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易冲动,思想、心理都不成熟,但却渴望独立,不愿受家长的约束,尤其不喜欢传统型的家长用权威去压制自己。家长带有情绪的交流,往往会激化双方的矛盾。这种情况下,书信交流能够把情绪掩盖掉,教育效果更好。
关键词:家校沟通,青春期,无声胜有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适应于儿童,同样适应于青少年。家校沟通,联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中职班主任,班级中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点有特别深地感触。
一、一个急促的电话
那年秋天,我接手了一个五年一贯制大专班,尽管他们曾经是一群中考失利者,但在我眼里,这群孩子的自律性、是非观还是比较强的,但他们敏感、易冲动、渴望得到尊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多是以讲道理的方式,该放手的放手,给予他们充分地尊重,学生也一直在各方面表现不错。在我一直以为是一群比较省心的孩子时,没想到在家长那里出了问题。十一的假期中,突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非常着急地说,孩子联系不上了,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两天没回家了。仔细跟家长了解了情况后,发现原来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二、一场“母女大战”
事情的发生是因学生玩电脑引起的。十一假期学生在家经常上网,作为家长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孩子先写好作业,多看点书,多出去玩玩,不要迷恋网络。而孩子却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应该疯玩一下。如果家长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迷恋网络的害处说清楚,说不定孩子能收敛一下。但因家长脾气比较急,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张口就带有怒气,而孩子本来还稍有点愧疚,但一看家长的态度“恶劣”,就觉得家长小题大做。处在青春期孩子也控制不住自己,你来我往就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大打出手”,孩子一气之下摔门而走。家长在气头上说了句:“有本事别回来。”结果孩子真不见影了,开始家长没当回事,但后来晚上孩子也没回家,也联系不上,家长这才慌了神。
三、与家长地有效沟通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跟家长一起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敏感、自尊心强,要求独立,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和约束等。而家长的做法恰恰“冒犯”了他。经过分析后,家长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有点简单粗暴了,孩子成长了,而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老想靠自己的威严来压制孩子,结果孩子当然接受不了。家长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觉得孩子其实一直还是比较听话的。只是作为家长看到孩子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就容易着急,一着急说话不自觉就带情绪,声调就升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家长这种交流态度,孩子就很反感,就没法正常沟通,也只能用更暴躁的情绪来回应。家长也想改变,可苦于找不到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又能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家长,尝试一下书信交流,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会慢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既能把该说的问题说出来,又能避免正面冲突。家长觉得方法不错,决定孩子回来后尝试一下。随后我尝试着联系到了学生,做了一番开导后,学生终于回到了家里。
四、无声胜有声
假期快要结束时,又接到了家长的电话,但这次却是满怀喜悦。家长说,孩子回来后,她把想说的都写在了纸上,悄悄地放在孩子的学习桌上,既表达了由于自己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的歉意,也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许和爱,也分析了迷恋网络的害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母亲对孩子满满的爱。其实这种爱一直在,只不过是之前一直被自己的情绪所掩盖,从而使孩子接收不到。孩子看了母亲写的信,虽然没说什么,但对母亲的敌意很明显地消失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自己也悄悄地改变着,时不时地看看书,写写作业,偶尔上上网。 作为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从电话中感受到家长喜不自禁的心情,作为老师我也非常高兴。
五、一封家书
十一假期返校后,我专门设计了一节班会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在班会课上,大家畅所欲言,绝大部分学生能看到父母的不易,也有感恩之情,但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很难认同,这正是他们成长的表现。交流中他们只看到了父母身上的问题,我趁机启发:“在跟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有没有问题?”经这一问,刚才指责父母理直气壮的气势瞬间消失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当再次交流时,大家也深刻反思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心声,在班会的最后,我要求每个人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通过微信发给自己的家长。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家长们纷纷反馈了那封家书所带来的作用,不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发生着改变,孩子们似乎也在慢慢变得懂事,使亲子关系越来越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家庭教育上何嘗不是这个道理。
其实,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育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我们应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阶段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直接的语言交流,而有些孩子或者有些情况下,可能这种带有情感因素的文字交流,更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当然好的教育更离不开家校的紧密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敏 职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分析及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2]任亚洲,高瑾,马雪迎.如何有效沟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9)
关键词:家校沟通,青春期,无声胜有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适应于儿童,同样适应于青少年。家校沟通,联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中职班主任,班级中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点有特别深地感触。
一、一个急促的电话
那年秋天,我接手了一个五年一贯制大专班,尽管他们曾经是一群中考失利者,但在我眼里,这群孩子的自律性、是非观还是比较强的,但他们敏感、易冲动、渴望得到尊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多是以讲道理的方式,该放手的放手,给予他们充分地尊重,学生也一直在各方面表现不错。在我一直以为是一群比较省心的孩子时,没想到在家长那里出了问题。十一的假期中,突然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非常着急地说,孩子联系不上了,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两天没回家了。仔细跟家长了解了情况后,发现原来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二、一场“母女大战”
事情的发生是因学生玩电脑引起的。十一假期学生在家经常上网,作为家长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孩子先写好作业,多看点书,多出去玩玩,不要迷恋网络。而孩子却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应该疯玩一下。如果家长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迷恋网络的害处说清楚,说不定孩子能收敛一下。但因家长脾气比较急,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张口就带有怒气,而孩子本来还稍有点愧疚,但一看家长的态度“恶劣”,就觉得家长小题大做。处在青春期孩子也控制不住自己,你来我往就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大打出手”,孩子一气之下摔门而走。家长在气头上说了句:“有本事别回来。”结果孩子真不见影了,开始家长没当回事,但后来晚上孩子也没回家,也联系不上,家长这才慌了神。
三、与家长地有效沟通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跟家长一起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敏感、自尊心强,要求独立,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和约束等。而家长的做法恰恰“冒犯”了他。经过分析后,家长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有点简单粗暴了,孩子成长了,而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老想靠自己的威严来压制孩子,结果孩子当然接受不了。家长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觉得孩子其实一直还是比较听话的。只是作为家长看到孩子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就容易着急,一着急说话不自觉就带情绪,声调就升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家长这种交流态度,孩子就很反感,就没法正常沟通,也只能用更暴躁的情绪来回应。家长也想改变,可苦于找不到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又能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家长,尝试一下书信交流,因为在写的过程中,会慢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既能把该说的问题说出来,又能避免正面冲突。家长觉得方法不错,决定孩子回来后尝试一下。随后我尝试着联系到了学生,做了一番开导后,学生终于回到了家里。
四、无声胜有声
假期快要结束时,又接到了家长的电话,但这次却是满怀喜悦。家长说,孩子回来后,她把想说的都写在了纸上,悄悄地放在孩子的学习桌上,既表达了由于自己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的歉意,也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许和爱,也分析了迷恋网络的害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母亲对孩子满满的爱。其实这种爱一直在,只不过是之前一直被自己的情绪所掩盖,从而使孩子接收不到。孩子看了母亲写的信,虽然没说什么,但对母亲的敌意很明显地消失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自己也悄悄地改变着,时不时地看看书,写写作业,偶尔上上网。 作为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从电话中感受到家长喜不自禁的心情,作为老师我也非常高兴。
五、一封家书
十一假期返校后,我专门设计了一节班会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在班会课上,大家畅所欲言,绝大部分学生能看到父母的不易,也有感恩之情,但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很难认同,这正是他们成长的表现。交流中他们只看到了父母身上的问题,我趁机启发:“在跟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有没有问题?”经这一问,刚才指责父母理直气壮的气势瞬间消失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当再次交流时,大家也深刻反思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心声,在班会的最后,我要求每个人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通过微信发给自己的家长。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家长们纷纷反馈了那封家书所带来的作用,不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发生着改变,孩子们似乎也在慢慢变得懂事,使亲子关系越来越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家庭教育上何嘗不是这个道理。
其实,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育是需要讲究方法的。我们应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阶段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直接的语言交流,而有些孩子或者有些情况下,可能这种带有情感因素的文字交流,更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当然好的教育更离不开家校的紧密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敏 职校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分析及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2]任亚洲,高瑾,马雪迎.如何有效沟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