内容;近年来国内学者郭东旭、魏天安诸先生也在论述其它问题时提及这一问题。在对遗嘱继产问题的分析认识上,谈及者只是认定为与财产私有权的强化相关,忽略了宋人遗嘱继产的目的首先是继绝,即继立户绝之家的门户这一基本特征。为补缺纠偏,本文将就宋代遗嘱继产的具体情况作些考述和分析。
其他文献
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多次和蒋介石集团进行所谓"和平"谈判,这些谈判的策划者和出面者大多是日本军方或政府人员,但也有以"民间人士"身份出现的,例如萱野长知、小川平吉、头山满、秋山定辅等。他们都曾是孙中山的友人,有过支持中国革命的历史,同时,又和日本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称虽非代表,却是"代表以上之人"。
牟安世先生最近提出1873年刘永福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军的第一次纸桥之战,应该是中法战争的起点。他的理由有两条,其一是"第一次纸桥之战不仅起到了援越抗法的作用,并且还起到了保家卫国的作用,特别是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中法双方都起到了规定整个中法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格局的作用,因此,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的抗法斗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法战争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第一次纸桥之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法战争爆发的起点";其二是"不把中国近代史看作完
秦汉时期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随着大一统专制主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除了陆路交通的突出发展而外,水路交通,特别是内河航运也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当时,主要河流的主要河段都已通航,为便利漕运,还开通了许多人工河道。秦汉时期的内河航运不仅成为维护专制帝国生存并保证其行政效能的重要条件,而且为后世河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唐一代是道教外丹术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著名炼丹术士之众,保存下来的外丹经诀之多,炼丹术具体内容之丰,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大,历代无出其右者。唐代堪称为道教外丹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得以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
"钱荒"是唐中叶、两宋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经济现象。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曾不断地对它进行探讨。不过,由于这个问题相当烦杂,虽然从中唐到南宋统统称之为"钱荒",但在实际上,这一时期同那一时期大不相同,这一地区同那一地区大不相同,甚至在同一时期内,在这一地区表现为"钱荒",物价下跌,而在另一地区则出现了钱币壅滞,物价腾踊。因此,对这个奇特的社会经济现象,只能从具体地分析情况入手,进行考察。由于涉及面较大,本文仅就从中唐到北宋的"钱荒"问题进行考察和探索。
在西汉的官名中,"戊己校尉"始终是个谜。《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汉书·西域传》云:"至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据此,可知"戊己校尉"乃是汉代西域屯田官之一。又据《后汉书·西域传》云:"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自伊吾北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满城五百里。此其西域之门户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可见,戊己校尉在当时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戊己校尉"这个名称很
近代中国经济是呈单线性衰变,还是多元的发展,关系到对整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评判。家庭纺织业是耕织经济的支柱,它的分解标示着中国旧经济系统的演化趋向,引起整个近代经济史的改造。然而,受线性发展观影响,以往学界多注重对传统纺织业由纺织分离到耕织分离情况的分析,而忽略了其它形态。这一偏颇使近代家庭纺织业多元发展的丰富性走样为单线性衰落,并被借以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的单一走
汉口是华中地区商业和金融中心。远在鸦片战争之前,它就以位于长江中枢的便利交通条件和大量物产的集散形成了繁盛的商业,从而跻身于"四大名镇"。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侵略势力随之而来,并由此向广大的内地扩展,汉口遂成为外国资本和商品渗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跳板,在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掠夺中的地位更显重要。"贸易总额最高的时期,仅亚于上海一埠",居全国第二,被外国人称为"东洋的
一、引论资格法或资格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以论资排辈、平流进迁为基本原则的任官限制制度。它源于两汉,正式形成于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任官制度中普遍运用的重要法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高度发达和完善的重要标志。自唐宋以降,资格法与科举制并驾齐驱,密切配合,广泛地运用于官员的选举和任用中,成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史上的两大支柱,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顷读《唐代户部使司与原户部司异同辨》(以下简称《异同辨》,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识其要旨有二。一为分析唐后期户部司与前期的在职掌和设官上有不同之处,所论大体正确。二是论说"唐后期户部使司与原户部司是并存的","户部使司既不是原户部司,也非由原户部司演变而来,二者同时存在,但界限严格,区别显著,视二者为一,不符史实。"此说则缺乏史实依据,需要纠正。首先,从唐代后期的官方用语来看。史籍虽然时或可见"盐铁、户部、度支三使"的提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