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蒲松龄的《日用俗字》是以讹传讹的版本,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很多。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日用俗字》进行了考证、考讹、评注等,偏离了蒲松齡的原著。新发现蒲松龄的《七言杂字》是《日用俗字》的原著。这个版本的发现对纠正《日用俗字》的题目和内容的错误,进一步研究蒲松龄和其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蒲松龄;日用俗字;七言杂字;版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秋天,笔者在辽宁本溪的旧书摊上购得蒲松龄著《七言杂字》,并进行了初步研究,撰写了《蒲松龄的孤本(七言杂字)惊现本溪》的文章,发表在《旧书信息报》上。十多年来,此书并没有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仍然以蒲松龄的《日用俗字》为底本进行考证、评注和研究,因此深感有再次撰文的介绍必要,以飨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这本书是由蒲松龄的长孙蒲立德校正、3位曾孙共同校订的精写刻善本、珍本,更是目前仅见的版本。全书一册,52页、105面,20.6×14.5厘米,每页8行,每行2句14字,竹纸素面印刷,没有板框、字栏、鱼尾等,也没有序言、出版时间及梓刻、发兑名称,属于典型的私刻本。私刻本在古代书籍中算是较少的版本,也是比较珍贵的版本,尤其是名人的私刻本,刻写精,印量少,一般很少翻刻,能够留存下来的就更少、更珍贵。尤为可贵的,此书还是注释本。全书经过了无名氏的详细注释,毛笔真迹清晰,一些难字又注以音切。今天读来,很容易理解,为深入研究理解《七言杂字》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蒲松龄长孙蒲立德校正、3位曾孙共同校订的情况看,此书的刊印是由蒲家出资刊印的,刊印的时间应在蒲立德的晚年。蒲立德生于1683年,卒于1750年,即乾隆14年,享年67岁。按此推断,此书的刊印不会晚于1750年,应在乾隆的初年,是乾隆早期本,离蒲松龄去世(1715)最多35年。《七言杂字》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蒲立德在世时,蒲家举全家之财力刊刻的蒲松龄著作的唯一刊本,也是蒲松龄著作最早的刊本。
《七言杂字》的首页明确记载:“康熙己未年春日,淄川柳泉蒲松龄著”。康熙己未年,即康熙18年。这说明蒲松龄在康熙十八年,《七言杂字》已编著成书。《七言杂字》集中反映了鲁中及胶东地区的民风民俗,是教书识字的启蒙教材。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开始在当地大户毕际友家坐馆,自然要使用《七言杂字》作为教材。
蒲松龄生前没有财力刊刻发行,主要靠传抄。蒲松龄去世35年问,蒲家倾力出资刊印了《七言杂字》。《七言杂字》是简单私刻本,内容的地域性很强,不被藏书家重视;蒲家财力有限,也不会多印,流传自然稀少。199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蒲松龄全集》没有辑录《七言杂字》,南京图书馆学者杜信孚著的《同书异名通检(增订本)》也没有辑录。目前,蒲松龄的《七言杂字》还没有文献记载。通过仔细对比,《七言杂字》即是《日用俗字》的原著,是同书异名。《七言杂字》何时被何人改为《日用俗字》,不得而知。由于传抄的原因,以讹传讹,造成《日用俗字》中的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太多,也引起专家的质疑。据中华书局《文史》第20辑刊载于天池的文章说,《日用俗字》非蒲松龄原作。《七言杂字》的发现对于天池的这一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另有《日用俗字》稿成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正月,此说亦谬。
《蒲松龄(日用俗字)及旧本(农庄杂字)版本考》一文引用了《日用俗字》的几页木刻书影。此书影是木刻双节本,字体呈扁平状,竹纸印刷,其特征应为清代光绪时期的版本。这说明至少在光绪时期《七言杂字》被传抄改成了《日用俗字》。
《七言杂字》共分身体章、饮食章、丹青章、器皿章、僧道章等31章,包容了世间物产、社会各行各业的常用杂字、方言和古体字。书中内容有很多是当时社会的真实记录,极具史料价值,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如“近年又有指头画,能将一艺动宫家”。这说明指画在康熙十八年已经引起了宫廷的重视。再如“金华火腿尤清素,高邮变蛋不齁咸”。说明了这些名牌食品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极负盛名。
用乾隆本《七言杂字》细查对照光绪本《日用俗字》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仅以菜蔬章为例,乾隆本为“菜蔬章第五四十六句”,而光绪本为“各样菜蔬章第四”。在内容上光绪本有脱漏,有些句子与乾隆本也不同。由于传抄的原因,《日用俗字》有很多的讹字。仅以僧道章为例,“齐鲁而今有陋弊”之“而”字应为“如”字;“挑圈扭力又拔筋”之“挑”字应为“跳”字;“撮猴挑影唱淫戏,傀儡场挤热腾熏”应为“蓁筝管哨一齐响,傀儡场挤热腾熏”,等等。其传抄本的每况愈下可想而知。
上世纪60年代,《日用俗字》已收入路大荒编辑的《蒲松龄集》。之后,又经过多位专家学者考证、考讹、评注,1998年,《日用俗字》编入《蒲松龄全集》。用《七言杂字》对照,新编辑的《日用俗字》仍有很多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等问题。仅对照身体章、庄农章、养蚕章、饮食章、菜蔬章五章存在的问题,发现串句12句,错句8句,漏字、错字、讹字87字。特别是把皇后错成皇上,驼蹄错成驼峰,晋客错成留客,银匠打错成将银打,等等。有的完全颠倒了本意,有的张冠李戴。
近年来,《日用俗字》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纷纷撰文进行考证、考讹、评注等,偏离了蒲松龄的原著。《七言杂字》版本的发现,对纠正《日用俗字》的题目,解决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等问题,再现蒲松龄著作的本来面目,进一步研究蒲松龄和其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汉举)
关键词:蒲松龄;日用俗字;七言杂字;版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秋天,笔者在辽宁本溪的旧书摊上购得蒲松龄著《七言杂字》,并进行了初步研究,撰写了《蒲松龄的孤本(七言杂字)惊现本溪》的文章,发表在《旧书信息报》上。十多年来,此书并没有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仍然以蒲松龄的《日用俗字》为底本进行考证、评注和研究,因此深感有再次撰文的介绍必要,以飨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这本书是由蒲松龄的长孙蒲立德校正、3位曾孙共同校订的精写刻善本、珍本,更是目前仅见的版本。全书一册,52页、105面,20.6×14.5厘米,每页8行,每行2句14字,竹纸素面印刷,没有板框、字栏、鱼尾等,也没有序言、出版时间及梓刻、发兑名称,属于典型的私刻本。私刻本在古代书籍中算是较少的版本,也是比较珍贵的版本,尤其是名人的私刻本,刻写精,印量少,一般很少翻刻,能够留存下来的就更少、更珍贵。尤为可贵的,此书还是注释本。全书经过了无名氏的详细注释,毛笔真迹清晰,一些难字又注以音切。今天读来,很容易理解,为深入研究理解《七言杂字》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蒲松龄长孙蒲立德校正、3位曾孙共同校订的情况看,此书的刊印是由蒲家出资刊印的,刊印的时间应在蒲立德的晚年。蒲立德生于1683年,卒于1750年,即乾隆14年,享年67岁。按此推断,此书的刊印不会晚于1750年,应在乾隆的初年,是乾隆早期本,离蒲松龄去世(1715)最多35年。《七言杂字》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蒲立德在世时,蒲家举全家之财力刊刻的蒲松龄著作的唯一刊本,也是蒲松龄著作最早的刊本。
《七言杂字》的首页明确记载:“康熙己未年春日,淄川柳泉蒲松龄著”。康熙己未年,即康熙18年。这说明蒲松龄在康熙十八年,《七言杂字》已编著成书。《七言杂字》集中反映了鲁中及胶东地区的民风民俗,是教书识字的启蒙教材。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开始在当地大户毕际友家坐馆,自然要使用《七言杂字》作为教材。
蒲松龄生前没有财力刊刻发行,主要靠传抄。蒲松龄去世35年问,蒲家倾力出资刊印了《七言杂字》。《七言杂字》是简单私刻本,内容的地域性很强,不被藏书家重视;蒲家财力有限,也不会多印,流传自然稀少。199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蒲松龄全集》没有辑录《七言杂字》,南京图书馆学者杜信孚著的《同书异名通检(增订本)》也没有辑录。目前,蒲松龄的《七言杂字》还没有文献记载。通过仔细对比,《七言杂字》即是《日用俗字》的原著,是同书异名。《七言杂字》何时被何人改为《日用俗字》,不得而知。由于传抄的原因,以讹传讹,造成《日用俗字》中的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太多,也引起专家的质疑。据中华书局《文史》第20辑刊载于天池的文章说,《日用俗字》非蒲松龄原作。《七言杂字》的发现对于天池的这一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另有《日用俗字》稿成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正月,此说亦谬。
《蒲松龄(日用俗字)及旧本(农庄杂字)版本考》一文引用了《日用俗字》的几页木刻书影。此书影是木刻双节本,字体呈扁平状,竹纸印刷,其特征应为清代光绪时期的版本。这说明至少在光绪时期《七言杂字》被传抄改成了《日用俗字》。
《七言杂字》共分身体章、饮食章、丹青章、器皿章、僧道章等31章,包容了世间物产、社会各行各业的常用杂字、方言和古体字。书中内容有很多是当时社会的真实记录,极具史料价值,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如“近年又有指头画,能将一艺动宫家”。这说明指画在康熙十八年已经引起了宫廷的重视。再如“金华火腿尤清素,高邮变蛋不齁咸”。说明了这些名牌食品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极负盛名。
用乾隆本《七言杂字》细查对照光绪本《日用俗字》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仅以菜蔬章为例,乾隆本为“菜蔬章第五四十六句”,而光绪本为“各样菜蔬章第四”。在内容上光绪本有脱漏,有些句子与乾隆本也不同。由于传抄的原因,《日用俗字》有很多的讹字。仅以僧道章为例,“齐鲁而今有陋弊”之“而”字应为“如”字;“挑圈扭力又拔筋”之“挑”字应为“跳”字;“撮猴挑影唱淫戏,傀儡场挤热腾熏”应为“蓁筝管哨一齐响,傀儡场挤热腾熏”,等等。其传抄本的每况愈下可想而知。
上世纪60年代,《日用俗字》已收入路大荒编辑的《蒲松龄集》。之后,又经过多位专家学者考证、考讹、评注,1998年,《日用俗字》编入《蒲松龄全集》。用《七言杂字》对照,新编辑的《日用俗字》仍有很多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等问题。仅对照身体章、庄农章、养蚕章、饮食章、菜蔬章五章存在的问题,发现串句12句,错句8句,漏字、错字、讹字87字。特别是把皇后错成皇上,驼蹄错成驼峰,晋客错成留客,银匠打错成将银打,等等。有的完全颠倒了本意,有的张冠李戴。
近年来,《日用俗字》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纷纷撰文进行考证、考讹、评注等,偏离了蒲松龄的原著。《七言杂字》版本的发现,对纠正《日用俗字》的题目,解决串句、错句、漏字、错字、讹字等问题,再现蒲松龄著作的本来面目,进一步研究蒲松龄和其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