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物理作为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学生进入大学后,物理的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较大的,并且学生在中学时期对于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以及存在物理选修课程的情况,导致中学知识和大学知识出现部分脱节的情况。大学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大学时期对物理知识进行掌握,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分析物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 键 词] 中学物理;大学物理;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82-02
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学生的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学生学习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时,其主动性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大学教师的引导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相比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的模式完全不同,大学物理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大学物理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与思维能力。本文对中学物理的学习背景做简单介绍,围绕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过渡。
一、中学的学习背景
中学时期,物理、化学与生物总称为理综,高考分别为110分、100分与90分。相对而言,物理分数占比较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会相对侧重。中学物理的教学课时多,但是教学内容相对于大学来讲较少。中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细致讲解物理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后可以安排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物理知识的相关习题[1]。中学物理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归纳习题类型和解题技巧上,以应对高考时的各种变化,提高学生在考试时的物理分数。但是,教师在物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物理思想方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而言较少,导致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是较为抽象的,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授的解题技巧往往用不上[2]。部分学生更多地关注物理的答案,对于物理解题过程中是否有漏洞、是否符合逻辑不在意。还有一些学生的物理成绩不好,因此对物理越来越没有信心。
与此同时,中学物理存在选修课程的问题,每个地区都普遍存在选修课程选取差异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每个学校的自身情况,学生进行中学物理选修课程的选择,所以有些物理选修书上的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解和学习,所以每个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有所差异。
除此之外,中学时期存在文理科分班的情况,理科学生要进一步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而文科学生不需要继续学习物理知识。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会出现文科专业的学生调到理科专业的情况,继而出现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中学时期完整的物理学习,物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综合以上情况,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这种物理知识差异化现象更为明显。
二、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
中學物理的学习为大学物理打下知识基础,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入探讨是大学物理的难点。学生没有真正建立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所以下一步对于知识的探究显得有些困难。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大学物理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使学生从中学物理过渡到大学物理,对于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得到转变,是大学物理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必要技能。相较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在教学方式上更为自由,更多的是学生自学,大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物理,锻炼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像学习中学物理时,每天老师都会布置家庭作业,监督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就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物理知识相较于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深度要更深,虽然从知识内容上看,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知识内容相近,都是对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的学习,甚至在分类的内容方面接近,例如中学物理学习过的电场、电势、电场强度等物理量,在大学物理也会涉及,只是在中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加深难度。在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上,大学物理的难度比中学物理更难,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更多。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是较为自由的,课时也并没有中学物理那么多,不需要每天都上物理课,因此,在课时量有限的条件下,大量的大学物理知识内容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这也是与中学学习区别较大的一个方面。很多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还遵循着中学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学习方法合适,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加轻松,才能够为以后学习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建立起来全新的物理学习模式,调整学习物理的心态,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改变中学时学习物理的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建立生活模型
中学物理很多知识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很多物理概念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照着公式进行习题的解答。在大学阶段,物理规律或概念给出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角动量时,转动惯量和转速的乘积等于角动量,那么学生如何能够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与角动量直接相关的量及变化规律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假设在理想状态,刚体的所受合外力矩等于0),让学生观察现象,找一位A同学坐在可以旋转的椅子上,在近似匀速的条件下转动椅子,当A同学抱紧双臂时(转动惯量I小),与A同学张开双臂时(转动惯量I大)进行对比。显而易见,会出现以下现象,当A同学抱紧双臂时(转动惯量I小),椅子的转速相对较快(转速ω大);A同学张开双臂时(转动惯量I大),椅子的转速相对较慢(转速ω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说出对于物理规律的认识,并进行总结。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教师建立生活中的物理模型,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并得到物理规律及结果的方式,是大学物理学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学形式多变
中学时期,物理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写或者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形式,如慕课、雨课堂等网络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更自由,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自主掌握学习节奏,也会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学物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大学慕课中知识传授的“碎片化”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记忆与理解。教师需要在大学慕课资源中筛选出部分相关的学习信息,更新最新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运用雨课堂等微课形式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将自己空白的物理基础知识补齐。教师会布置一些基础的物理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且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能够及时反映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教师能够得到反馈,着重对学生出现疑问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网络技术的应运而生,类似于雨课堂的很多学习软件(学习通、UMU等)都可对大学物理知识补充讲解。除此之外,大学授课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学习,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物理知识。
三、结语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传授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将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衔接起来,让学生跨越学习物理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及思考能力,完成从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伍春燕.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的过渡与升华:浅谈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23-125.
[2]彭振生,夏志广,尹国盛,等.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力学部分的衔接研究[J].物理通报,2011(9):163-167.
◎编辑 李 争
[关 键 词] 中学物理;大学物理;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82-02
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学生的后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学生学习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时,其主动性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大学教师的引导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相比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的模式完全不同,大学物理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大学物理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与思维能力。本文对中学物理的学习背景做简单介绍,围绕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过渡。
一、中学的学习背景
中学时期,物理、化学与生物总称为理综,高考分别为110分、100分与90分。相对而言,物理分数占比较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会相对侧重。中学物理的教学课时多,但是教学内容相对于大学来讲较少。中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细致讲解物理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后可以安排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物理知识的相关习题[1]。中学物理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归纳习题类型和解题技巧上,以应对高考时的各种变化,提高学生在考试时的物理分数。但是,教师在物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物理思想方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而言较少,导致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是较为抽象的,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授的解题技巧往往用不上[2]。部分学生更多地关注物理的答案,对于物理解题过程中是否有漏洞、是否符合逻辑不在意。还有一些学生的物理成绩不好,因此对物理越来越没有信心。
与此同时,中学物理存在选修课程的问题,每个地区都普遍存在选修课程选取差异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每个学校的自身情况,学生进行中学物理选修课程的选择,所以有些物理选修书上的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解和学习,所以每个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有所差异。
除此之外,中学时期存在文理科分班的情况,理科学生要进一步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而文科学生不需要继续学习物理知识。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会出现文科专业的学生调到理科专业的情况,继而出现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中学时期完整的物理学习,物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综合以上情况,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这种物理知识差异化现象更为明显。
二、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
中學物理的学习为大学物理打下知识基础,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入探讨是大学物理的难点。学生没有真正建立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所以下一步对于知识的探究显得有些困难。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大学物理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使学生从中学物理过渡到大学物理,对于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得到转变,是大学物理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必要技能。相较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在教学方式上更为自由,更多的是学生自学,大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物理,锻炼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像学习中学物理时,每天老师都会布置家庭作业,监督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就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物理知识相较于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深度要更深,虽然从知识内容上看,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知识内容相近,都是对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的学习,甚至在分类的内容方面接近,例如中学物理学习过的电场、电势、电场强度等物理量,在大学物理也会涉及,只是在中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加深难度。在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上,大学物理的难度比中学物理更难,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更多。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是较为自由的,课时也并没有中学物理那么多,不需要每天都上物理课,因此,在课时量有限的条件下,大量的大学物理知识内容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这也是与中学学习区别较大的一个方面。很多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还遵循着中学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学习方法合适,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加轻松,才能够为以后学习大学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建立起来全新的物理学习模式,调整学习物理的心态,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改变中学时学习物理的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建立生活模型
中学物理很多知识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很多物理概念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照着公式进行习题的解答。在大学阶段,物理规律或概念给出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角动量时,转动惯量和转速的乘积等于角动量,那么学生如何能够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与角动量直接相关的量及变化规律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假设在理想状态,刚体的所受合外力矩等于0),让学生观察现象,找一位A同学坐在可以旋转的椅子上,在近似匀速的条件下转动椅子,当A同学抱紧双臂时(转动惯量I小),与A同学张开双臂时(转动惯量I大)进行对比。显而易见,会出现以下现象,当A同学抱紧双臂时(转动惯量I小),椅子的转速相对较快(转速ω大);A同学张开双臂时(转动惯量I大),椅子的转速相对较慢(转速ω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说出对于物理规律的认识,并进行总结。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教师建立生活中的物理模型,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并得到物理规律及结果的方式,是大学物理学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学形式多变
中学时期,物理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写或者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形式,如慕课、雨课堂等网络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更自由,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自主掌握学习节奏,也会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学物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大学慕课中知识传授的“碎片化”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记忆与理解。教师需要在大学慕课资源中筛选出部分相关的学习信息,更新最新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运用雨课堂等微课形式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将自己空白的物理基础知识补齐。教师会布置一些基础的物理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且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能够及时反映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教师能够得到反馈,着重对学生出现疑问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网络技术的应运而生,类似于雨课堂的很多学习软件(学习通、UMU等)都可对大学物理知识补充讲解。除此之外,大学授课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学习,以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物理知识。
三、结语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传授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将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衔接起来,让学生跨越学习物理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及思考能力,完成从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伍春燕.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的过渡与升华:浅谈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23-125.
[2]彭振生,夏志广,尹国盛,等.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力学部分的衔接研究[J].物理通报,2011(9):163-167.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