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积极应对严峻挑战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①马克思在这里说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是社会上代表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一种思想观念。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都不一样,在同一社会,意识形态也有很多种。但是无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把代表本阶级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种途径确立其对其他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对这种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增强执政的理论基础。
  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建党还是建国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但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也时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这种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国家从未放弃用其价值观念取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努力。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一个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在否定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形势极不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试图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影响、改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它通过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渗透和攻击,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认同西方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达到否定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目标。
  苏联解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上述战略的胜利。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的对象。邓小平曾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和平演变。”②“和平演变”的措施十分隐蔽,主要是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以电影、电视为载体,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方式最能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播他们的价值观,鼓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机,兜售“全盘西化”理念,企图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成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社会思潮多元化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是在思想领域,各种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一直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国外积极和消极社会思潮一并涌入,国内历史上的一些腐朽思想也沉渣泛起。
  从微观层面看,出现了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思潮,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拜金主义就是把金钱看作万能的,并将其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气下形成的,金钱至上,把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造成道德沦丧、信仰缺失,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对金钱的崇拜也会使社会物欲横流、人情冷漠。
  从宏观层面看,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虽然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但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这些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后,因为其极具迷惑性,在少部分人中得到流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在这部分人中出现了“精神空虚”和“信仰危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三)苏东剧变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迅速瓦解,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发生急剧变化。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它的忽然倾塌,给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带来严重的混乱,也影响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苏东剧变削弱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苏联解体后,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在我国也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论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悲观绝望,还有人将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和失误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认为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一时间,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谬论甚嚣尘上。加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网络信息具有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拓展了新的空间、构建了新的载体,为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网络信息泛滥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个体化、多元化,人们不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还更方便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网民在各种网络信息中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和迷茫,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弱化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方式。
  “意识形态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意识形态具有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先进的意识形态应该是在成功解释社会可观察到的变化时保持灵活性和适度的包容性,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实现自我更新。”③
  首先,推进内容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所以,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更新,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中国梦将国家的梦想与个人的梦想紧密结合。“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意识形态建设要突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才能与民众生活产生联系。
  其次,推进方法、路径和形式创新。前面说过意识形态宣传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宣传方法必须要创新。改掉落后陈旧的宣教方式,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新媒体,尤其是网站、电视、手机报等媒介的作用,开展立体性的宣传方式。
  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创新。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由单向灌输型走向双向交流型,由显性教育法向显隐结合法转变。通过路径、载体等理论及实践的创新,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效果。
  (二)加强互联网阵地建设。
  互联网已成为人民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利用这一重要载体,使之成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习近平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网络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展示的重要平台。意识形态建设要通过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向人们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交流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讨论与沟通特点,与被传播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人们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的思想交流,使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加强对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和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强势地位。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引领网络舆论,建设文明的网络空间,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④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我们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任何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措施,以认真的态度去发现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大大提高,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③ 敖带芽:《政治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学习时报》2003年9月15日。
  ④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中能华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章立
其他文献
“德”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的含义是道德,在我国古代,“德”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德行,是君子所有的一种品行。作为德行的“德”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爱华英语学校校长陈曦最近很忙,她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学校的“第二个十年规划”。  在前不久的4月,爱华英语刚刚过完了11岁生日。紧随其后,5月25日,爱华英语的第四个分校盛景国际分校盛大开业,如今,世纪金源分校也即将揭开面纱,面向社会招生。11年5个校区,这并不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数字,相反,这个在社会舆论中受到颇多美誉的学校扩张速度如此之慢,不禁让人疑惑。但这件事情在陈曦看来,她非但不感觉奇怪,反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