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两家系基因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两例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了解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方法

对两名先证者进行凝血功能及FⅦ活性测定以协助诊断,明确诊断后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共8名受检者进行FⅦ基因外显子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发现突变基因后进行反向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

结果

先证者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265.2 s,FⅦ因子活性22%;先证者2 PT>120 s,FⅦ因子活性1%,诊断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 FⅦ第8外显子17844G→A纯合突变,相应甘氨酸变为丝氨酸(Gly343Ser),先证者父亲、母亲及姐姐均为杂合子;先证者2有相同位点杂合突变,同时合并第8外显子18055G→A杂合突变,413位谷氨酰胺变为精氨酸(Gln413Arg),为双重杂合子;其母亲、哥哥为17844G→A杂合子,父亲为18055G→A杂合子。

结论

FⅦ基因第8外显子编码催化区,该区域的突变会影响FⅦ稳定性和功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而单纯杂合子几乎无临床症状,某些多态性可降低FⅦ水平而引发出血症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确定患儿已故的疑为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1家系成员IL2RG基因突变类型,探索采用DNA测序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已故患儿的父母外周血标本及妊娠11周时的胎儿绒毛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采用双向直接测序方法,检测IL2RG基因8个外显子编码区及旁侧非编码区序列突变。结果已故患儿母亲携带IL2RG基因c.690C>T(R226C)杂合突变,再次妊娠时行产前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外源性腺苷治疗低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分别为常氧组、低氧组、腺苷处理组[在低氧条件下予以腺苷处理,腺苷剂量150 μg/(kg·min)]、腺苷A1受体激动剂CPA处理组[低氧条件下予以CPA处理,CPA剂量20 μg/(kg·min)]、CPA+选择性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处理组[低氧条件下同时予CPA和DPCPX处理,C
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方法通过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数据,将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上海市闵行区在2007至2010年间开展了包括病毒、细菌、非疫苗3大类共24种制品485.55万剂次的接种,共报告20种制品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5088例,其中一般反应5013例,报告率为103.24/10万,主要有发热(3314例,6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