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安徽沿江沿淮地区果蔗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内容,以为沿江沿淮地区果蔗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果蔗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果蔗;高效;栽培技术;沿江沿淮地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84-02
果蔗栽培在安徽省有逾1 0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中国竹蔗,细长如小竹,皮厚汁少。全省各地分散种植,多为农民食用,进入市场少。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开始发展果蔗种植,引进品种,流转土地。为了把果蔗产业做大做强,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成立了果蔗协会和果蔗种植合作社,现发展到安徽省105个县市区(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其中有67个县(市、区)果蔗种植面积上万公顷。现总结安徽省沿江沿淮地区果蔗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拔地拉(Badila),是由国外引进的热带型品种,将其作为果蔗栽培,又被称为黑皮蔗。拔地拉含纤维8%以下,蔗糖含量达12%,节间15 cm左右,直径3 cm以上,高达2.5 m,抗风折、抗倒伏的能力较强,高产稳产。
2 选地整地
2.1 选地
选择深厚肥沃、质地松碎、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土壤,在红壤土和砂壤土的水旱田或有水源灌溉的旱坡地均可种植[1]。果蔗在水田种植时,应先开排灌沟,忌连作。
2.2 整地
整地前,深翻土壤,多犁多耙。耕耙碎土壤后,即开沟起畦(畦宽约40 cm,高5~7 cm)。开沟起畦要求整齐平直、畦沟平、蔗畦齐。凡起宽畦(畦面宽约210 cm)宽沟的,准备在畦的两边近沟底处植1行蔗,即每条沟的两边各种1行果蔗,畦面上可种植其他作物。以后果蔗培土时,畦面上的作物已经收获,就将两邻的土分2~3次培入甘蔗根部,原来的畦面又变成沟,成为单行蔗。畦小沟狭的,大都种1行果蔗,行距90~110 cm。为充分利用土地与阳光,促进土壤风化,利用前作物剩余茎叶及养分,减少杂草,应进行套种[2]。
3 播种
蔗苗来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茎,应选择蔗芽饱满、无病毒种茎,方法是取整支蔗茎,分切成一段段双芽种,然后平植或斜植,蔗芽向两侧,并保证生长带充分接触地面。1 m摆6~7个双芽段12~15个芽,用种量12 t/hm2左右,播种前将种苗置于溪水中浸种2~3 d,或用2%石灰水浸种1 d,或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10~15 min。地温到10 ℃左右即可下种(地温保持5 ℃以上),安徽省一般在3月中下旬下种。近年来为了节省人工,部分蔗区也有采用整株平植的方式进行种植。
4 田间管理
4.1 土肥水管理
4.1.1 施肥。甘蔗需肥量较大,宜多施绿肥、饼肥、腐熟鸡、牛粪等有机肥22.5 t/hm2作底肥。下种前施硫酸钾复合肥1 500 kg/hm2入种植沟,以促进生长。为保持甜、津、脆、嫩的优良品质,不宜施人粪尿[3]。对于底肥欠丰、土质较差、前期追肥较少、墒情欠佳的蔗田,应在拔节前后结合浇水,施入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随浇随撒入蔗田,或在培土时埋入地下,以促茎秆增粗增色,增加含糖量。甘蔗伸长期是发大根、开大叶、长大茎需养分最多的时候,吸肥量占总吸肥量的50%以上。因此,必须重攻茎肥,而且以施氮肥为主,以促进蔗茎生长和增粗,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和糖分。可施复合肥750 kg/hm2、尿素225 kg/hm2、饼肥375 kg/hm2。若蔗株生长旺盛、叶色浓绿,可少施;若长势较差、过早枯黄或早衰,应早施重施。追肥需勤施薄施,但生长后期尽量少施或不施氮肥。
为促进生长和提高果蔗品质,进入拔节期后应喷施赤霉素,每次间隔12 d左右,共喷3~5次,第1次喷施浓度按说明书使用,第2次起每次按50%增加浓度,在喷施时加入2%尿素和2%硫酸二氢钾溶液效果更佳。
4.1.2 灌溉。果蔗需水量大,对水分反应敏感,需增加灌溉次数,且停止浇水时间也迟。保证整个生长期蔗地的润、湿、润,有条件的可使用滴灌或喷灌。拔节伸长期,要做好防旱工作。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若遇干旱应及时灌水;无灌溉条件的旱坡地,在培土时进行封畦筑埂,分段蓄水;雨后中耕松土,用枯蔗叶或稻草覆盖表土。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沙围田、滩涂地,应通过疏通各级排水沟、加深环田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结合大培土加深田中排水沟,进行防涝[4-5]。
4.1.3 培土。除日常松土培根外,大培土不能少于2次,以增强果蔗的抗旱、抗倒伏能力,提高品质。拔节伸长期后,进行一次大培土。在蔗苗数已足够、蔗株基部已拔节露出2~3个节时,进行第2次大培土,一般先施攻茎伸长肥,随后进行大培土。同时,注意培土质量,培土前剥除蔗茎基部的枯叶和无效分蘖,使基部蔗节的根点能与土壤紧密接触,蔗株间不留空隙,用碎土填满。大培土高度为15~20 cm,边培土边踏实[6]。
4.2 除草、定苗、剥叶
4.2.1 除草。下种时一定要封闭除草,种植后蔗苗没有出土前,采用40%莠去津3 000~3 750 mL/hm2,或80%阿灭净1 500~1 950 g/hm2等土壤处理型除草剂,对水900 kg/hm2对蔗沟表土进行均匀喷雾,防治苗期“夹窝草”危害蔗苗。蔗田喷施除草剂后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要求紧贴土面,两边压实,不通风透气,并保证透光面在20 cm以上。可选用的除草剂还有恶草酮(农思它)、乙氧氟草醚(果尔)、阿特拉津、乙草胺等。在前期未除净草的蔗田,如有条件可人工除草。若蔗苗密度过大,可采用化学除草,可选用克无踪定向喷施,注意不要喷到蔗苗上;或用40%乙莠水悬乳剂1 500~2 2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对蔗田均匀喷雾。 4.2.2 定苗。蔗苗4~5叶时,进行第1次间苗;7~8叶时进行第2次间苗,主要是间掉发芽迟缓、生长发育不良的植株,去除弱苗。在苗高40~50 cm时,施45%复合肥225~300 kg/hm2,进行小培土,同时除去无效分蘖等进行定苗,保证有效茎5.25万株/hm2左右[7-8]。
4.2.3 剥叶。进入9月下旬后,应及时将枯黄老叶剥掉,这是甘蔗外观增色的关键,但千万应注意不要剥掉未离茎的青叶,以防伤茎。剥叶自伸长中期开始进行,大致每15 d左右进行1次,每次自下而上剥去枯老叶,始终保留10~15片功能叶。果蔗剥叶不仅可以提高糖分,减轻病虫危害,而且还可以保持茎色均匀干净,鲜亮美观。留作种蔗的则不要进行剥叶。
5 病虫害防治
5.1 虫害防治
果蔗是鲜食果品,不宜过多使用农药,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实行合理轮作,合理施肥与灌溉排水,结合选留种拔除病虫危害植株,尽量采用人工捕杀和生物防治。下种前施辛硫磷颗粒45 kg/hm2入种植沟防地下害虫,喷敌克松500~600倍液1次,可以防治立枯病、根腐病。螟虫是为害甘蔗的最主要虫害,防治措施如下: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苗消毒。二是套种马铃薯、豆类等作物,避免与水稻、玉米轮作,与蔬菜、甘薯轮作。三是用3%呋喃丹37.5~52.5 kg/hm2制成毒土施于蔗头基部再培土。四是螟卵孵化始盛期和高峰期分别引水浸畦。气温低于25 ℃时可浸3~5 d,高于25 ℃时浸1~2 d,并及时拔除枯苗烧毁。五是结合虫情调查,在幼螟孵化始盛期和高峰期各施药1次。用敌杀螟500倍液,或敌百虫800倍液,或杀虫双300倍液喷施。拔除枯心苗后,用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杀虫双300倍液淋蔗头1~2次。六是利用雌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再收集并杀死。七是越冬期蔗螟开始羽化产卵前释放赤眼蜂。
5.2 病害防治
果蔗病害苗期主要有凤梨病,中期有梢腐病、叶萎病等。通过多菌灵500倍液浸种处理可预防凤梨病;梢腐病发病初期,用百菌清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施3~4次,间隔1周喷施1次,进行全株喷雾;及时剥除老叶,并将剥下的蔗叶集中到安全地带烧毁,可减少病害的发生。黑穗病是甘蔗生长中期常见的病害,可通过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预防。田间发现病株时,最好在黑穗未抽出前拔除并集中烧毁,以防止孢子扩散。
6 收获与贮藏
安徽沿江沿淮地区果蔗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在霜前收获果蔗品质较优,较耐贮藏。气温降到5 ℃时就要及时采收,0 ℃即形成冻害。收获前20 d停止浇水,以促使果蔗糖分的积累。收获时连根挖起,削去蔗叶,留下叶鞘,除去生长点,打捆窖藏或埋藏。安徽省一般应在10月中下旬起开始收获。种蔗则应适时收获,以免发生冻害影响发芽率,并单独收藏。
7 参考文献
[1] 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刘建民.红脆蜜果蔗高产高效栽培与管理[J].农村新技术,2003(10):5-7.
[3] 童晓利,徐生,伍冠锁,等.丘陵地区果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41-44.
[4] 吴祚云,孟庆硕,马昆.淮北地区果蔗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1998(3):12-13.
[5] 林华民,王水崎,高三基,等.果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J].甘蔗,2001(2):29-31.
[6] 李琛.黑皮果蔗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09(2):56-57.
[7] 李丹明,李琛.黑皮果蔗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2):36,40.
[8] 林芳.当前甘蔗田间管理措施[N].云南科技报,2007-08-16(7).
关键词 果蔗;高效;栽培技术;沿江沿淮地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84-02
果蔗栽培在安徽省有逾1 0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中国竹蔗,细长如小竹,皮厚汁少。全省各地分散种植,多为农民食用,进入市场少。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开始发展果蔗种植,引进品种,流转土地。为了把果蔗产业做大做强,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成立了果蔗协会和果蔗种植合作社,现发展到安徽省105个县市区(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其中有67个县(市、区)果蔗种植面积上万公顷。现总结安徽省沿江沿淮地区果蔗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拔地拉(Badila),是由国外引进的热带型品种,将其作为果蔗栽培,又被称为黑皮蔗。拔地拉含纤维8%以下,蔗糖含量达12%,节间15 cm左右,直径3 cm以上,高达2.5 m,抗风折、抗倒伏的能力较强,高产稳产。
2 选地整地
2.1 选地
选择深厚肥沃、质地松碎、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土壤,在红壤土和砂壤土的水旱田或有水源灌溉的旱坡地均可种植[1]。果蔗在水田种植时,应先开排灌沟,忌连作。
2.2 整地
整地前,深翻土壤,多犁多耙。耕耙碎土壤后,即开沟起畦(畦宽约40 cm,高5~7 cm)。开沟起畦要求整齐平直、畦沟平、蔗畦齐。凡起宽畦(畦面宽约210 cm)宽沟的,准备在畦的两边近沟底处植1行蔗,即每条沟的两边各种1行果蔗,畦面上可种植其他作物。以后果蔗培土时,畦面上的作物已经收获,就将两邻的土分2~3次培入甘蔗根部,原来的畦面又变成沟,成为单行蔗。畦小沟狭的,大都种1行果蔗,行距90~110 cm。为充分利用土地与阳光,促进土壤风化,利用前作物剩余茎叶及养分,减少杂草,应进行套种[2]。
3 播种
蔗苗来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茎,应选择蔗芽饱满、无病毒种茎,方法是取整支蔗茎,分切成一段段双芽种,然后平植或斜植,蔗芽向两侧,并保证生长带充分接触地面。1 m摆6~7个双芽段12~15个芽,用种量12 t/hm2左右,播种前将种苗置于溪水中浸种2~3 d,或用2%石灰水浸种1 d,或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10~15 min。地温到10 ℃左右即可下种(地温保持5 ℃以上),安徽省一般在3月中下旬下种。近年来为了节省人工,部分蔗区也有采用整株平植的方式进行种植。
4 田间管理
4.1 土肥水管理
4.1.1 施肥。甘蔗需肥量较大,宜多施绿肥、饼肥、腐熟鸡、牛粪等有机肥22.5 t/hm2作底肥。下种前施硫酸钾复合肥1 500 kg/hm2入种植沟,以促进生长。为保持甜、津、脆、嫩的优良品质,不宜施人粪尿[3]。对于底肥欠丰、土质较差、前期追肥较少、墒情欠佳的蔗田,应在拔节前后结合浇水,施入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随浇随撒入蔗田,或在培土时埋入地下,以促茎秆增粗增色,增加含糖量。甘蔗伸长期是发大根、开大叶、长大茎需养分最多的时候,吸肥量占总吸肥量的50%以上。因此,必须重攻茎肥,而且以施氮肥为主,以促进蔗茎生长和增粗,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和糖分。可施复合肥750 kg/hm2、尿素225 kg/hm2、饼肥375 kg/hm2。若蔗株生长旺盛、叶色浓绿,可少施;若长势较差、过早枯黄或早衰,应早施重施。追肥需勤施薄施,但生长后期尽量少施或不施氮肥。
为促进生长和提高果蔗品质,进入拔节期后应喷施赤霉素,每次间隔12 d左右,共喷3~5次,第1次喷施浓度按说明书使用,第2次起每次按50%增加浓度,在喷施时加入2%尿素和2%硫酸二氢钾溶液效果更佳。
4.1.2 灌溉。果蔗需水量大,对水分反应敏感,需增加灌溉次数,且停止浇水时间也迟。保证整个生长期蔗地的润、湿、润,有条件的可使用滴灌或喷灌。拔节伸长期,要做好防旱工作。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若遇干旱应及时灌水;无灌溉条件的旱坡地,在培土时进行封畦筑埂,分段蓄水;雨后中耕松土,用枯蔗叶或稻草覆盖表土。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沙围田、滩涂地,应通过疏通各级排水沟、加深环田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结合大培土加深田中排水沟,进行防涝[4-5]。
4.1.3 培土。除日常松土培根外,大培土不能少于2次,以增强果蔗的抗旱、抗倒伏能力,提高品质。拔节伸长期后,进行一次大培土。在蔗苗数已足够、蔗株基部已拔节露出2~3个节时,进行第2次大培土,一般先施攻茎伸长肥,随后进行大培土。同时,注意培土质量,培土前剥除蔗茎基部的枯叶和无效分蘖,使基部蔗节的根点能与土壤紧密接触,蔗株间不留空隙,用碎土填满。大培土高度为15~20 cm,边培土边踏实[6]。
4.2 除草、定苗、剥叶
4.2.1 除草。下种时一定要封闭除草,种植后蔗苗没有出土前,采用40%莠去津3 000~3 750 mL/hm2,或80%阿灭净1 500~1 950 g/hm2等土壤处理型除草剂,对水900 kg/hm2对蔗沟表土进行均匀喷雾,防治苗期“夹窝草”危害蔗苗。蔗田喷施除草剂后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要求紧贴土面,两边压实,不通风透气,并保证透光面在20 cm以上。可选用的除草剂还有恶草酮(农思它)、乙氧氟草醚(果尔)、阿特拉津、乙草胺等。在前期未除净草的蔗田,如有条件可人工除草。若蔗苗密度过大,可采用化学除草,可选用克无踪定向喷施,注意不要喷到蔗苗上;或用40%乙莠水悬乳剂1 500~2 2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对蔗田均匀喷雾。 4.2.2 定苗。蔗苗4~5叶时,进行第1次间苗;7~8叶时进行第2次间苗,主要是间掉发芽迟缓、生长发育不良的植株,去除弱苗。在苗高40~50 cm时,施45%复合肥225~300 kg/hm2,进行小培土,同时除去无效分蘖等进行定苗,保证有效茎5.25万株/hm2左右[7-8]。
4.2.3 剥叶。进入9月下旬后,应及时将枯黄老叶剥掉,这是甘蔗外观增色的关键,但千万应注意不要剥掉未离茎的青叶,以防伤茎。剥叶自伸长中期开始进行,大致每15 d左右进行1次,每次自下而上剥去枯老叶,始终保留10~15片功能叶。果蔗剥叶不仅可以提高糖分,减轻病虫危害,而且还可以保持茎色均匀干净,鲜亮美观。留作种蔗的则不要进行剥叶。
5 病虫害防治
5.1 虫害防治
果蔗是鲜食果品,不宜过多使用农药,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实行合理轮作,合理施肥与灌溉排水,结合选留种拔除病虫危害植株,尽量采用人工捕杀和生物防治。下种前施辛硫磷颗粒45 kg/hm2入种植沟防地下害虫,喷敌克松500~600倍液1次,可以防治立枯病、根腐病。螟虫是为害甘蔗的最主要虫害,防治措施如下: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苗消毒。二是套种马铃薯、豆类等作物,避免与水稻、玉米轮作,与蔬菜、甘薯轮作。三是用3%呋喃丹37.5~52.5 kg/hm2制成毒土施于蔗头基部再培土。四是螟卵孵化始盛期和高峰期分别引水浸畦。气温低于25 ℃时可浸3~5 d,高于25 ℃时浸1~2 d,并及时拔除枯苗烧毁。五是结合虫情调查,在幼螟孵化始盛期和高峰期各施药1次。用敌杀螟500倍液,或敌百虫800倍液,或杀虫双300倍液喷施。拔除枯心苗后,用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杀虫双300倍液淋蔗头1~2次。六是利用雌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再收集并杀死。七是越冬期蔗螟开始羽化产卵前释放赤眼蜂。
5.2 病害防治
果蔗病害苗期主要有凤梨病,中期有梢腐病、叶萎病等。通过多菌灵500倍液浸种处理可预防凤梨病;梢腐病发病初期,用百菌清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施3~4次,间隔1周喷施1次,进行全株喷雾;及时剥除老叶,并将剥下的蔗叶集中到安全地带烧毁,可减少病害的发生。黑穗病是甘蔗生长中期常见的病害,可通过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预防。田间发现病株时,最好在黑穗未抽出前拔除并集中烧毁,以防止孢子扩散。
6 收获与贮藏
安徽沿江沿淮地区果蔗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在霜前收获果蔗品质较优,较耐贮藏。气温降到5 ℃时就要及时采收,0 ℃即形成冻害。收获前20 d停止浇水,以促使果蔗糖分的积累。收获时连根挖起,削去蔗叶,留下叶鞘,除去生长点,打捆窖藏或埋藏。安徽省一般应在10月中下旬起开始收获。种蔗则应适时收获,以免发生冻害影响发芽率,并单独收藏。
7 参考文献
[1] 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刘建民.红脆蜜果蔗高产高效栽培与管理[J].农村新技术,2003(10):5-7.
[3] 童晓利,徐生,伍冠锁,等.丘陵地区果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41-44.
[4] 吴祚云,孟庆硕,马昆.淮北地区果蔗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1998(3):12-13.
[5] 林华民,王水崎,高三基,等.果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J].甘蔗,2001(2):29-31.
[6] 李琛.黑皮果蔗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09(2):56-57.
[7] 李丹明,李琛.黑皮果蔗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2):36,40.
[8] 林芳.当前甘蔗田间管理措施[N].云南科技报,2007-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