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意义;因素;方法
著名的教育专家林格说过“抓住一个好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因此,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想让小学生学好语文就应该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开始。
一、 倡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 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2. 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3. 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二、 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一) 教师引导不当
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师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二) 学生执行不力
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三) 家长重视不够
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抛到了一边。
(四) 客观环境不利
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三、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一) 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二查,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 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 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四) 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总之,实践告诉我做好预习工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好办法。当然我也知道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所以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
参考文献:
[1]林格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寿云,王梦霞,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永昌小学。
关键词:意义;因素;方法
著名的教育专家林格说过“抓住一个好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因此,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想让小学生学好语文就应该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开始。
一、 倡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 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2. 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3. 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二、 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一) 教师引导不当
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师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二) 学生执行不力
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三) 家长重视不够
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抛到了一边。
(四) 客观环境不利
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三、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一) 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二查,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 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 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四) 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总之,实践告诉我做好预习工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好办法。当然我也知道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所以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
参考文献:
[1]林格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1.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寿云,王梦霞,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永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