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改革健康持续的发展,遵循大学之理念,科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围绕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顺应大学本质之理念来进行,需要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放在一个系统工程内全面综合考虑,以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是否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人才的积聚、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创新为基本要求,结合自身的校情和特色,在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建设模式、工作机制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创新和发展。
1遵循大学之理念是高校改革的关键
大学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力量和智力支持。在大学的各主体中,无论是传教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以知识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知识可以说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大学理念起始于知识、建构于知识、指向发展于知识。而“人”这一主体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应该是高校的最终价值所在,所以说高校改革的发展和推进,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
心,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完成大学发展理念的必然之路。
2科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前提
高校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密切地关注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来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为全社会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定位要有科学而又统一的认识。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一所地方性、专业性强的高等院校来说,盲目攀比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鲜明的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各高校应该在以自身校情的基础上,在适度扩大规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同时,保持鲜明的学科特色,并在自身特色学科上无论是师资还是科研还是教育培养等多方面都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高校最大的竞争力所在。这种特色定位,同样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寻求。认清自身差距和优势,寻找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交叉点,从而找准发展的位置和方向。譬如湖南工业大学在拓展相关学科的同时,始终保持在包装类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继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以包装为龙头、理工和社科类学科协调发展,从单一性院校向综合型,内涵型大学转变,以提高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正以健康稳健的步伐向湖南工业大学迈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是应该是开放式的、高层次的、终身性的。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就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建立以专业为主的教师教育模式,强化专业学科建设,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和推进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合理设置专业,科学安排教程,使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保障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胡锦涛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不仅是培养社会精英,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高素质高目标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极大人文关怀和奉献意识的优秀公民。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在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的同时,高校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须下大功夫。因为作为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只有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才能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助于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深入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协调发展。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身的才学,才情以及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运用多样载体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努力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被引导和教育。教育的成功不仅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更是让他懂得如何正确合理的去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对己对社会都是一个有用、成功的人。
4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作为育人中心的地位日益突显,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思想都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我院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牢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管理就是服务,人才培养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上,应实现人性化管理,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育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博学奋进的精神,激励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制定政策、做各项工作时候,将学生、老师以及管理者都作为平等的主体,多进行换位思考,使我们的政策和工作真正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和创造,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形成一种师生和谐,“学”“校”协调发展的局面。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上还应实现个性化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以教师的个性魅力来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途径、空间和自由,多倾听学生和落实学生的合理要求;开辟学习交流中心,尽量变集中管理为引导式管理,要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才。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困难或问题,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学校的发展同“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教师”的自我完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上下同心同德,人和共进。高校改革应当始终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改革健康持续的发展。
5参考文献
1林兆木.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北京:人民日报,2003-10-30:6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108-109
3张振平.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5陈立新.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6王俊超.思想政治课应重视教学情境、教学情感与教学氛围[J].凤阳: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
7王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简论[J].昆明:云南教育,2002,20(12):40-42
8徐晨光.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顺应大学本质之理念来进行,需要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放在一个系统工程内全面综合考虑,以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是否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人才的积聚、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创新为基本要求,结合自身的校情和特色,在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建设模式、工作机制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创新和发展。
1遵循大学之理念是高校改革的关键
大学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力量和智力支持。在大学的各主体中,无论是传教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以知识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知识可以说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大学理念起始于知识、建构于知识、指向发展于知识。而“人”这一主体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应该是高校的最终价值所在,所以说高校改革的发展和推进,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
心,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完成大学发展理念的必然之路。
2科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前提
高校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密切地关注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来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为全社会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定位要有科学而又统一的认识。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一所地方性、专业性强的高等院校来说,盲目攀比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鲜明的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各高校应该在以自身校情的基础上,在适度扩大规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同时,保持鲜明的学科特色,并在自身特色学科上无论是师资还是科研还是教育培养等多方面都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高校最大的竞争力所在。这种特色定位,同样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寻求。认清自身差距和优势,寻找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交叉点,从而找准发展的位置和方向。譬如湖南工业大学在拓展相关学科的同时,始终保持在包装类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继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以包装为龙头、理工和社科类学科协调发展,从单一性院校向综合型,内涵型大学转变,以提高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正以健康稳健的步伐向湖南工业大学迈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是应该是开放式的、高层次的、终身性的。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就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建立以专业为主的教师教育模式,强化专业学科建设,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和推进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合理设置专业,科学安排教程,使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保障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胡锦涛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不仅是培养社会精英,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高素质高目标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极大人文关怀和奉献意识的优秀公民。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在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的同时,高校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须下大功夫。因为作为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只有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才能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助于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深入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协调发展。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身的才学,才情以及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运用多样载体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努力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被引导和教育。教育的成功不仅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更是让他懂得如何正确合理的去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对己对社会都是一个有用、成功的人。
4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作为育人中心的地位日益突显,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思想都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我院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牢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管理就是服务,人才培养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上,应实现人性化管理,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育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博学奋进的精神,激励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制定政策、做各项工作时候,将学生、老师以及管理者都作为平等的主体,多进行换位思考,使我们的政策和工作真正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和创造,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形成一种师生和谐,“学”“校”协调发展的局面。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创新上还应实现个性化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以教师的个性魅力来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途径、空间和自由,多倾听学生和落实学生的合理要求;开辟学习交流中心,尽量变集中管理为引导式管理,要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才。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困难或问题,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学校的发展同“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教师”的自我完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上下同心同德,人和共进。高校改革应当始终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改革健康持续的发展。
5参考文献
1林兆木.怎样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北京:人民日报,2003-10-30:6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108-109
3张振平.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5陈立新.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6王俊超.思想政治课应重视教学情境、教学情感与教学氛围[J].凤阳: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
7王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简论[J].昆明:云南教育,2002,20(12):40-42
8徐晨光.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