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散文诗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体裁之一。笔者在本文中应用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等理论知识对纪伯伦的散文诗“爱与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示范如何借助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散文诗进行多维度透视。
[关键词] “爱与恨” 相邻对 选择 级差性 参与者的追踪
一、引言
散文诗是一种意义极为丰富的文学体裁。然而传统上对散文诗的评析和欣赏通常凭直觉,见仁见智,往往加入太多主观体验的色彩,少有文本证据和理论根基予以支撑。因此笔者试图应用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等理论知识解读出纪伯伦“爱与恨”这首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字里行间的深意。
二、相关的语言学理论
语用学中对会话结构的研究表明:会话的特点之一是说话人的轮换(简称话轮),即会话参与者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着说话。
两个说话者各说一次构成的对子叫相邻对。一个相邻对包括两次讲话的内容,由两个说话人前后相继所说的,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分别属于相邻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相邻对之间关联性并不体现在句法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两部分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上。对于这种关联性,Schegloff提出了“制约关联”概念进行解释。
通常相邻对第一部分的产生必然形成某种期待,如果第二部分是说话人所希望得到的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期待的第二部分”,除此之外各种其他反应则不是说话人所希望得到的,被称为“非期待的第二部分”。
“期待的”和“不期待的”这两个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中“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概念。霍恩(Horn)提出过“语用分工”理论中涉及到“有标记M”和“无标记U”。无标记的表达式属于期待范围,形式较简单,付出认知努力较少;有标记的表达式属于非期待范围,形式较复杂,较冗长。选择M代替U所表达的就是有标记的信息,即无标记成分无法传递的信息。莱文森(Levinson)方式原则也有类似的观点。
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一直进行着各种的选择:有标记还是无标记;期待还是非期待;遵守还是违背合作原则。事实上,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的过程。选择的可能性在于语言本身的变异性。Martin & Rose 认为入篇资源可通过呈现性指称来实现,如不定冠词a/an、专有名词、不定代词等。而追踪性资源则可以通过认定性指称来实现,主要包括定冠词the、指示代词this,that,it、人称代词he,she、名词性短语和物主代词,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评价意义。
三、语用、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角度的透视
Love and Hate
A woman said to a man,"I love you." And the man said, "It is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love."
And the woman said,"You love me not?”
And the man only gazed upon her and said nothing.
Then the woman cried aloud,"I hate you."
And the man said,"Then it is also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hate."
“爱与恨”这首散文诗由男人和女人的会话构成,包括W1,M1;W2,M2;W3,M3三组相邻对,分别为P1, P2 ,P3如下:
P1W1:I love you.
M1: It is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love.
P2W2 :You love me not?
M2:(silence)
P3W3 : I hate you.
M3: Then it is also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hate.
当女人说出第一个相邻对的第一部分“我爱你”时,总是预示了第二部分“我也爱你”的出现,这也是所期待的第二部分,无标记的表达。但事实上男人的回答并非如此明确而清楚,而是“那值得你爱的,是在我的心里”如此含糊的反应,这是非期待的第二部分,是有标记的表达。虽然第二部分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相邻对,但由于这不是女人的期待就形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空缺,从心理的角度考虑,女人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男人选择冗长的、异常的、有标记的表达式代替了简短的、无标记的表达式,男人的反应就获得了某种附加意义。男人违背方式原则的行为触发了读者进行非常规的推理:男人不爱她,或男人只是喜欢她称不上爱。男人不足量的信息让女人进退两难欲罢不能。同时男人违背数量原则表明他不想告诉女人他真实的感受,也许他自己也并不清楚是否爱她。或许男人是爱她的,只不过把这份爱深深地埋藏于心中,而不会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只示之以行动。女人却不同,她喜欢男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说爱她。这是男女的不同,也是他们的冲突所在。这可以从经典电影中得到验证。当“人鬼情未了”中女主角Mory对男主角Sam说出“I love you! I really love you!” Sam回答“Ditto”,从不直接完整地回答。这让Mory怀疑Sam是否全身心地爱着她。后来Sam被害,做了鬼也时刻关心,保护Mory。行动雄辩地表明了Sam对她全心全意的爱意,这爱跨越时空,感动上帝,让男女主角有了再次进行灵魂交汇的机会。当Sam说出“I love you,Mory! I’ve always loved you! My love is inside and taking with you!”时,也就最终成就了这份唯美的爱情。
男人的真实想法究竟是怎样的,显然女人并不是太清楚。但我们从P2可以推断出她认为男人可能不爱她,于是她又问“难道你不爱我吗”意在确认。通常会话中提问——回答构成一个系列,但事实上对于女人的提问,男人沉默了。女人的问话里本来就存在一种“男人不爱她”的预设,自然会把男人的默默无言理解为默认他不爱她。这种会话中的不合作的行为极大地冒犯了女人,使她产生挫败感,爱极生恨,大声嚷道“我恨你”。女人的爱恨情感竟然转变得如此迅速!女人的情感是如此单纯,爱憎分明,非爱即恨,只有二元值。而男人依然是含糊地回答“那值得你恨的,倒也是在我的心里”。他始终平静而理性,似爱非爱,似恨非恨,亦爱亦恨,难以捉摸。那值得女人恨的又究竟是什么?是男人不愿袒露爱之心扉的劣根性?还是不屑说爱的大男子主义?
其实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特定的措词是有理据的。男人选择含糊的反应,或对女人提问的沉默态度都有着非常规的意义。而作者对男人和女人对话的描述也暗示出某种评价的意义。因为语言的选择与语境互相依存,语言建构语境,语境决定语言。男人始终said- said-said,这样的措词建构出男人的一种心境,一种内敛、含蓄的性情。女人said--said--cried aloud,措词的变化象似着情感的转变,由爱转为恨。措词和心情均呈现着级差性。级差是指态度的增衰。从修饰语来看,程度也是可分级的如上扬或下降,被称为语势 。英语上扬和下降的语言资源都很多。诗中通过强调性副词aloud和表态性实词cried,gazed upon来实现。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着。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文中男人选择了非预期的第二部分表达式或是沉默,原因在于语言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如对提问进行回答、拒绝、沉默或揶揄等。而且他发挥自主性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了选择,从而满足了交际的需要。
Verschueren认为选择发生在语言形式的任何层面上,如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整个词汇系统是有层级的:上位、下位和基本层次范畴词。在词汇层面上,作者采用cried,gazed upon下位层次范畴词,更精细化地表达意义。
作者开篇选择不定冠词a woman / man这种入篇资源呈现男女主角,而不是专有名词Mary / John,或 an Englishwoman / man等。接下来选择简单的定冠词the woman / man这种追踪资源进行认定。这是否暗示着一种普遍的男权世界?
话轮系统的运作取决于会话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折射出社会的等级性。通常二人会话形成A-B-A-B-A-B的分布,诗中男人能够选择沉默,拒绝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也是一种特权。男人可以选择发言或沉默以示拒答。因为除了爱情,他还有别的更高追求比如事业。而女人失去了爱情就一无所有,活不下去,因为女人是男人的长期饭票。最终女人大声嚷道“我恨你”心碎地离去……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纪伯伦的散文诗“爱与恨”的详细分析,我们对于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解释力因此可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Brown,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Yule, G. Pragmatic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爱与恨” 相邻对 选择 级差性 参与者的追踪
一、引言
散文诗是一种意义极为丰富的文学体裁。然而传统上对散文诗的评析和欣赏通常凭直觉,见仁见智,往往加入太多主观体验的色彩,少有文本证据和理论根基予以支撑。因此笔者试图应用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等理论知识解读出纪伯伦“爱与恨”这首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字里行间的深意。
二、相关的语言学理论
语用学中对会话结构的研究表明:会话的特点之一是说话人的轮换(简称话轮),即会话参与者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着说话。
两个说话者各说一次构成的对子叫相邻对。一个相邻对包括两次讲话的内容,由两个说话人前后相继所说的,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分别属于相邻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相邻对之间关联性并不体现在句法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两部分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上。对于这种关联性,Schegloff提出了“制约关联”概念进行解释。
通常相邻对第一部分的产生必然形成某种期待,如果第二部分是说话人所希望得到的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期待的第二部分”,除此之外各种其他反应则不是说话人所希望得到的,被称为“非期待的第二部分”。
“期待的”和“不期待的”这两个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中“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概念。霍恩(Horn)提出过“语用分工”理论中涉及到“有标记M”和“无标记U”。无标记的表达式属于期待范围,形式较简单,付出认知努力较少;有标记的表达式属于非期待范围,形式较复杂,较冗长。选择M代替U所表达的就是有标记的信息,即无标记成分无法传递的信息。莱文森(Levinson)方式原则也有类似的观点。
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一直进行着各种的选择:有标记还是无标记;期待还是非期待;遵守还是违背合作原则。事实上,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的过程。选择的可能性在于语言本身的变异性。Martin & Rose 认为入篇资源可通过呈现性指称来实现,如不定冠词a/an、专有名词、不定代词等。而追踪性资源则可以通过认定性指称来实现,主要包括定冠词the、指示代词this,that,it、人称代词he,she、名词性短语和物主代词,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评价意义。
三、语用、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角度的透视
Love and Hate
A woman said to a man,"I love you." And the man said, "It is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love."
And the woman said,"You love me not?”
And the man only gazed upon her and said nothing.
Then the woman cried aloud,"I hate you."
And the man said,"Then it is also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hate."
“爱与恨”这首散文诗由男人和女人的会话构成,包括W1,M1;W2,M2;W3,M3三组相邻对,分别为P1, P2 ,P3如下:
P1W1:I love you.
M1: It is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love.
P2W2 :You love me not?
M2:(silence)
P3W3 : I hate you.
M3: Then it is also in my heart to be worthy of your hate.
当女人说出第一个相邻对的第一部分“我爱你”时,总是预示了第二部分“我也爱你”的出现,这也是所期待的第二部分,无标记的表达。但事实上男人的回答并非如此明确而清楚,而是“那值得你爱的,是在我的心里”如此含糊的反应,这是非期待的第二部分,是有标记的表达。虽然第二部分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相邻对,但由于这不是女人的期待就形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空缺,从心理的角度考虑,女人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男人选择冗长的、异常的、有标记的表达式代替了简短的、无标记的表达式,男人的反应就获得了某种附加意义。男人违背方式原则的行为触发了读者进行非常规的推理:男人不爱她,或男人只是喜欢她称不上爱。男人不足量的信息让女人进退两难欲罢不能。同时男人违背数量原则表明他不想告诉女人他真实的感受,也许他自己也并不清楚是否爱她。或许男人是爱她的,只不过把这份爱深深地埋藏于心中,而不会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只示之以行动。女人却不同,她喜欢男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说爱她。这是男女的不同,也是他们的冲突所在。这可以从经典电影中得到验证。当“人鬼情未了”中女主角Mory对男主角Sam说出“I love you! I really love you!” Sam回答“Ditto”,从不直接完整地回答。这让Mory怀疑Sam是否全身心地爱着她。后来Sam被害,做了鬼也时刻关心,保护Mory。行动雄辩地表明了Sam对她全心全意的爱意,这爱跨越时空,感动上帝,让男女主角有了再次进行灵魂交汇的机会。当Sam说出“I love you,Mory! I’ve always loved you! My love is inside and taking with you!”时,也就最终成就了这份唯美的爱情。
男人的真实想法究竟是怎样的,显然女人并不是太清楚。但我们从P2可以推断出她认为男人可能不爱她,于是她又问“难道你不爱我吗”意在确认。通常会话中提问——回答构成一个系列,但事实上对于女人的提问,男人沉默了。女人的问话里本来就存在一种“男人不爱她”的预设,自然会把男人的默默无言理解为默认他不爱她。这种会话中的不合作的行为极大地冒犯了女人,使她产生挫败感,爱极生恨,大声嚷道“我恨你”。女人的爱恨情感竟然转变得如此迅速!女人的情感是如此单纯,爱憎分明,非爱即恨,只有二元值。而男人依然是含糊地回答“那值得你恨的,倒也是在我的心里”。他始终平静而理性,似爱非爱,似恨非恨,亦爱亦恨,难以捉摸。那值得女人恨的又究竟是什么?是男人不愿袒露爱之心扉的劣根性?还是不屑说爱的大男子主义?
其实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特定的措词是有理据的。男人选择含糊的反应,或对女人提问的沉默态度都有着非常规的意义。而作者对男人和女人对话的描述也暗示出某种评价的意义。因为语言的选择与语境互相依存,语言建构语境,语境决定语言。男人始终said- said-said,这样的措词建构出男人的一种心境,一种内敛、含蓄的性情。女人said--said--cried aloud,措词的变化象似着情感的转变,由爱转为恨。措词和心情均呈现着级差性。级差是指态度的增衰。从修饰语来看,程度也是可分级的如上扬或下降,被称为语势 。英语上扬和下降的语言资源都很多。诗中通过强调性副词aloud和表态性实词cried,gazed upon来实现。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着。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文中男人选择了非预期的第二部分表达式或是沉默,原因在于语言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如对提问进行回答、拒绝、沉默或揶揄等。而且他发挥自主性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了选择,从而满足了交际的需要。
Verschueren认为选择发生在语言形式的任何层面上,如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整个词汇系统是有层级的:上位、下位和基本层次范畴词。在词汇层面上,作者采用cried,gazed upon下位层次范畴词,更精细化地表达意义。
作者开篇选择不定冠词a woman / man这种入篇资源呈现男女主角,而不是专有名词Mary / John,或 an Englishwoman / man等。接下来选择简单的定冠词the woman / man这种追踪资源进行认定。这是否暗示着一种普遍的男权世界?
话轮系统的运作取决于会话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折射出社会的等级性。通常二人会话形成A-B-A-B-A-B的分布,诗中男人能够选择沉默,拒绝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也是一种特权。男人可以选择发言或沉默以示拒答。因为除了爱情,他还有别的更高追求比如事业。而女人失去了爱情就一无所有,活不下去,因为女人是男人的长期饭票。最终女人大声嚷道“我恨你”心碎地离去……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纪伯伦的散文诗“爱与恨”的详细分析,我们对于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语言学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解释力因此可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Brown,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Yule, G. Pragmatic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