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正如课标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教材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材料,阅读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发展并共享各种文化特质,从中获得情感、理智、意志的滋养,使自身的精神文化素质得以提升。通过阅读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必须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策略。
1 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在语文教学中,诵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并建构自己的情感世界。诵读是以朗读、背诵等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的基础性训练,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朱自清先生曾多次撰文阐述诵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有一半来自于声音。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而且还能在与社会人群的对话和交往中获取情感体验。课文的言语文字经典而凝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经验,而学生处于情感的孕育期和经验的探索期。如果课文的情感经验是外在于学生的,学生缺乏生活化的情感意象和细腻的生活情感,就无法体会课文的情境并运用自己的情感意象展开对话、想象与建构,更不可能引起内心的共鸣而产生情感体验。而美文诵读欣赏时曼妙的语音,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地切入文本,展开对话和想象,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诵读操作要领。首先,应该注意让学生自主诵读,也就是说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让他们在自主诵读中完成认读、吟哦、融情和感悟,而不是用教师的架空分析或肢解来代替。其次,诵读任务要分阶段来完成。第一,初读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对全文基调有一个总体把握,允许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第二,精读感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文本中关键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景入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情入理”。第三,熟读背诵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情感与抑扬顿挫的诵读形式在自己的头脑中确定下来,最终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
2 斟酌导语,诱发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情感性很强,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诱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披文以入情”并且进入角色,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单调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情意,并通过导语表述出来。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确,她就是这么做的。她设计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开篇讲解是:“……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么庄严,那么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这些激动人心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使学生备受感染。
于老师运用了画面描绘法设计导语,诱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此外,还有设置悬念法、故事开头法、展开回忆法、发挥想象法、纵横比较法、介绍背景法、解析题目法等。总之,语文教师要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导语,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导向而生发情感。
3 创设情境,深化情感
情感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具体的,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正因如此,情感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唤醒、激发、巩固,甚至可以深化和升华。这也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
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协调的教学场景和心理氛围,即创设这一课的“此情此景”,也就是“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结构获得改善的同时,心理机能也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情境教学独具特色的地方,也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阅读教学就是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動态的客体,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相关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情境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语文教师可以用生活展示、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4 启发分析,优化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但是这种陶冶与净化过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尤其对青少年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启发、分析和总结,去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由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或者学生自身情感经历的原因,他们虽然产生了情感体验,但有时候情感品质不高,甚至是消极情感或者情感倾向产生了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消极情感向积极健康方面转化,并且纠正那些偏颇的情感体验,以优化情感素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能动地驾驭课文,对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和运用。
总之,语文课程有着能引起体验的情感性内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情绪感染力,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激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师生双方性情的养成、理想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使青年学生的心灵复活起来,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并体会其中伟大、美好的生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语文教材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材料,阅读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发展并共享各种文化特质,从中获得情感、理智、意志的滋养,使自身的精神文化素质得以提升。通过阅读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必须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策略。
1 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在语文教学中,诵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并建构自己的情感世界。诵读是以朗读、背诵等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的基础性训练,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朱自清先生曾多次撰文阐述诵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有一半来自于声音。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而且还能在与社会人群的对话和交往中获取情感体验。课文的言语文字经典而凝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经验,而学生处于情感的孕育期和经验的探索期。如果课文的情感经验是外在于学生的,学生缺乏生活化的情感意象和细腻的生活情感,就无法体会课文的情境并运用自己的情感意象展开对话、想象与建构,更不可能引起内心的共鸣而产生情感体验。而美文诵读欣赏时曼妙的语音,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地切入文本,展开对话和想象,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诵读操作要领。首先,应该注意让学生自主诵读,也就是说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让他们在自主诵读中完成认读、吟哦、融情和感悟,而不是用教师的架空分析或肢解来代替。其次,诵读任务要分阶段来完成。第一,初读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对全文基调有一个总体把握,允许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第二,精读感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文本中关键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景入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能“入情入理”。第三,熟读背诵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情感与抑扬顿挫的诵读形式在自己的头脑中确定下来,最终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
2 斟酌导语,诱发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情感性很强,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诱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披文以入情”并且进入角色,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单调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情意,并通过导语表述出来。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确,她就是这么做的。她设计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开篇讲解是:“……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么庄严,那么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这些激动人心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使学生备受感染。
于老师运用了画面描绘法设计导语,诱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此外,还有设置悬念法、故事开头法、展开回忆法、发挥想象法、纵横比较法、介绍背景法、解析题目法等。总之,语文教师要仔细斟酌,精心设计导语,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导向而生发情感。
3 创设情境,深化情感
情感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具体的,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正因如此,情感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唤醒、激发、巩固,甚至可以深化和升华。这也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
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协调的教学场景和心理氛围,即创设这一课的“此情此景”,也就是“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结构获得改善的同时,心理机能也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情境教学独具特色的地方,也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阅读教学就是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動态的客体,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相关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情境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语文教师可以用生活展示、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4 启发分析,优化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但是这种陶冶与净化过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尤其对青少年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启发、分析和总结,去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由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或者学生自身情感经历的原因,他们虽然产生了情感体验,但有时候情感品质不高,甚至是消极情感或者情感倾向产生了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消极情感向积极健康方面转化,并且纠正那些偏颇的情感体验,以优化情感素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能动地驾驭课文,对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和运用。
总之,语文课程有着能引起体验的情感性内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情绪感染力,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激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师生双方性情的养成、理想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使青年学生的心灵复活起来,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并体会其中伟大、美好的生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