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统计,1999年1月,全国上网用户人数才有210万人,而2002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人。其中50%左右是在校大学生。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网络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首先,网络能够快速传递各种信息。信息及时播发、随时更新、实时互动、高速共享。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这为高校思政人员及时获取信息资源,掌握全校师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手段。其次,网络打破了资源的时空限制。高校思政人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开展网上宣传、网上讨论,使师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接受教育。
网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信息传递是实时、双向或多向的。浏览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网络高校思政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师生的思想情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存在的难题,为师生提供了一条直接发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途径。
网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人际交流环境。在网上同学们可以在电子信箱里,留言板中、聊天室里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没有身份、职位、年龄的区别。这可以使学生毫不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大量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不问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具有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性化、隐蔽化,据统计网上无益信息占50%以上,网上的黄页随时可见,大量色情图像随意查阅。上网学生的一半左右,已经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络,有少数同学还经常访问此类网站。这些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环境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美好境地,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心。网络技术使人们可以随心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行为主体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我国网络犯罪正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据大洋网讯调查,32%的上网青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行为”;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可以毫无顾忌”。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
网络上的文化霸权主义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倾斜。由于互联网产生于美国,它所使用的语言技术也都来自美国,致使大学生在上网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有意识的将其“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一种“文化殖民”、“文化霸权”,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文化,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700多个具有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网站,但仅占世界独立域名网站总数的00.7%,而且其日均访问量远远低于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就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弱化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助长了其浮躁心理。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上网。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各种无用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而且网络信息的直接化和形象化,往往导致学生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品质。上网时间也挤占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许多学生计算操作得非常熟练,但不会写申请和假条,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忧虑。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
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消除网络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采用疏导的方法。
利用校园网络,创建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网络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去占领网络阵地,任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贩卖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思想政治理论编成生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时代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之成为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与一体的电子教材。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目前,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我们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并不具备网络技能,上网水平远不如学生。这犹如骑自行车的警察去追骑摩托车的小偷一样,怎么谈得上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正确引导?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技能培训,必要时可在政策导向上提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法规知识的传播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作为科技先导,存在着社会意识的超前性,但作为维护社会规范的道德体系、网络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高校设置网络伦理道德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网络道德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学德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发布信息非常简单、快捷,而且不用通过电视、杂志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学生可以比较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料,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学德教育不容忽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德教育,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好学精神和顽强的实干品质,教育他们严肃认真的对待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项内容,树立起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评价方法,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考评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相对于智育和体育的评价依然是一个比较差、比较弱的环节,往往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大学生。当学生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学生的品德发展状态,这导致对学生估计失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效果。
总之,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及早提出应对措施,使互联网成为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学习的有益工具。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网络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首先,网络能够快速传递各种信息。信息及时播发、随时更新、实时互动、高速共享。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这为高校思政人员及时获取信息资源,掌握全校师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手段。其次,网络打破了资源的时空限制。高校思政人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开展网上宣传、网上讨论,使师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接受教育。
网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信息传递是实时、双向或多向的。浏览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网络高校思政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师生的思想情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存在的难题,为师生提供了一条直接发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途径。
网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人际交流环境。在网上同学们可以在电子信箱里,留言板中、聊天室里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没有身份、职位、年龄的区别。这可以使学生毫不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大量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不问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具有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性化、隐蔽化,据统计网上无益信息占50%以上,网上的黄页随时可见,大量色情图像随意查阅。上网学生的一半左右,已经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络,有少数同学还经常访问此类网站。这些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环境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美好境地,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心。网络技术使人们可以随心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行为主体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我国网络犯罪正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据大洋网讯调查,32%的上网青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行为”;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可以毫无顾忌”。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
网络上的文化霸权主义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倾斜。由于互联网产生于美国,它所使用的语言技术也都来自美国,致使大学生在上网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有意识的将其“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一种“文化殖民”、“文化霸权”,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文化,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700多个具有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网站,但仅占世界独立域名网站总数的00.7%,而且其日均访问量远远低于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就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弱化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助长了其浮躁心理。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上网。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各种无用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而且网络信息的直接化和形象化,往往导致学生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品质。上网时间也挤占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许多学生计算操作得非常熟练,但不会写申请和假条,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忧虑。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
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消除网络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采用疏导的方法。
利用校园网络,创建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网络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去占领网络阵地,任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贩卖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思想政治理论编成生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时代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之成为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与一体的电子教材。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目前,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我们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并不具备网络技能,上网水平远不如学生。这犹如骑自行车的警察去追骑摩托车的小偷一样,怎么谈得上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正确引导?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技能培训,必要时可在政策导向上提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法规知识的传播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作为科技先导,存在着社会意识的超前性,但作为维护社会规范的道德体系、网络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高校设置网络伦理道德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网络道德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学德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发布信息非常简单、快捷,而且不用通过电视、杂志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学生可以比较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料,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学德教育不容忽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德教育,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好学精神和顽强的实干品质,教育他们严肃认真的对待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项内容,树立起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评价方法,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考评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相对于智育和体育的评价依然是一个比较差、比较弱的环节,往往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大学生。当学生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学生的品德发展状态,这导致对学生估计失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效果。
总之,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及早提出应对措施,使互联网成为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学习的有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