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教学中的毯子功是一门运动性较强、技巧难度大,并带有一定危险的身训课程。它是由各路长短筋头个多种下高走跤等复杂动作组合而成,因此常伴有运动创伤的阴响。如何防止这种运动损伤,并把它缩小到最小范围,是我们担任此课程老师应该给予重视和很好解决的问题。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技艺就要经过课堂日积月累的严格训练。一名学生从入校后从踢腿、下腰、拿顶、拉山膀开始、指导掌握各类专业技巧,经过漫长时日的培训。这样,就使得形体基础的授课内容(包括基功、毯子功、把子、身段和其他形体训练)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基本功教学其量之大,其面之广,其难度之强,要求者方面的教师付出难以估量的辛勤劳动。老话称之为“抄功”。多年来尽管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身训老师凭借自己的双手和体力去“抄”,这一原始的教课方法却无以代替和改变。初入学的孩子“拿顶”(倒立)要靠老师用手抄、扶双腿、下腰时是靠老师提着腰部,更不用说抄“蛮子”,抄“四门跟头”,拧“旋子”了,是靠老师用自己的体能使学生的身体在地面或者空中作一个一百八十度或者三百六十度的转动,其劳动强度部亚于铸造工人的体力消耗。设想一个课堂有十名学生,假如每名学生在一节课内练10次“踺子小翻”,练10次“踺子扎倒虎”或其他什么技巧项目,仅仅“踺子小翻”和“踺子扎倒虎”两项内容就需要老师在45分钟内搬动人体200次之上。这时老师早已汗流浃背疲劳不堪了。我们的身训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勤劳的汗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一个入校时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六年滞洪,当他们毕业之时,已长成体魄健全的青年。我们身训老师的青春年华,就是在学生身体的转动中默默消逝。
教学中的运动损伤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时间性的
这种损伤一般发生在学期开始和期末。学期开始,多数学生期在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很少系统的练功,肌肉、韧带和关节比较僵硬不灵活,开学后进入正常的训练难免有些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个别同学的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要在开学的第一周,不要急于上练功的硬项目,即难度较大的筋头,要多做全身性的活动和练习一些难诉较小的简单筋头,使之逐渐适应再进入常规练习。特 别是冬季,学生的身体不易活动开,寒假开学后重视这个问题更为重要。
期末是学生进入考核的阶段。此时的老师和学生都比较紧张,因为这不仅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是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为了避免在这时候出因过度紧张造成的损伤,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或者考场中把握好学生的情绪,调节紧张的气氛,更加小心的保护学生的筋头,使之既严谨有条不紊,又不能把弦绷得过紧,这样就能减少在期末发生的损伤。
二、素质能力差
这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另一种原因。这在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我们的学生从事的是戏曲专业,其主要特长是嗓音和形象。这就有别于运动员强调的身体素质。然而却要像运动员一样练习各种翻腾和难度技巧,无形中就增加了创伤隐患。况且我们的练功时间有限,在45分钟的课堂内抓了筋头练习就误了素质练习。素质练习上,肌肉能力差就容易出现各类损伤。如女生经常出现一些腰痛,这可能是经常练前桥、翻身、涮腰等大量用腰的动作而背肌练习的又少,腰部力量不够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多安排一些背肌训练。如把两块垫子擂起下半身趴在垫子上,上半身趴在垫子下,让同学压住腿,双手抱头起上身。这种背肌练习轻度大,能有效的增强背部肌肉,防止和减少女生的腰部损伤。其他方法还有多种,均可达到一定效果。手腕或胳膊挫伤和脚扭伤在男女生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我们每天上课,“拿顶”男女生都不过一两分钟,其他臂力练习也不是天天做,相对来说单独的臂力练习和缺乏,而踺子小翻、原地小翻及踺子倒扑虎等都需要胳膊强有力地支撑或是说有相当的臂力,如果达不到就很容易出现挫伤事故。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损伤。老师也需要多安排一些臂力练习,如推顶、爬顶和 俯卧撑等。这样看来是耽误了一些筋头练习时间,但其效果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增加了臂力翻起筋头就相对容易,不仅能避免损伤,还有助于其他筋头练习。
三、人为的操之过急提前脱保,是造成损伤的又一种原因
一种筋头的练习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从生到熟,最后到巧。在这段时间内,动作要领是通过学生多次的亲身体会和老师的反复指导训练逐步日趋成熟的。如果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过早的脱保,很可能出挫伤事故。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损伤,老师要多抄保一段时间,待其确实能熟练的掌握了再慢慢脱保,脱保后还有一段巩固提高过程,也还需要老师再抄抄、再保保。例如女生的单蛮子虽然他们早就能翻了,但翻得高时就让她们多过些,翻得低时老师就要再抄抄。男生的小翻也是同样,不能看其今天翻得低还硬要他翻,那样就容易出事故。其实人体都有一定的生物钟,有兴奋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候,我们是搞身训这一行,要细心的科学的把握这一点。课堂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不能鲁莽行事,在尽量避免课堂损伤的前提下稳步扎实的搞好教学。
其次,在课堂之外也有一些损伤发生,如学生课余时间练功造成的挫伤扭伤。为了避免这类损伤,老师要提醒学生,课余时间练功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闹嬉戏。同学间要学会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毯子功课堂的运动损伤原因虽有多种,但也并非难以克服。只要教师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的发生。
基本功教学其量之大,其面之广,其难度之强,要求者方面的教师付出难以估量的辛勤劳动。老话称之为“抄功”。多年来尽管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身训老师凭借自己的双手和体力去“抄”,这一原始的教课方法却无以代替和改变。初入学的孩子“拿顶”(倒立)要靠老师用手抄、扶双腿、下腰时是靠老师提着腰部,更不用说抄“蛮子”,抄“四门跟头”,拧“旋子”了,是靠老师用自己的体能使学生的身体在地面或者空中作一个一百八十度或者三百六十度的转动,其劳动强度部亚于铸造工人的体力消耗。设想一个课堂有十名学生,假如每名学生在一节课内练10次“踺子小翻”,练10次“踺子扎倒虎”或其他什么技巧项目,仅仅“踺子小翻”和“踺子扎倒虎”两项内容就需要老师在45分钟内搬动人体200次之上。这时老师早已汗流浃背疲劳不堪了。我们的身训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勤劳的汗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一个入校时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六年滞洪,当他们毕业之时,已长成体魄健全的青年。我们身训老师的青春年华,就是在学生身体的转动中默默消逝。
教学中的运动损伤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时间性的
这种损伤一般发生在学期开始和期末。学期开始,多数学生期在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很少系统的练功,肌肉、韧带和关节比较僵硬不灵活,开学后进入正常的训练难免有些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个别同学的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要在开学的第一周,不要急于上练功的硬项目,即难度较大的筋头,要多做全身性的活动和练习一些难诉较小的简单筋头,使之逐渐适应再进入常规练习。特 别是冬季,学生的身体不易活动开,寒假开学后重视这个问题更为重要。
期末是学生进入考核的阶段。此时的老师和学生都比较紧张,因为这不仅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是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为了避免在这时候出因过度紧张造成的损伤,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或者考场中把握好学生的情绪,调节紧张的气氛,更加小心的保护学生的筋头,使之既严谨有条不紊,又不能把弦绷得过紧,这样就能减少在期末发生的损伤。
二、素质能力差
这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另一种原因。这在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我们的学生从事的是戏曲专业,其主要特长是嗓音和形象。这就有别于运动员强调的身体素质。然而却要像运动员一样练习各种翻腾和难度技巧,无形中就增加了创伤隐患。况且我们的练功时间有限,在45分钟的课堂内抓了筋头练习就误了素质练习。素质练习上,肌肉能力差就容易出现各类损伤。如女生经常出现一些腰痛,这可能是经常练前桥、翻身、涮腰等大量用腰的动作而背肌练习的又少,腰部力量不够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多安排一些背肌训练。如把两块垫子擂起下半身趴在垫子上,上半身趴在垫子下,让同学压住腿,双手抱头起上身。这种背肌练习轻度大,能有效的增强背部肌肉,防止和减少女生的腰部损伤。其他方法还有多种,均可达到一定效果。手腕或胳膊挫伤和脚扭伤在男女生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我们每天上课,“拿顶”男女生都不过一两分钟,其他臂力练习也不是天天做,相对来说单独的臂力练习和缺乏,而踺子小翻、原地小翻及踺子倒扑虎等都需要胳膊强有力地支撑或是说有相当的臂力,如果达不到就很容易出现挫伤事故。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损伤。老师也需要多安排一些臂力练习,如推顶、爬顶和 俯卧撑等。这样看来是耽误了一些筋头练习时间,但其效果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增加了臂力翻起筋头就相对容易,不仅能避免损伤,还有助于其他筋头练习。
三、人为的操之过急提前脱保,是造成损伤的又一种原因
一种筋头的练习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从生到熟,最后到巧。在这段时间内,动作要领是通过学生多次的亲身体会和老师的反复指导训练逐步日趋成熟的。如果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过早的脱保,很可能出挫伤事故。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损伤,老师要多抄保一段时间,待其确实能熟练的掌握了再慢慢脱保,脱保后还有一段巩固提高过程,也还需要老师再抄抄、再保保。例如女生的单蛮子虽然他们早就能翻了,但翻得高时就让她们多过些,翻得低时老师就要再抄抄。男生的小翻也是同样,不能看其今天翻得低还硬要他翻,那样就容易出事故。其实人体都有一定的生物钟,有兴奋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候,我们是搞身训这一行,要细心的科学的把握这一点。课堂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不能鲁莽行事,在尽量避免课堂损伤的前提下稳步扎实的搞好教学。
其次,在课堂之外也有一些损伤发生,如学生课余时间练功造成的挫伤扭伤。为了避免这类损伤,老师要提醒学生,课余时间练功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闹嬉戏。同学间要学会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毯子功课堂的运动损伤原因虽有多种,但也并非难以克服。只要教师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