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根本保证,解放思想能够避免教条主义的左的歧途和全盘西化的右的危途,开辟出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各自民族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价值,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实现全方位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的思想解放。
[关键词]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 发展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2-0179-04
社会主义是一项包含理论、制度和运动的宏伟事业,是一个不断前行、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它“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纵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其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而是以创新的思想理论、先进的制度体制和前进的重大运动产生为标志的。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始终相伴,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主义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共产党人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解放思想作为共产党人的锐利武器,始终是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一大法宝。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要求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发展。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才能不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才能始终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
解放思想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凝固化,根源在于以封闭的、不变的、静止的、局部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是一种科学方法,要求以变化的、发展的、联系的、整体的、开放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有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取得巨大成功后,往往会出现思想僵化,产生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现象,而冲破教条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揭开了序幕,奠定了思想观念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反对思想僵化、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
第一次思想解放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冲破了第二国际内部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束缚,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诞生了列宁主义。自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半个世纪的实践日益证明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西欧广大工人群众的广泛认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向横向方向发展,冲出西欧,走向欧美,此时在西欧工人运动内部出现了“把他们那一套从外国输入的、常常是没有弄懂的理论变成一种唯一能救世的教条”。而此时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改良主义思潮也开始滋生蔓延,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第二国际左派对改良主义的批判软弱无力。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在作了深入批判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利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前进,社会主义由理论化为现实。
第二次思想解放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世界共产党人冲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把俄国革命道路教条化的束缚,解决了各国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的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其他广大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效仿,但由于国情不同,俄国的革命模式并不普遍适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独辟蹊径,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欧亚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独立探索出了本国的革命道路,从而诞生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的各具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纷纷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又一次高潮,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三次思想解放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世界共产党人冲破了苏联和一些国家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条化的束缚,解决了各国走自己的建设和改革道路的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建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后,鉴于苏联巨大的国际威望,特别是斯大林对苏联模式的坚持,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仿效苏联,出现了把苏联经验和苏联模式教条化的现象。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先吹响社会主义改革号角开始,苏联的赫鲁晓夫、波兰的哥穆尔卡、匈牙利的卡达尔等先后领导本国进行了改革。继苏东国家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改革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等一系列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并正在实施改革开放的攻坚突破,将最终开辟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制度建设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命运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的前进是一切事业不断前进的前提,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首先需要解放思想。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只作了简单的预测和设想,且缺乏实践的检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毫无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苏联盲目搬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加上受到以专制集权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 济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搬用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必然产生个人迷信、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受到损害等严重问题,最终使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丧失。所以,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但改革大都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的战略战术不当等,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原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上下思想观念落后,党的领导人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看不到自身体制的严重弊端,另一方面认识不到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潮流,看不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在思想上认识不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上下没有形成对改革的一致看法,意识不到延误改革将会对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产生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创新出科学的改革理论,无法合理地制定正确的改革战略和战术,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力量,难以坚持不懈地把改革深入推行下去。到了20世纪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上下才如梦初醒,转而推行激进的政策,在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急躁冒进,致使改革走上了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实际上,苏东剧变、苏东国家实行资本主义。是对长期以来苏东国家社会上下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和僵化的一种反动。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冲破原来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三、解放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大事业,其特殊性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它们是先建立上层建筑再建立经济基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搬用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因而都在开展建设的同时就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特别突出的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国内环境下开展改革的,是在面临综合实力强大得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压力及其产生的示范效应的危险的国际环境下实施改革的,更是在缺乏革命导师科学理论指导的未知领域推进改革的,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无疑是死路一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够闯出一条新路来,但改革面临的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极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走向歧途的危险。
解放思想能够克服教条主义倾向,避免社会主义走向左的歧途。战胜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领域占据主流地位之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就开始产生,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在一国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之后,教条化的倾向可能会愈加严重。解放思想能够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教条化的束缚,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盲目崇拜,破除对它的机械的、片面的、局部的理解,实事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片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从盲目搬用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转向主动探求适合本国特点的多元模式。
解放思想能够克服全盘西化的倾向,避免社会主义误入右的危途。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制度成长的情形不同,社会主义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威胁、竞争的强大压力下成长的,既有随时被资本主义灭亡的危险,又有随时被资本主义同化的危险。此时盲目固守传统思想理论和建设道路是没有前途的,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搬用西方的理论和模式,同样也会水土不服,导致混乱和低效。俄罗斯在全盘西化后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出“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十分明智的调整。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的合理内容,不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能够开辟出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各自民族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事业,对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只作了一些粗略的描绘,列宁也仅仅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实际上这是一项伟大而艰辛的需要长时期探索的系统工程。面对传统的思想、理论、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是唯一的路径。为此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在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在世界上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解放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大法宝
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占据优势,社会主义受到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遭到重大挑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过苏东剧变的重大挫折后,正在奋力走出低谷,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着力探索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走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列。苏东剧变证明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借鉴苏东剧变的教训,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越南已经走上了国家宏观调节、微观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之路,古巴初步形成了把国家需要和集体、个体生产积极性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老挝也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国是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前行的典范,客观上发挥了引领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进行了多次思想解放。1978年打破了“两个凡是”,把全党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92年思想解放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中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也关系到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走向和前景。
其次,正在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中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正由一个地区性大国迈向世界性强国,对现有的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利益格局构成了重大挑战。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西方国家对中国越来越抱有疑虑和警惕情绪,在经济贸易上变相限制,在政治上加强攻击,在文化上 加紧渗透。中国需要通过和平的方式努力化解与西方的冲突和矛盾,融入现有的国际体系,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第三,剧变后的俄罗斯等国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对中国等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构成了强大压力。俄罗斯等东欧中亚国家的改革因先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障碍而走出困境,渐入佳境。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而言,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思想解放,而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根本的思想解放。
在价值层面,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以否定强权、剥削、两极分化,追求社会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的鲜明的价值倾向,超越了资本主义,成为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但二战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的积极调整,并吸收了部分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容,资本主义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而社会主义对自身价值观进行了绝对化、机械式的理解和实践,陷入了空想主义、平均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以至于偏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这一鲜明的反差使资本主义借全球化之际得以肆无忌惮地张扬其价值观,矮化、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在坚持其价值观的同时,应当破除错误的理解,并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深化、丰富其内涵,坚持和发扬人民民主、公民自由和人人平等,坚持和发扬社会所有、充满效率和分配公平,坚持和发扬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努力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始终保持对资本主义的优势。
在制度层面,新的思想解放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第一次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使被剥削、被奴役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能够享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把人类的制度文明推进到了更高的层次。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特别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习惯性地以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等方式取代应有的制度功能,政治民主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未能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具体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体制,从而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人民民主。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战略层面,新的思想解放需要实现全方位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的思想解放。首先,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解放,它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经过多年改革,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历史关头,经济高速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达到了小康和现代化的水平,而另一部分人仍然贫穷,另一部分地区相当落后,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这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它需要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推行积极的政治体制改革战略,努力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环节和内容,扫除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从而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再次,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内政方面的思想解放,它需要在原来的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与西方的沟通对话体系,在差异中寻求一致,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发展中谋求双赢,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文 义]
[关键词]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 发展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2-0179-04
社会主义是一项包含理论、制度和运动的宏伟事业,是一个不断前行、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它“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纵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其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而是以创新的思想理论、先进的制度体制和前进的重大运动产生为标志的。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始终相伴,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主义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共产党人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解放思想作为共产党人的锐利武器,始终是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一大法宝。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要求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发展。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才能不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才能始终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和活力。
解放思想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凝固化,根源在于以封闭的、不变的、静止的、局部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是一种科学方法,要求以变化的、发展的、联系的、整体的、开放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有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取得巨大成功后,往往会出现思想僵化,产生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现象,而冲破教条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揭开了序幕,奠定了思想观念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反对思想僵化、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
第一次思想解放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冲破了第二国际内部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束缚,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诞生了列宁主义。自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半个世纪的实践日益证明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西欧广大工人群众的广泛认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向横向方向发展,冲出西欧,走向欧美,此时在西欧工人运动内部出现了“把他们那一套从外国输入的、常常是没有弄懂的理论变成一种唯一能救世的教条”。而此时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改良主义思潮也开始滋生蔓延,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第二国际左派对改良主义的批判软弱无力。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在作了深入批判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利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前进,社会主义由理论化为现实。
第二次思想解放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世界共产党人冲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把俄国革命道路教条化的束缚,解决了各国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的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其他广大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效仿,但由于国情不同,俄国的革命模式并不普遍适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独辟蹊径,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欧亚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独立探索出了本国的革命道路,从而诞生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的各具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纷纷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又一次高潮,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三次思想解放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世界共产党人冲破了苏联和一些国家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条化的束缚,解决了各国走自己的建设和改革道路的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建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后,鉴于苏联巨大的国际威望,特别是斯大林对苏联模式的坚持,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仿效苏联,出现了把苏联经验和苏联模式教条化的现象。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先吹响社会主义改革号角开始,苏联的赫鲁晓夫、波兰的哥穆尔卡、匈牙利的卡达尔等先后领导本国进行了改革。继苏东国家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改革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等一系列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并正在实施改革开放的攻坚突破,将最终开辟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制度建设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命运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的前进是一切事业不断前进的前提,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首先需要解放思想。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只作了简单的预测和设想,且缺乏实践的检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毫无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苏联盲目搬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加上受到以专制集权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 济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搬用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必然产生个人迷信、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受到损害等严重问题,最终使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丧失。所以,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但改革大都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的战略战术不当等,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原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上下思想观念落后,党的领导人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看不到自身体制的严重弊端,另一方面认识不到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潮流,看不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在思想上认识不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上下没有形成对改革的一致看法,意识不到延误改革将会对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产生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创新出科学的改革理论,无法合理地制定正确的改革战略和战术,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力量,难以坚持不懈地把改革深入推行下去。到了20世纪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上下才如梦初醒,转而推行激进的政策,在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急躁冒进,致使改革走上了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实际上,苏东剧变、苏东国家实行资本主义。是对长期以来苏东国家社会上下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和僵化的一种反动。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冲破原来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三、解放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大事业,其特殊性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它们是先建立上层建筑再建立经济基础,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搬用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因而都在开展建设的同时就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特别突出的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国内环境下开展改革的,是在面临综合实力强大得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压力及其产生的示范效应的危险的国际环境下实施改革的,更是在缺乏革命导师科学理论指导的未知领域推进改革的,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无疑是死路一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够闯出一条新路来,但改革面临的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极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走向歧途的危险。
解放思想能够克服教条主义倾向,避免社会主义走向左的歧途。战胜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领域占据主流地位之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就开始产生,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在一国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之后,教条化的倾向可能会愈加严重。解放思想能够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教条化的束缚,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盲目崇拜,破除对它的机械的、片面的、局部的理解,实事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片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从盲目搬用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转向主动探求适合本国特点的多元模式。
解放思想能够克服全盘西化的倾向,避免社会主义误入右的危途。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制度成长的情形不同,社会主义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威胁、竞争的强大压力下成长的,既有随时被资本主义灭亡的危险,又有随时被资本主义同化的危险。此时盲目固守传统思想理论和建设道路是没有前途的,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搬用西方的理论和模式,同样也会水土不服,导致混乱和低效。俄罗斯在全盘西化后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出“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十分明智的调整。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的合理内容,不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能够开辟出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各自民族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事业,对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只作了一些粗略的描绘,列宁也仅仅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实际上这是一项伟大而艰辛的需要长时期探索的系统工程。面对传统的思想、理论、体制的束缚,解放思想是唯一的路径。为此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在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在世界上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解放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大法宝
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占据优势,社会主义受到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遭到重大挑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过苏东剧变的重大挫折后,正在奋力走出低谷,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着力探索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走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列。苏东剧变证明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借鉴苏东剧变的教训,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越南已经走上了国家宏观调节、微观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之路,古巴初步形成了把国家需要和集体、个体生产积极性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老挝也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国是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前行的典范,客观上发挥了引领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进行了多次思想解放。1978年打破了“两个凡是”,把全党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92年思想解放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中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也关系到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走向和前景。
其次,正在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中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正由一个地区性大国迈向世界性强国,对现有的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利益格局构成了重大挑战。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西方国家对中国越来越抱有疑虑和警惕情绪,在经济贸易上变相限制,在政治上加强攻击,在文化上 加紧渗透。中国需要通过和平的方式努力化解与西方的冲突和矛盾,融入现有的国际体系,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第三,剧变后的俄罗斯等国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对中国等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构成了强大压力。俄罗斯等东欧中亚国家的改革因先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障碍而走出困境,渐入佳境。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而言,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思想解放,而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根本的思想解放。
在价值层面,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以否定强权、剥削、两极分化,追求社会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的鲜明的价值倾向,超越了资本主义,成为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但二战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的积极调整,并吸收了部分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容,资本主义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而社会主义对自身价值观进行了绝对化、机械式的理解和实践,陷入了空想主义、平均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以至于偏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这一鲜明的反差使资本主义借全球化之际得以肆无忌惮地张扬其价值观,矮化、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在坚持其价值观的同时,应当破除错误的理解,并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深化、丰富其内涵,坚持和发扬人民民主、公民自由和人人平等,坚持和发扬社会所有、充满效率和分配公平,坚持和发扬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努力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始终保持对资本主义的优势。
在制度层面,新的思想解放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第一次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使被剥削、被奴役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能够享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把人类的制度文明推进到了更高的层次。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特别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习惯性地以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等方式取代应有的制度功能,政治民主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未能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具体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体制,从而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人民民主。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战略层面,新的思想解放需要实现全方位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的思想解放。首先,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解放,它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经过多年改革,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历史关头,经济高速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达到了小康和现代化的水平,而另一部分人仍然贫穷,另一部分地区相当落后,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这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它需要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推行积极的政治体制改革战略,努力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环节和内容,扫除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从而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再次,新的思想解放不是单纯的内政方面的思想解放,它需要在原来的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基础上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与西方的沟通对话体系,在差异中寻求一致,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发展中谋求双赢,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文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