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河北省山区农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依据其特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出适合山区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促进山区经济的提升。
关键词:山区;农业;经营模式
河北省山区面积7019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7.4%,由纵贯西部的太行山和横跨北部的燕山组成,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全省138个县市中有1/2以上的县市有山地及丘陵分布。河北山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旱,降雨量少,夏季炎热,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600-2800h,略高于平原地区,有效积温4670-4911℃。年降雨量为400-600mm,其中2/3集中于7~9月,年蒸发量大于1500mm。无霜期平均190d以上,适于多种树木生长,植被以灌草为主且破坏严重。土壤类型以棕壤、褐土、粗骨土、石灰土为主,山区土层较薄。
一、河北省山区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
首先,河北山区是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北京“绿色奥运”的举办提供保障。同时也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水源涵养地、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持的重要基地。其次,山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河北省环京、津,临渤海,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流通市场和便利交通;为农民逐步走向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资源丰富
山区生物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巨大。特色资源、矿产、旅游等具有优势,在山地丘陵区,可以发挥山场广阔、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果业及放牧业,搞好小流域治理,稳定建设以采矿、建材和林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壮大农村经济。
二、河北山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农民科技水平有限,观念陈旧
农民的文化水平素质有限,致使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广泛被采用并实施。传统生产模式尚未真正突破,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举步维艰。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不少地方还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特别是在粮食的比较效益低下、土地资源贫乏的情况下,仍只重视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农民增收困难。近5年来河北省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的状态,平均每年增长3.5%,其中有两个年份只增长1.5%,距农村小康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全省仍有460多万未脱贫人口和未稳定脱贫人口,生活非常困难,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农村。
(二)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相对贫乏
贫困山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源缺乏,人均旱涝保收土地很少,“靠天吃饭”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农业资源单一,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交通条件差,农业产品开发、加工面临重重困难,支柱产业难以形成。
(三)农业产业经营问题严重
首先,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欠发达山区在追求单一农业生产总量增长的同时,在农业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地域分工与布局等方面积累了大量问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难以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化、高档化的要求,难以适应大市场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经营受到生产盲目性和市场风险性的双重的压力,造成生产大起大落,导致供求之间存在的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其次,经营粗放。小规模生产,经营粗放,集约经营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河北省山区农业经营模式选择
(一)山区旅游资源开发
河北省山区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和特有性,因此,应结合该区的资源特色,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实施不同的开发方略,同时配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宣传促销策略,根据资源性质和特色,分类进行开发建设。
1、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位于深山区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以观光、休闲避暑、考察、科普等为主,以保护旅游资源的自然、野性为前提,进行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时注意保护自然景观不受破坏,旅游活动的设计以“看”或“观”为主,强调生态旅游,不提倡人为参与。如涞源白石山、涞水野三坡、平山坨梁等。
2、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对于浅山区的人工庄园景区,利用人工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民风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建成供城里人享受乡村田园风光,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理想场所,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收获各种农产品的采摘活动和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特色。这类旅游区强调人为参与的同时,还应重视山场的绿化和生态的保护与改善。
3、特殊资源类。对于像平山温塘、灵寿五岳寨、元氏蟠龙湖等疗养和避暑类资源,除强化宾馆、饭店等设施外,还要重视别墅的建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建好出售,也可引资建设,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投入,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疗养人员的需要,以此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稳定旅游收入。
(二)庄园式山区开发
庄园式山区开发是一种以当地农民或其他社会人员、社会团体为开发主体,以山区荒地为开发对象,在获得一定数量土地(荒山、荒坡)长期使用权(50年)的前提下,在承包的土地上修建房屋等基础设施,长期居住下来,开展农业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山地开发模式。
庄园式山区开发模式的优点:充分调动了开发者开发荒山的积极性,使其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山区开发中来,推动了农村自然资源优势与社会资金优势结合。由于承包期限较长,并且在期限内可以继承和转让,因此消除了承包者“短期行为”的经营思想,在改善水利设施、培肥地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稳定的长期效益,从而实现山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庄园式山区开发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开发者更加注重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注重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品种选择、管理、贮藏、加工、销售等方面更加严谨,从而加强了与市场的结合,降低了市场风险。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也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的引进、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防治便于实施,使农业技术得以推广。
河北省元氏县于1994年探索出了庄园式山区开发模式,通过拍卖荒山,建设了经济庄园,适应了山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改变了山区的贫苦面貌。河北省山区大部分地区与试验区自然条件相似,经济社会基础也大致相同,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栽培树种,如果树、多年生草本、藤本、木本药材等。
(三)选择林果业综合开发山区
选择林果业综合开发山区,实现山区山川秀美与经济繁荣,符合生态经济学规律对山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山区种植林果业一定要做到“适地适树”,所谓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达到该立地条件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水平,这是造林中的基本原则。
太行山区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相交结,形成多样化的气候、土地类型,自然条件适合于多种北方果树的生长发育。太行山区历史上就是我国主要的干果产地,核桃、柿子、枣、板栗产量、品质均处于全国前列。除此之外,还适应于梨、桃、苹果、草莓等多种水果的生长,特别是具有产品经济价值高,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特点。目前太行山区各类经济林面积约为7.3万hm2,山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果品生产基地。阜平、赞皇等县的大枣,满城、涉县、武安等县的柿子,灵寿、平山、涞源等县的核桃,曲阳、沙河等地的梨,邢台的板栗等经济林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林果业已在山区显示出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原始农业”模式开发
人们在达到了温饱后,越来越追求天然、健康的农产品,从注重食物数量转变到了食物质量。因此,无污染、纯天然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1、生物农业。生物农业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的前提下,采用纯生物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利用人畜肥、荒山荒坡植物残余物、农作物残余物堆沃肥等作为有机肥,并将这些肥料的腐熟发酵与沼气生产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减少农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对于园艺作物中水果的生产,采用种养立体经营,利用鸟和家禽防虫,利用全施、足施有机肥提高果树自身抗性以防病来实现果树的全生物生产。畜、禽采用山区自产全天然生物饲料喂养,不使用任何饲料添加剂。生物农业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护山区农耕地生态环境原有的生物链结构和生物的良性循环,使山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净化,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净地、净水资源,又保持了山区资源环境的纯净性,还可加速山区旅游资源化。
2、仿生农业。仿生农业就是在人工仿野生生态条件下强化再生产野生生物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利用山区原本的荒山、荒坡地,人为构建恢复仿野生生态环境,然后将某些珍稀、极有限、堪称山珍的生物资源置于其中,适当辅以人工培育,以实现其大量再生产。如某些野山菜、野蘑菇等的人工仿野生生态栽培,将某些野生动物人为圈围在一定人工化的仿野生生态环境中,人工辅助饲喂一定量天然食物,强化其生长和繁殖,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仿生农业的实现,科技含量高,需要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作如后盾。否则任何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全面失败,特别是可能给资源与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人在仿生农业生产中所扮演的只能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生态恢复的实施者和食物链的调节者,否则就失去了仿生农业的本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仿生农业中的所谓强化,仍然限定在无化肥、无农药、无饲料添加剂、无配合饲料的范围内,以保证所生产产品的纯天然性。
总之,21世纪山区农业发展要求的是整个山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提高;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跟粮食仓库接轨,而是与国内外大市场、大社会接轨;发展的主要空间不只是土地、耕地,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不只是农业技术、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实物、硬件,而是观念、意识、讯息、技术、人才、管理等软件以及发展大系统中软硬件的综合、优化配置。农业发展依托的对象不只是自然资源,而主要是市场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即包括所谓的硬资源和软资源。河北省山区虽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农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利用其优势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经营模式,克服农业经营中的问题,促进河北省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06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陈建伟.提高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7(10).
3、曹明贵.以旅游资源为龙头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1).
4、顾时贵.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作者单位:王娜,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陶佩君,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者为博士生导师;王志刚,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处,作者为研究员、副处长、通讯作者)
关键词:山区;农业;经营模式
河北省山区面积7019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7.4%,由纵贯西部的太行山和横跨北部的燕山组成,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全省138个县市中有1/2以上的县市有山地及丘陵分布。河北山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旱,降雨量少,夏季炎热,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600-2800h,略高于平原地区,有效积温4670-4911℃。年降雨量为400-600mm,其中2/3集中于7~9月,年蒸发量大于1500mm。无霜期平均190d以上,适于多种树木生长,植被以灌草为主且破坏严重。土壤类型以棕壤、褐土、粗骨土、石灰土为主,山区土层较薄。
一、河北省山区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
首先,河北山区是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北京“绿色奥运”的举办提供保障。同时也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水源涵养地、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持的重要基地。其次,山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河北省环京、津,临渤海,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流通市场和便利交通;为农民逐步走向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资源丰富
山区生物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巨大。特色资源、矿产、旅游等具有优势,在山地丘陵区,可以发挥山场广阔、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果业及放牧业,搞好小流域治理,稳定建设以采矿、建材和林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壮大农村经济。
二、河北山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农民科技水平有限,观念陈旧
农民的文化水平素质有限,致使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广泛被采用并实施。传统生产模式尚未真正突破,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举步维艰。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不少地方还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特别是在粮食的比较效益低下、土地资源贫乏的情况下,仍只重视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农民增收困难。近5年来河北省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的状态,平均每年增长3.5%,其中有两个年份只增长1.5%,距农村小康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全省仍有460多万未脱贫人口和未稳定脱贫人口,生活非常困难,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农村。
(二)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相对贫乏
贫困山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源缺乏,人均旱涝保收土地很少,“靠天吃饭”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农业资源单一,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交通条件差,农业产品开发、加工面临重重困难,支柱产业难以形成。
(三)农业产业经营问题严重
首先,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欠发达山区在追求单一农业生产总量增长的同时,在农业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地域分工与布局等方面积累了大量问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难以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化、高档化的要求,难以适应大市场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经营受到生产盲目性和市场风险性的双重的压力,造成生产大起大落,导致供求之间存在的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其次,经营粗放。小规模生产,经营粗放,集约经营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河北省山区农业经营模式选择
(一)山区旅游资源开发
河北省山区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和特有性,因此,应结合该区的资源特色,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实施不同的开发方略,同时配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宣传促销策略,根据资源性质和特色,分类进行开发建设。
1、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位于深山区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以观光、休闲避暑、考察、科普等为主,以保护旅游资源的自然、野性为前提,进行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时注意保护自然景观不受破坏,旅游活动的设计以“看”或“观”为主,强调生态旅游,不提倡人为参与。如涞源白石山、涞水野三坡、平山坨梁等。
2、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旅游区。对于浅山区的人工庄园景区,利用人工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民风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建成供城里人享受乡村田园风光,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理想场所,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收获各种农产品的采摘活动和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特色。这类旅游区强调人为参与的同时,还应重视山场的绿化和生态的保护与改善。
3、特殊资源类。对于像平山温塘、灵寿五岳寨、元氏蟠龙湖等疗养和避暑类资源,除强化宾馆、饭店等设施外,还要重视别墅的建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建好出售,也可引资建设,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投入,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疗养人员的需要,以此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稳定旅游收入。
(二)庄园式山区开发
庄园式山区开发是一种以当地农民或其他社会人员、社会团体为开发主体,以山区荒地为开发对象,在获得一定数量土地(荒山、荒坡)长期使用权(50年)的前提下,在承包的土地上修建房屋等基础设施,长期居住下来,开展农业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山地开发模式。
庄园式山区开发模式的优点:充分调动了开发者开发荒山的积极性,使其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山区开发中来,推动了农村自然资源优势与社会资金优势结合。由于承包期限较长,并且在期限内可以继承和转让,因此消除了承包者“短期行为”的经营思想,在改善水利设施、培肥地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稳定的长期效益,从而实现山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庄园式山区开发是一种投资行为,因此开发者更加注重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注重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品种选择、管理、贮藏、加工、销售等方面更加严谨,从而加强了与市场的结合,降低了市场风险。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也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的引进、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防治便于实施,使农业技术得以推广。
河北省元氏县于1994年探索出了庄园式山区开发模式,通过拍卖荒山,建设了经济庄园,适应了山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改变了山区的贫苦面貌。河北省山区大部分地区与试验区自然条件相似,经济社会基础也大致相同,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栽培树种,如果树、多年生草本、藤本、木本药材等。
(三)选择林果业综合开发山区
选择林果业综合开发山区,实现山区山川秀美与经济繁荣,符合生态经济学规律对山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山区种植林果业一定要做到“适地适树”,所谓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达到该立地条件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水平,这是造林中的基本原则。
太行山区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相交结,形成多样化的气候、土地类型,自然条件适合于多种北方果树的生长发育。太行山区历史上就是我国主要的干果产地,核桃、柿子、枣、板栗产量、品质均处于全国前列。除此之外,还适应于梨、桃、苹果、草莓等多种水果的生长,特别是具有产品经济价值高,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特点。目前太行山区各类经济林面积约为7.3万hm2,山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果品生产基地。阜平、赞皇等县的大枣,满城、涉县、武安等县的柿子,灵寿、平山、涞源等县的核桃,曲阳、沙河等地的梨,邢台的板栗等经济林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林果业已在山区显示出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原始农业”模式开发
人们在达到了温饱后,越来越追求天然、健康的农产品,从注重食物数量转变到了食物质量。因此,无污染、纯天然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1、生物农业。生物农业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的前提下,采用纯生物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利用人畜肥、荒山荒坡植物残余物、农作物残余物堆沃肥等作为有机肥,并将这些肥料的腐熟发酵与沼气生产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减少农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对于园艺作物中水果的生产,采用种养立体经营,利用鸟和家禽防虫,利用全施、足施有机肥提高果树自身抗性以防病来实现果树的全生物生产。畜、禽采用山区自产全天然生物饲料喂养,不使用任何饲料添加剂。生物农业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护山区农耕地生态环境原有的生物链结构和生物的良性循环,使山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净化,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净地、净水资源,又保持了山区资源环境的纯净性,还可加速山区旅游资源化。
2、仿生农业。仿生农业就是在人工仿野生生态条件下强化再生产野生生物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利用山区原本的荒山、荒坡地,人为构建恢复仿野生生态环境,然后将某些珍稀、极有限、堪称山珍的生物资源置于其中,适当辅以人工培育,以实现其大量再生产。如某些野山菜、野蘑菇等的人工仿野生生态栽培,将某些野生动物人为圈围在一定人工化的仿野生生态环境中,人工辅助饲喂一定量天然食物,强化其生长和繁殖,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仿生农业的实现,科技含量高,需要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作如后盾。否则任何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全面失败,特别是可能给资源与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人在仿生农业生产中所扮演的只能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生态恢复的实施者和食物链的调节者,否则就失去了仿生农业的本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仿生农业中的所谓强化,仍然限定在无化肥、无农药、无饲料添加剂、无配合饲料的范围内,以保证所生产产品的纯天然性。
总之,21世纪山区农业发展要求的是整个山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提高;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跟粮食仓库接轨,而是与国内外大市场、大社会接轨;发展的主要空间不只是土地、耕地,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不只是农业技术、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实物、硬件,而是观念、意识、讯息、技术、人才、管理等软件以及发展大系统中软硬件的综合、优化配置。农业发展依托的对象不只是自然资源,而主要是市场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即包括所谓的硬资源和软资源。河北省山区虽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农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利用其优势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经营模式,克服农业经营中的问题,促进河北省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06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陈建伟.提高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7(10).
3、曹明贵.以旅游资源为龙头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1).
4、顾时贵.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作者单位:王娜,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陶佩君,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者为博士生导师;王志刚,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处,作者为研究员、副处长、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