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口味日益难调的今天,色彩张扬的电影作为电影大环境下的一支偏军,正逐渐赢得艺术电影爱好者们的青睐。
2015年第87届奥斯卡,别出心裁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以独特的镜头美学和华丽的色彩构成获得9项提名,领跑金像奖。在大众口味日益难调的今天,色彩张扬的电影作为电影大环境下的一支偏军,正逐渐赢得艺术电影爱好者们的青睐。
作为纯粹因感官而生的艺术,电影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三大基本元素就是色彩、形体和声效。在电影从黑白片进入了彩色片时代之后,人们对于色彩艺术化应用的历史也步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顶峰。大量富含色彩的电影作品涂满了我们的视野,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这类电影也担负起了许多色彩之外的功能与责任。
画家常常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强烈的夸张色彩之中,这种创作方式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最早的电影创作者大多接触或学习过绘画,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对色彩的追求是相当狂热的,哪怕黑白胶片的技术瓶颈都没能阻止殉道者的探索。1897年,电影大师梅里爱开创性的在胶片上使用了人工着色,拍出了第一部具有多种颜色的“彩色电影”。这件创举虽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技术缺陷,但却成为了无数后来者冲击关隘的钥匙,以至于2011年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以此为蓝本拍出了一部《雨果》,遥隔百年向梅里爱先生致敬。
时至今日,技术手段与百年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马丁没有一味弄潮,而是踏踏实实的在伦敦郊外搭起了棚内场景,搭出高度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许多看过《雨果》的观众,都会对片中那清新逼人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马丁不仅刻意还原了胶片着色时那种水墨晕染的淡淡柔色,还在深灰铁幕的背景色上点缀出了夺目的金色钟楼,深蓝制服的巡警和绚丽多姿的卖花女郎,将上个世纪的巴黎风情营造出了几分如梦似幻的童话色彩。有很多人抱怨《雨果》剧情空洞,片中各色致敬和缅怀性的内容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背景了解的前提下,影片显得太过晦涩。也有人评价这部影片并非纯粹的商业片,而是马丁写给电影的一封浪漫情书,但无论人们对《雨果》的剧情持什么看法,都无妨他们对影片色彩和画面的肯定,而这也正是色彩与叙事的魅力差别所在。
色彩与电影的联姻,不仅在扁平的银幕上复原了自然界的丰富,也空前的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技术的进步,越发细腻精致的画面给色彩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挥空间。色彩作为一项视觉元素,在情感寄托之后,又担负起了心理隐喻的重任。在这方面,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算是个中高手,他的作品用色虽不凌厉,可是处理的十分精致。
尽管《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韦斯·安德森却在黑暗时代的画布出人意表的铺开了大块的暖色,洋溢着甜香气味的粉色与蓝色组成了这部影片的主色调,随着场景的切换,越来越多的色彩开始摩擦碰撞,构建出如油画般和谐的效果。从穿插全篇的粉色甜品,到古斯塔夫先生的黄色香水,从布达佩斯饭店的紫色制服,到塔克西斯家族的黑色服装,从银灰色的越狱之旅,到漫天白雪的逃亡之路,韦斯·安德森就像一个油画大师一样肆意摆弄着自己的调色盘,对他而言,色彩已经成了电影的第一语言,在拍摄现场,安德森就酷爱使用道具和反射光源,影片杀青后,他还专门从洛杉矶请来了调色师为影片润色,由此可见其对色彩精准的重视。
在此之前,韦斯·安德森一直热衷于浓墨重彩的暖色视觉,但这一次他有意加重了冷色的分量,用粉、黄、红、蓝、黑、白、紫7种主色搭配出了极为强烈的冷暖对比。《布达佩斯大饭店》采用的是俄罗斯套娃的四重回字型叙事方式,这种强烈的冷暖色差恰到好处地强化了整部电影的结构,将整部影片的脉络变得更为清晰,色彩与叙事之间的相辅相成,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已然亲密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电影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从心理角度来说,色彩是电影中的潜意识元素,它拥有强烈的情绪性,且同时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多种视觉语言功能。现代电影往往通过色彩的空间布局、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组成、色彩运动的变化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与心理暗示,传递某些超出影片情节之外的内容,因而现代导演对色彩的电影语言功用日趋重视,视觉色彩的华丽与精美也自然成为了大众追捧的要素。
由塔西姆·辛(Tarsem Singh)执导、李·佩斯(Lee Pace)主演的影片《坠入》就是这样一部洋溢着想象力和视觉张力的视觉系电影。
电影特技演员罗伊·沃克(Roy Walker)因为拍摄特技镜头受了重伤,导致下半身彻底瘫痪,万念俱灰的他打算利用医院的小病号亚历珊卓完成自己的自杀计划,为了吸引亚历珊卓留在身边,沃克不得不顺口编出一个怪诞的故事……整部影片随着沃克的故事缓缓推进,镜头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交织重叠,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场景轮番上阵,轰炸我们的眼球,然而最令人吃惊的,还是这部影片的所有美景都是采用的实地拍摄。为了实现这一点,导演转战18个国家,挑选了26个风光秀丽的外景地,整部影片没有采用任何虚拟画面。塔西姆的这点执着在虚拟技术画面廉价化与普及化的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小小的执着,让人们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塔西姆·辛是一位正处于黄金年龄的优秀导演,也是一位细节狂人,他所拍摄的作品如同歌剧一般精美,以纤毫毕现的细节画面和高超优美的视觉叙事能力闻名于世,在《坠入》开篇的黑白镜头中,哪怕是列车喷薄而出的蒸汽轮廓都清晰可辨,而在大型场景上,塔西姆更是做到了每一帧画面抽出来都可以印成招贴画的水准。除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在服装上也极为艳丽奢华,穿着一身红白皮草的达尔文,犹如西班牙斗牛士的黑衣蒙面客,身着莲花粉扇冠和大红莲锦袍的公主,这些风格独特、鲜亮夺目的角色均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一幅幅异彩纷呈的超现实主义水彩,令人过目难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口味的日益提高,色彩已然蜕变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电影艺术语言,人们对故事的优劣也许各有评判,但对色彩美感的追求却有着不言而喻的共性。在这个兴趣多样、爱好庞杂的时代,这份共性使我们有了些许判断美的趋同契机。
2015年第87届奥斯卡,别出心裁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以独特的镜头美学和华丽的色彩构成获得9项提名,领跑金像奖。在大众口味日益难调的今天,色彩张扬的电影作为电影大环境下的一支偏军,正逐渐赢得艺术电影爱好者们的青睐。
作为纯粹因感官而生的艺术,电影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三大基本元素就是色彩、形体和声效。在电影从黑白片进入了彩色片时代之后,人们对于色彩艺术化应用的历史也步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顶峰。大量富含色彩的电影作品涂满了我们的视野,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这类电影也担负起了许多色彩之外的功能与责任。
画家常常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强烈的夸张色彩之中,这种创作方式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最早的电影创作者大多接触或学习过绘画,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对色彩的追求是相当狂热的,哪怕黑白胶片的技术瓶颈都没能阻止殉道者的探索。1897年,电影大师梅里爱开创性的在胶片上使用了人工着色,拍出了第一部具有多种颜色的“彩色电影”。这件创举虽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技术缺陷,但却成为了无数后来者冲击关隘的钥匙,以至于2011年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以此为蓝本拍出了一部《雨果》,遥隔百年向梅里爱先生致敬。
时至今日,技术手段与百年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马丁没有一味弄潮,而是踏踏实实的在伦敦郊外搭起了棚内场景,搭出高度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许多看过《雨果》的观众,都会对片中那清新逼人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马丁不仅刻意还原了胶片着色时那种水墨晕染的淡淡柔色,还在深灰铁幕的背景色上点缀出了夺目的金色钟楼,深蓝制服的巡警和绚丽多姿的卖花女郎,将上个世纪的巴黎风情营造出了几分如梦似幻的童话色彩。有很多人抱怨《雨果》剧情空洞,片中各色致敬和缅怀性的内容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背景了解的前提下,影片显得太过晦涩。也有人评价这部影片并非纯粹的商业片,而是马丁写给电影的一封浪漫情书,但无论人们对《雨果》的剧情持什么看法,都无妨他们对影片色彩和画面的肯定,而这也正是色彩与叙事的魅力差别所在。
色彩与电影的联姻,不仅在扁平的银幕上复原了自然界的丰富,也空前的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技术的进步,越发细腻精致的画面给色彩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挥空间。色彩作为一项视觉元素,在情感寄托之后,又担负起了心理隐喻的重任。在这方面,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算是个中高手,他的作品用色虽不凌厉,可是处理的十分精致。
尽管《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韦斯·安德森却在黑暗时代的画布出人意表的铺开了大块的暖色,洋溢着甜香气味的粉色与蓝色组成了这部影片的主色调,随着场景的切换,越来越多的色彩开始摩擦碰撞,构建出如油画般和谐的效果。从穿插全篇的粉色甜品,到古斯塔夫先生的黄色香水,从布达佩斯饭店的紫色制服,到塔克西斯家族的黑色服装,从银灰色的越狱之旅,到漫天白雪的逃亡之路,韦斯·安德森就像一个油画大师一样肆意摆弄着自己的调色盘,对他而言,色彩已经成了电影的第一语言,在拍摄现场,安德森就酷爱使用道具和反射光源,影片杀青后,他还专门从洛杉矶请来了调色师为影片润色,由此可见其对色彩精准的重视。
在此之前,韦斯·安德森一直热衷于浓墨重彩的暖色视觉,但这一次他有意加重了冷色的分量,用粉、黄、红、蓝、黑、白、紫7种主色搭配出了极为强烈的冷暖对比。《布达佩斯大饭店》采用的是俄罗斯套娃的四重回字型叙事方式,这种强烈的冷暖色差恰到好处地强化了整部电影的结构,将整部影片的脉络变得更为清晰,色彩与叙事之间的相辅相成,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已然亲密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电影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从心理角度来说,色彩是电影中的潜意识元素,它拥有强烈的情绪性,且同时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多种视觉语言功能。现代电影往往通过色彩的空间布局、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组成、色彩运动的变化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与心理暗示,传递某些超出影片情节之外的内容,因而现代导演对色彩的电影语言功用日趋重视,视觉色彩的华丽与精美也自然成为了大众追捧的要素。
由塔西姆·辛(Tarsem Singh)执导、李·佩斯(Lee Pace)主演的影片《坠入》就是这样一部洋溢着想象力和视觉张力的视觉系电影。
电影特技演员罗伊·沃克(Roy Walker)因为拍摄特技镜头受了重伤,导致下半身彻底瘫痪,万念俱灰的他打算利用医院的小病号亚历珊卓完成自己的自杀计划,为了吸引亚历珊卓留在身边,沃克不得不顺口编出一个怪诞的故事……整部影片随着沃克的故事缓缓推进,镜头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交织重叠,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场景轮番上阵,轰炸我们的眼球,然而最令人吃惊的,还是这部影片的所有美景都是采用的实地拍摄。为了实现这一点,导演转战18个国家,挑选了26个风光秀丽的外景地,整部影片没有采用任何虚拟画面。塔西姆的这点执着在虚拟技术画面廉价化与普及化的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小小的执着,让人们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塔西姆·辛是一位正处于黄金年龄的优秀导演,也是一位细节狂人,他所拍摄的作品如同歌剧一般精美,以纤毫毕现的细节画面和高超优美的视觉叙事能力闻名于世,在《坠入》开篇的黑白镜头中,哪怕是列车喷薄而出的蒸汽轮廓都清晰可辨,而在大型场景上,塔西姆更是做到了每一帧画面抽出来都可以印成招贴画的水准。除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在服装上也极为艳丽奢华,穿着一身红白皮草的达尔文,犹如西班牙斗牛士的黑衣蒙面客,身着莲花粉扇冠和大红莲锦袍的公主,这些风格独特、鲜亮夺目的角色均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一幅幅异彩纷呈的超现实主义水彩,令人过目难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口味的日益提高,色彩已然蜕变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电影艺术语言,人们对故事的优劣也许各有评判,但对色彩美感的追求却有着不言而喻的共性。在这个兴趣多样、爱好庞杂的时代,这份共性使我们有了些许判断美的趋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