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在我们这个小城,阳光已经有了些春天的味道。树的叶子还没有长起来,轮廓落在柏油路上,宛如一枚枚形态各异、风格相似的印章。
我是一名邮递员,是这个庞大的世界中微小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渐渐成了一个复古的字眼,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孤独的守墓人,守着慢慢荒芜的土地,一天又一天,只有守下去,却不能挽救什么。那空荡荡的信箱,正如童年时空空如也的糖果罐,让心也变得空空的。
这样想着,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风也长叹了一声,将我的脸吹得凉凉的。
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背起包,向信箱走去。我的手心出了汗,捏着冰凉的钥匙在锁孔中转动。“咔”,锁开了。铁制的箱门发出刺耳的长音。音色古怪,像某种生了锈的乐器。突然,还未绵延至边的声音戛然而止。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哪!一个巨大的、白色的信封!
在它之上,静静地卧着一个正常大小的、浅蓝色的信封。
小小的蓝与大大的白,仿佛白天上一朵蓝色的云,这个有些荒谬的比喻令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先拿起了那个浅蓝色的信封,只见上面写着“给麦子胡同的安 ”,没有任何与寄信人有关的文字。麦子胡同……我反复咀嚼着这个地名,感到有些生疏。也许是送信次数变少的缘故吧,我竟觉得这个地方好像不存在似的,算了,等会儿找报刊亭的大妈问问吧。“麦子胡同”,听起来应该是条旧街,没准她会有印象呢。
接着,我又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那封大得离谱的信——它几乎占据了邮箱的全部空间,真搞不懂寄信的人是怎么把它从窄小的投信口给投进去的。呀,掂起来,重量好像还不轻呢!我摩挲着这个神秘的信封,里面除了信外,还装了一些别的东西,搞得信封鼓鼓的,乍看就像一个包裹。我正要考虑该怎么处置这封令人哭笑不得的信时,突然一瞬间,一个什么东西闯入了我的脑海中——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在那一瞬间闯入了它的领域。
它啊,在我不远不近的少年时代,是永不褪色的斑斓的物质。它是我的一段回忆。那时的我,在上中学。我有一个朋友,在同城的另一所学校上学。我们只相隔几条街道,却固执地约定写完信后一定要寄到对方的学校,因为这更有意思。有一天,我发觉信封中只装信太单薄了,于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又翻出一支还算好看的笔,连同信一起装进了信封里,看信封有些鼓了,才感到心满意足。不料,我去邮局贴邮票的时候,这封信被邮递员叔叔给发现了。他命令我将里面的“不明物体”倒出,然后严肃地说:“以后不能这样了。”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像水泡般破裂,化成了忧伤的气体。
在我面前的这封怪信,会不会也是一个与那时的我相似的少年寄的呢?我看信封上的字,写得十分拙劣,歪歪扭扭,不像字,倒像是画了。我努力辨认这几个类似甲骨文的字,仿佛在解一个个谜题。最终,我读出了一段通顺的文字:格子路106号橘子小姐收。仅此而已,没有写寄信人的姓名,也没有写其地址。这几个字中,写得最像样的,却是笔画最繁复的“橘”字,真是奇怪。大大小小的问号从各个方向涌了上来,敲打着我的脑袋,它们急切地想要找到出口——也就是问题的答案,却最终一无所获。没有寄信人的信息,所以要将这封信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况且,如果我不能将它按时送达,只怕寄收的双方都会像少年时期的我一样,闷闷不乐好长时间吧。我的心软了,不敢再想出什么话来阻止自己将这封信送出。
我把先前那封浅蓝色的信塞进包里,紧接着拿起这封特殊的信,看样子,它是塞不进去了。我只好拿着它,先去找大妈问问“麦子胡同”在什么地方。
“有这个地方?”大妈反问道。她的眼睛被我手里的特大号信封给粘住了。
“是啊,信封上是这么写的。”
“你大妈我在这个城里住了一辈子,怎么会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呢?莫非,是改了名了?”
“有可能。”我点了点头,开始思索。
“还有一种可能。”大妈的眼睛已经从巨信上收了回来,她盯着我的眼睛,神秘兮兮地,仿佛要向我传递什么暗号似的。
“现在寄信的少了,没准是有人以此来搞恶作剧,为难你将信送到不存在的地方去。”她飞快地夺过我手里那封巨信,像是拿到了确凿的证据,“啧啧,我就说吧,这封没有写是谁寄的,也没写是从哪儿寄的,不就明摆着怕你知道了真相揭穿他么?你看这字儿,一看就是用左手写的,故意的呗!现在的人啊……”她越说越快,越说越激动,仿佛一个加足马力的发动机,越转越快,越转越快……
听她说了那么久,我就像做了一个梦。现在说梦的人走了,我却仍在梦中,一时回不过神来。我的手里拎着一封巨大无比的信,挎包里揣着一封地址可能不存在的信——它们呢,也是梦吗?
我迷迷糊糊地往回走,看见晓森正坐在几步远的一棵树下看书,他总是这样。晓森是大妈的孙子,十三四岁。他与大妈性格相反,一动一静,我不禁讶异于基因变异之伟大。我走到了他的身后,影子落在他的书上,他却像不曾发觉似的,连头都不抬一下。他在读一本诗集,这页写着“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梦,怎么又是梦,诗人们总爱用这个虚幻不定的意象。唉!想起那两封信,我又忍不住叹气了。我望着晓森捧着的那本书,不去看文字,只细细地看那落在书上的图腾似的树的轮廓。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问他:
“你怎么不翻页呢?”
他抬起头来,眼神亮亮地看着我说:“我以为你还没看完呢。”我的心被触动了,为这善良的孩子。
我答:“我没有在看书,我在看书上的影子,树的影子。”
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你不喜欢诗?”
我淡淡地说:“都是些梦话。”
他有些生气,急着要反驳,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你不懂的。”
我“嗯”了声,却应得不轻不重。我开始为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后悔了。这,也许是一种伤害吧。
“可我又认为你懂的。”晓森慢慢地说,“因为你刚才一直在看树的影子,看了那么久。不懂诗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真的。” 他有些生气,急着要反驳,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你不懂的。”
我“嗯”了声,却应得不轻不重。我开始为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后悔了。这,也许是一种伤害吧。
“可我又认为你懂的。”晓森慢慢地说,“因为你刚才一直在看树的影子,看了那么久。不懂诗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真的。”
“也许,诗与树的影子本来就是同一种物质,形状不同罢了。”我也说了一句梦话。
“我想也是。”晓森的眼睛里充满了喜悦。他友好地对我笑了笑。他的笑微微的,酒窝也是小小的。
“带我去送信吧。我坐在你自行车后座上,帮你拿着它,怎么样?”他指了指我怀里那封特大号的信,自告奋勇道。
风轻柔地摩擦着我的耳廓,拂过去,又飘回来。脚下的自行车链运动时发出细微声响,比风声大不了多少。
这是一条有些年代的、类似于胡同的路。她的气质沉静质朴,仿佛从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抽身而出,不沾泥垢,静静、缓缓地开放,宛如一枝莲。
几棵枝干粗大的树,随意立在路边,神色慵懒。老人们围在一起话着家常,孩子们跑着,笑着,叫着。不时还能邂逅一两只猫或狗,它们是四脚行走的孩子。
这里让我忍不住想起了那已经远去的、有着温暖朴素光晕的童年,我甚至差一点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还好有晓森提醒:
“格子路106号。”
没有门铃,只好敲门了。不过也好,这正符合格子路的天然气质。
敲了几下后,门那边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是女孩的声音。她的语气带有几分疑惑与紧张,却终究没能掩盖住声音本身的甜美。
“是谁啊?”她问。
“送信的。”晓森先我一步回答了。
这时,门开了,一个女孩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她与晓森相仿年纪,长发,完全是一个普通女学生的样子。
“啊,”她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把双手摊开,像是在索取着什么,“信呢?”
这时,我才意识到:她什么也看不见——她是一个盲人少女。
“这个……”我窘迫地瞅了瞅晓森怀里那封大得惊人的信,心想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怎么能承受它的重量。
与我相比,晓森则显得很自然。他小心翼翼地托着信,将它缓缓地、轻轻地放到了女孩的手上,并帮她分担着一部分重量。渐渐地,女孩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了信的存在,她终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摩挲着信封。
“啊,请问。”我忍不住问道,“你是橘子小姐吗?”
“橘子小姐?”她先是一愣,随即又像想起了什么,“咯咯”笑出了声,像小铃铛在风里摇啊摇的,“没错,我就是橘子小姐……哦,对了,你们,帮我拆信好么?我,眼睛不太好。”
我的手从庞大的信封中掏出来的第一样东西,是一个陶制的迷你风铃。声音清脆动听,比起玻璃风铃声音的尖锐,它别有一番土地的厚实之感。女孩立马被这美妙的声音吸引住了,她托起脸颊,闭上眼睛,倾听着,倾听着。风掠过风铃的同时,也拂过她的面庞,并轻轻吹拂着她脸上的笑容。她快乐得仿佛快要在风中睡过去。
第二样东西,是一个鸡蛋大小的海螺。女孩将它放在耳边,出神地听,仿佛在倾听一个蓝色的与海有关的梦。听了一会儿后,她将它递给我和晓森,叫我们也听听这美妙的旋律。呀……海浪从很远的地方翻腾而来,却又似乎近在耳边。我想我的耳朵一定也沾了些海水,变得咸咸的。
紧接着,我又从信封里取出了一个夹满了各种叶子的本子、一根白色的羽毛、一袋小石子。
我越来越好奇了:这个寄信的是什么人呢?他怎么寄了这么多——奇怪的东西?
我瞥一眼身旁的晓森——他还在听那只海螺,样子像是陷入了沉思——我想他一定也跟我一样,充满了疑惑。
只剩下最后一件东西了。“让我自己拿,好吗?”她几乎是哀求道。
不等我说些什么,女孩的手就摸索着爬上了信封,它们慢慢向里探去,仿佛里面是一个神秘的洞穴。
“呀!”她好像是触到了什么,惊喜地叫出了声。接着,一个明亮的东西被她捧出来了。她把它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嘻,这家伙……”她捧着那个东西自言自语道。
“啊,是——橘子啊!”我认出了这个明亮的东西,“怪不得叫‘橘子小姐’呢……”
女孩又轻轻地吸了一口橘子的香气,她将头偏向我这边,莞尔道:“其实‘橘子小姐’不是我的本名啦,只是那个人还不知道我的名字,所以他才取了这个名字吧。”
“哦?”我嗅到了故事的气息,却没好意思问起。
“对了,还有一件事……邮递员先生,我前几天也寄了一封信,那个,您……啊,送到了么?”她的双手握着那个明亮的橘子,抬起头问我,“哦,是往麦子胡同寄的那封。送到了么?”
“收信人是……”我有一种预感,强烈的预感。这封大信跟那封小信……
“安,他叫安。”
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两封信,是相互寄送的。只是那个“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麦子胡同,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送到了么?”女孩又急切地问了一遍,她丝毫没有注意到我的走神。
我连忙回答:“还没有呢。不过,现在那封信就在我这儿,一会儿就给送去。可是,麦子胡同这个地方……”
“怎么?”她疑惑地问。
“是在什么地方呢?我不记得了……请你,帮忙指一下路,好么?”
“哦?我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住在麦子胡同,那是,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会不会是记错了?”
“怎么会!我清楚地听他对我说‘我是麦子胡同的安’,没错的。”她激动地反驳,脸有些微微发红。
“可是,只给了胡同名,没有具体的地址,怎么能将信给送到呢?真是太粗心了。” 女孩惊讶地张了张嘴,随即把“望”我的眼神收了回去。她低下头,抚摸着那只橘子,仿佛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兔子。“怎么办……”她喃喃念着,不知怎么眼泪就掉下来了,落在橘子上,一滴接着一滴。
一见女生的眼泪,我就慌了,赶紧想补救,无奈脑子怎么转都转不起来,脱口而出的只有:“没事的,没事的……”这样的安慰单薄极了。女孩不吭声,仍旧抱着橘子哭泣,只是因为哭累了的缘故,声音变得又细又缓。
“信一定会送到的。”这时,沉默了许久的晓森很大声地说了一句。我转头看他。他的手里,还握着那只小小的海螺。
见女孩没有反应,他又说了一句:“我知道麦子胡同,那里住的人不多,找起来一定很容易的。我们一定会找到安的,叫他回信给你。”
女孩抬起头来,失神地“望”着他,依旧有眼泪在流。它们顺着女孩仰起的脸庞滑下来,变为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她点点头。
“走吧,送信去。”晓森拍了拍我的肩,仿佛他才是名副其实的邮递员。
我们俩又跨上了自行车,待拐到一个路口,再往回看,那女孩仍站在原地,脸贴在橘子上,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怎么办?”我问晓森。
他不答话。
“你只是为了安慰她吧,我们哪知道麦子胡同在什么地方?这下……哎,晓森?”
“你说,会不会是一棵麦子上的一个洞?麦子胡同嘛……”他悠悠地说。
哦,又是这古怪的梦话!
“晓森!”我有些生气,“人家都急成那样了!你就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好啊,停车。”
我虽然不明白他的用意,但还是刹住了车。晓森从后座上跳下来,坐在了路边的长椅上。我莫名其妙地盯着他,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别告诉我这里就是‘麦子胡同’……”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旁边是一条不算宽的马路,马路另一侧的确有居民楼。可我闭着眼就能说出来,它们的名字绝对跟麦子不沾一点边。我更加疑惑了。晓森微微笑了笑,他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
“拆信吧。”
“啊?”我吓了一跳。
“你忘了,我的姓是安啊。这封是属于我的信。对不起,瞒了你这么久。”
“你跟‘橘子小姐’……”
“我们认识。不过,正如她所说的,‘只有一面之缘’。她没有认出我的声音。”
“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呢?明明就在一旁……”
“因为……也许不因为什么吧,我只是想看到她‘看信’的样子。”他闭上眼睛,仰头深深吸了口气,嘴角微微翘起,“如果说出来,就失去了信本身的意义了,不是么?”
“哦?”
“拆信吧。”
我掏出那封浅蓝色的信,递给晓森。他用指甲启开封口,信纸像一片叶子似的掉了出来。
亲爱的安:
谢谢你帮我捡拾掉在地上的橘子,你人很好,像阳光一样照进了我的世界。真想见见你的样子,可是我不能够……不知道你有没有经过城东大街的一棵花树,在我还看得见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见过她很多次。不知道她开花了没有……哦,不,现在才二月啊。等到她开了花,你一定要写信告诉我。字要大一些,字迹要深一些,好让我看得见啊……
再见到晓森,是在一个四月的下午,他仍坐在树下,只是手里拿的不是书,而是一个写满了字的本子。我走过去,他急忙将本子遮掩起来,见是我,松了一口气。
他将本子递给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拿那双亮亮的眼睛笑笑地望着我。
我翻开来,原来是一篇小说,开头便是“年轻的邮递员在信箱中发现了两封信,一封浅蓝色的,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另一封则大得惊人,里面塞了很多东西,鼓鼓的……”我抬头看他,他却又只是笑。我只好接着看下去。哦,原来这两封信,小的来自橘子小姐,大的来自麦子胡同的安,他们是互相寄给对方的。啊……不可思议的是,安竟然是一只猫!它喜欢在麦棵下的垄沟里睡觉。他们一起在麦田中历险,最后,橘子小姐变成了一棵橘子树,安变成了一棵麦子——他们是生长在一起的。
唔,好奇妙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我问。
“《橘子和麦子》。它们的生长都与阳光有关。”
“嗯?”我眯起眼,看从树缝间渗下来的阳光,树叶茂盛了很多,新绿色的,既轻快又活泼。
而在不远处,矗立着另一棵树,它的树冠像是粉红色的云,云片似的花瓣悠悠飘落。晓森走过去,接了几片飘落的花瓣,将它们塞进了一个雪白的信封里。他把信封在我眼前晃了晃,快活地说:“走,送信去。”
信封上,依旧是那涂鸦般的字迹:格子路106号 橘子小姐收。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及其地址,却盛着满满的花香。
我是一名邮递员,是这个庞大的世界中微小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渐渐成了一个复古的字眼,寄信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孤独的守墓人,守着慢慢荒芜的土地,一天又一天,只有守下去,却不能挽救什么。那空荡荡的信箱,正如童年时空空如也的糖果罐,让心也变得空空的。
这样想着,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风也长叹了一声,将我的脸吹得凉凉的。
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背起包,向信箱走去。我的手心出了汗,捏着冰凉的钥匙在锁孔中转动。“咔”,锁开了。铁制的箱门发出刺耳的长音。音色古怪,像某种生了锈的乐器。突然,还未绵延至边的声音戛然而止。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哪!一个巨大的、白色的信封!
在它之上,静静地卧着一个正常大小的、浅蓝色的信封。
小小的蓝与大大的白,仿佛白天上一朵蓝色的云,这个有些荒谬的比喻令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先拿起了那个浅蓝色的信封,只见上面写着“给麦子胡同的安 ”,没有任何与寄信人有关的文字。麦子胡同……我反复咀嚼着这个地名,感到有些生疏。也许是送信次数变少的缘故吧,我竟觉得这个地方好像不存在似的,算了,等会儿找报刊亭的大妈问问吧。“麦子胡同”,听起来应该是条旧街,没准她会有印象呢。
接着,我又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那封大得离谱的信——它几乎占据了邮箱的全部空间,真搞不懂寄信的人是怎么把它从窄小的投信口给投进去的。呀,掂起来,重量好像还不轻呢!我摩挲着这个神秘的信封,里面除了信外,还装了一些别的东西,搞得信封鼓鼓的,乍看就像一个包裹。我正要考虑该怎么处置这封令人哭笑不得的信时,突然一瞬间,一个什么东西闯入了我的脑海中——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在那一瞬间闯入了它的领域。
它啊,在我不远不近的少年时代,是永不褪色的斑斓的物质。它是我的一段回忆。那时的我,在上中学。我有一个朋友,在同城的另一所学校上学。我们只相隔几条街道,却固执地约定写完信后一定要寄到对方的学校,因为这更有意思。有一天,我发觉信封中只装信太单薄了,于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又翻出一支还算好看的笔,连同信一起装进了信封里,看信封有些鼓了,才感到心满意足。不料,我去邮局贴邮票的时候,这封信被邮递员叔叔给发现了。他命令我将里面的“不明物体”倒出,然后严肃地说:“以后不能这样了。”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像水泡般破裂,化成了忧伤的气体。
在我面前的这封怪信,会不会也是一个与那时的我相似的少年寄的呢?我看信封上的字,写得十分拙劣,歪歪扭扭,不像字,倒像是画了。我努力辨认这几个类似甲骨文的字,仿佛在解一个个谜题。最终,我读出了一段通顺的文字:格子路106号橘子小姐收。仅此而已,没有写寄信人的姓名,也没有写其地址。这几个字中,写得最像样的,却是笔画最繁复的“橘”字,真是奇怪。大大小小的问号从各个方向涌了上来,敲打着我的脑袋,它们急切地想要找到出口——也就是问题的答案,却最终一无所获。没有寄信人的信息,所以要将这封信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况且,如果我不能将它按时送达,只怕寄收的双方都会像少年时期的我一样,闷闷不乐好长时间吧。我的心软了,不敢再想出什么话来阻止自己将这封信送出。
我把先前那封浅蓝色的信塞进包里,紧接着拿起这封特殊的信,看样子,它是塞不进去了。我只好拿着它,先去找大妈问问“麦子胡同”在什么地方。
“有这个地方?”大妈反问道。她的眼睛被我手里的特大号信封给粘住了。
“是啊,信封上是这么写的。”
“你大妈我在这个城里住了一辈子,怎么会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呢?莫非,是改了名了?”
“有可能。”我点了点头,开始思索。
“还有一种可能。”大妈的眼睛已经从巨信上收了回来,她盯着我的眼睛,神秘兮兮地,仿佛要向我传递什么暗号似的。
“现在寄信的少了,没准是有人以此来搞恶作剧,为难你将信送到不存在的地方去。”她飞快地夺过我手里那封巨信,像是拿到了确凿的证据,“啧啧,我就说吧,这封没有写是谁寄的,也没写是从哪儿寄的,不就明摆着怕你知道了真相揭穿他么?你看这字儿,一看就是用左手写的,故意的呗!现在的人啊……”她越说越快,越说越激动,仿佛一个加足马力的发动机,越转越快,越转越快……
听她说了那么久,我就像做了一个梦。现在说梦的人走了,我却仍在梦中,一时回不过神来。我的手里拎着一封巨大无比的信,挎包里揣着一封地址可能不存在的信——它们呢,也是梦吗?
我迷迷糊糊地往回走,看见晓森正坐在几步远的一棵树下看书,他总是这样。晓森是大妈的孙子,十三四岁。他与大妈性格相反,一动一静,我不禁讶异于基因变异之伟大。我走到了他的身后,影子落在他的书上,他却像不曾发觉似的,连头都不抬一下。他在读一本诗集,这页写着“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梦,怎么又是梦,诗人们总爱用这个虚幻不定的意象。唉!想起那两封信,我又忍不住叹气了。我望着晓森捧着的那本书,不去看文字,只细细地看那落在书上的图腾似的树的轮廓。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问他:
“你怎么不翻页呢?”
他抬起头来,眼神亮亮地看着我说:“我以为你还没看完呢。”我的心被触动了,为这善良的孩子。
我答:“我没有在看书,我在看书上的影子,树的影子。”
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你不喜欢诗?”
我淡淡地说:“都是些梦话。”
他有些生气,急着要反驳,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你不懂的。”
我“嗯”了声,却应得不轻不重。我开始为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后悔了。这,也许是一种伤害吧。
“可我又认为你懂的。”晓森慢慢地说,“因为你刚才一直在看树的影子,看了那么久。不懂诗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真的。” 他有些生气,急着要反驳,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你不懂的。”
我“嗯”了声,却应得不轻不重。我开始为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后悔了。这,也许是一种伤害吧。
“可我又认为你懂的。”晓森慢慢地说,“因为你刚才一直在看树的影子,看了那么久。不懂诗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真的。”
“也许,诗与树的影子本来就是同一种物质,形状不同罢了。”我也说了一句梦话。
“我想也是。”晓森的眼睛里充满了喜悦。他友好地对我笑了笑。他的笑微微的,酒窝也是小小的。
“带我去送信吧。我坐在你自行车后座上,帮你拿着它,怎么样?”他指了指我怀里那封特大号的信,自告奋勇道。
风轻柔地摩擦着我的耳廓,拂过去,又飘回来。脚下的自行车链运动时发出细微声响,比风声大不了多少。
这是一条有些年代的、类似于胡同的路。她的气质沉静质朴,仿佛从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抽身而出,不沾泥垢,静静、缓缓地开放,宛如一枝莲。
几棵枝干粗大的树,随意立在路边,神色慵懒。老人们围在一起话着家常,孩子们跑着,笑着,叫着。不时还能邂逅一两只猫或狗,它们是四脚行走的孩子。
这里让我忍不住想起了那已经远去的、有着温暖朴素光晕的童年,我甚至差一点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还好有晓森提醒:
“格子路106号。”
没有门铃,只好敲门了。不过也好,这正符合格子路的天然气质。
敲了几下后,门那边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是女孩的声音。她的语气带有几分疑惑与紧张,却终究没能掩盖住声音本身的甜美。
“是谁啊?”她问。
“送信的。”晓森先我一步回答了。
这时,门开了,一个女孩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她与晓森相仿年纪,长发,完全是一个普通女学生的样子。
“啊,”她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把双手摊开,像是在索取着什么,“信呢?”
这时,我才意识到:她什么也看不见——她是一个盲人少女。
“这个……”我窘迫地瞅了瞅晓森怀里那封大得惊人的信,心想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怎么能承受它的重量。
与我相比,晓森则显得很自然。他小心翼翼地托着信,将它缓缓地、轻轻地放到了女孩的手上,并帮她分担着一部分重量。渐渐地,女孩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了信的存在,她终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摩挲着信封。
“啊,请问。”我忍不住问道,“你是橘子小姐吗?”
“橘子小姐?”她先是一愣,随即又像想起了什么,“咯咯”笑出了声,像小铃铛在风里摇啊摇的,“没错,我就是橘子小姐……哦,对了,你们,帮我拆信好么?我,眼睛不太好。”
我的手从庞大的信封中掏出来的第一样东西,是一个陶制的迷你风铃。声音清脆动听,比起玻璃风铃声音的尖锐,它别有一番土地的厚实之感。女孩立马被这美妙的声音吸引住了,她托起脸颊,闭上眼睛,倾听着,倾听着。风掠过风铃的同时,也拂过她的面庞,并轻轻吹拂着她脸上的笑容。她快乐得仿佛快要在风中睡过去。
第二样东西,是一个鸡蛋大小的海螺。女孩将它放在耳边,出神地听,仿佛在倾听一个蓝色的与海有关的梦。听了一会儿后,她将它递给我和晓森,叫我们也听听这美妙的旋律。呀……海浪从很远的地方翻腾而来,却又似乎近在耳边。我想我的耳朵一定也沾了些海水,变得咸咸的。
紧接着,我又从信封里取出了一个夹满了各种叶子的本子、一根白色的羽毛、一袋小石子。
我越来越好奇了:这个寄信的是什么人呢?他怎么寄了这么多——奇怪的东西?
我瞥一眼身旁的晓森——他还在听那只海螺,样子像是陷入了沉思——我想他一定也跟我一样,充满了疑惑。
只剩下最后一件东西了。“让我自己拿,好吗?”她几乎是哀求道。
不等我说些什么,女孩的手就摸索着爬上了信封,它们慢慢向里探去,仿佛里面是一个神秘的洞穴。
“呀!”她好像是触到了什么,惊喜地叫出了声。接着,一个明亮的东西被她捧出来了。她把它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嘻,这家伙……”她捧着那个东西自言自语道。
“啊,是——橘子啊!”我认出了这个明亮的东西,“怪不得叫‘橘子小姐’呢……”
女孩又轻轻地吸了一口橘子的香气,她将头偏向我这边,莞尔道:“其实‘橘子小姐’不是我的本名啦,只是那个人还不知道我的名字,所以他才取了这个名字吧。”
“哦?”我嗅到了故事的气息,却没好意思问起。
“对了,还有一件事……邮递员先生,我前几天也寄了一封信,那个,您……啊,送到了么?”她的双手握着那个明亮的橘子,抬起头问我,“哦,是往麦子胡同寄的那封。送到了么?”
“收信人是……”我有一种预感,强烈的预感。这封大信跟那封小信……
“安,他叫安。”
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两封信,是相互寄送的。只是那个“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麦子胡同,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送到了么?”女孩又急切地问了一遍,她丝毫没有注意到我的走神。
我连忙回答:“还没有呢。不过,现在那封信就在我这儿,一会儿就给送去。可是,麦子胡同这个地方……”
“怎么?”她疑惑地问。
“是在什么地方呢?我不记得了……请你,帮忙指一下路,好么?”
“哦?我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住在麦子胡同,那是,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会不会是记错了?”
“怎么会!我清楚地听他对我说‘我是麦子胡同的安’,没错的。”她激动地反驳,脸有些微微发红。
“可是,只给了胡同名,没有具体的地址,怎么能将信给送到呢?真是太粗心了。” 女孩惊讶地张了张嘴,随即把“望”我的眼神收了回去。她低下头,抚摸着那只橘子,仿佛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兔子。“怎么办……”她喃喃念着,不知怎么眼泪就掉下来了,落在橘子上,一滴接着一滴。
一见女生的眼泪,我就慌了,赶紧想补救,无奈脑子怎么转都转不起来,脱口而出的只有:“没事的,没事的……”这样的安慰单薄极了。女孩不吭声,仍旧抱着橘子哭泣,只是因为哭累了的缘故,声音变得又细又缓。
“信一定会送到的。”这时,沉默了许久的晓森很大声地说了一句。我转头看他。他的手里,还握着那只小小的海螺。
见女孩没有反应,他又说了一句:“我知道麦子胡同,那里住的人不多,找起来一定很容易的。我们一定会找到安的,叫他回信给你。”
女孩抬起头来,失神地“望”着他,依旧有眼泪在流。它们顺着女孩仰起的脸庞滑下来,变为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她点点头。
“走吧,送信去。”晓森拍了拍我的肩,仿佛他才是名副其实的邮递员。
我们俩又跨上了自行车,待拐到一个路口,再往回看,那女孩仍站在原地,脸贴在橘子上,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怎么办?”我问晓森。
他不答话。
“你只是为了安慰她吧,我们哪知道麦子胡同在什么地方?这下……哎,晓森?”
“你说,会不会是一棵麦子上的一个洞?麦子胡同嘛……”他悠悠地说。
哦,又是这古怪的梦话!
“晓森!”我有些生气,“人家都急成那样了!你就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好啊,停车。”
我虽然不明白他的用意,但还是刹住了车。晓森从后座上跳下来,坐在了路边的长椅上。我莫名其妙地盯着他,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别告诉我这里就是‘麦子胡同’……”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旁边是一条不算宽的马路,马路另一侧的确有居民楼。可我闭着眼就能说出来,它们的名字绝对跟麦子不沾一点边。我更加疑惑了。晓森微微笑了笑,他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
“拆信吧。”
“啊?”我吓了一跳。
“你忘了,我的姓是安啊。这封是属于我的信。对不起,瞒了你这么久。”
“你跟‘橘子小姐’……”
“我们认识。不过,正如她所说的,‘只有一面之缘’。她没有认出我的声音。”
“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呢?明明就在一旁……”
“因为……也许不因为什么吧,我只是想看到她‘看信’的样子。”他闭上眼睛,仰头深深吸了口气,嘴角微微翘起,“如果说出来,就失去了信本身的意义了,不是么?”
“哦?”
“拆信吧。”
我掏出那封浅蓝色的信,递给晓森。他用指甲启开封口,信纸像一片叶子似的掉了出来。
亲爱的安:
谢谢你帮我捡拾掉在地上的橘子,你人很好,像阳光一样照进了我的世界。真想见见你的样子,可是我不能够……不知道你有没有经过城东大街的一棵花树,在我还看得见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见过她很多次。不知道她开花了没有……哦,不,现在才二月啊。等到她开了花,你一定要写信告诉我。字要大一些,字迹要深一些,好让我看得见啊……
再见到晓森,是在一个四月的下午,他仍坐在树下,只是手里拿的不是书,而是一个写满了字的本子。我走过去,他急忙将本子遮掩起来,见是我,松了一口气。
他将本子递给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拿那双亮亮的眼睛笑笑地望着我。
我翻开来,原来是一篇小说,开头便是“年轻的邮递员在信箱中发现了两封信,一封浅蓝色的,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另一封则大得惊人,里面塞了很多东西,鼓鼓的……”我抬头看他,他却又只是笑。我只好接着看下去。哦,原来这两封信,小的来自橘子小姐,大的来自麦子胡同的安,他们是互相寄给对方的。啊……不可思议的是,安竟然是一只猫!它喜欢在麦棵下的垄沟里睡觉。他们一起在麦田中历险,最后,橘子小姐变成了一棵橘子树,安变成了一棵麦子——他们是生长在一起的。
唔,好奇妙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我问。
“《橘子和麦子》。它们的生长都与阳光有关。”
“嗯?”我眯起眼,看从树缝间渗下来的阳光,树叶茂盛了很多,新绿色的,既轻快又活泼。
而在不远处,矗立着另一棵树,它的树冠像是粉红色的云,云片似的花瓣悠悠飘落。晓森走过去,接了几片飘落的花瓣,将它们塞进了一个雪白的信封里。他把信封在我眼前晃了晃,快活地说:“走,送信去。”
信封上,依旧是那涂鸦般的字迹:格子路106号 橘子小姐收。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及其地址,却盛着满满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