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课程建设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也要遵循职业教育“实践导向”的要求。以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项目管理》为教学案例,探求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架构结合多媒体专业的特点与需求,以“实践导向”和“消费者5W2H行为模式”为指导,在职业性与高等性、任务性与技术性、结构性与内容性间取得平衡。
关键词:实践;高职;课程改革;项目管理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4G时代的来临,以及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市场的变化,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实践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学生是课程的最终用户,为更好地实现高职肩负的培养任务,有必要以“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描述能通过课程模式或教学模式来达成学习目标”[1],以“实践导向”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思维,有效地改进高职教育的产品——课程的质量,让“产品”的最终用户(“消费者”)——学生能具备满足信息化时代的社会需求的不断演变、高水准及专业化的工作任务,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更新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类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各专业也基本都有开设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自身开设的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除了难度、课程门数等差异外,如何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更好、更高的计算机信息素养、具备创新能力与自主探索能力,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观念需要更新
在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信息化的时代,在课程“教”的环节,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和改进。首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唯一来源,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要建立起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实际问题解决途径与方案的双向交互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能停留在“讲授”层次,要提升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关注与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培养和打造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从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导师、课程开发者、团队领导者、信息咨询者等[2]。
2.引导学生更新其角色位置
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技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就更需要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实现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主动探求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锤炼,不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把学科性知识、课程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课内与课外、学校所学与社会需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计算机专业性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实践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的思维架构,以迎接计算机行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改变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体系中,强调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建设,忽视专业化、实践化、方向化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没有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际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学生常常困惑于“有什么用,怎么用”这类问题。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与实际需求有密切联系、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有必要密切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关联,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环境的磨练,提供真实或模拟真实的项目,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提高专业就业能力。
二、高职课程建设要平衡的几对关系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环节,为了避免高职课程开发的偏差,需要在理论层面解决几对课程去向相关的关系,其中包括:职业性与高等性、结构性与内容性、任务性与技术性[3]。
1.职业性与高等性
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职业性体现在课程要依据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来设计与开发,大多以通过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来实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既要有“职业性”,也要有体现高等水平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的“高等性”。在职业性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2.任务性与技术性
高职课程的任务性体现在以职业岗位构建课程内容后,相应地,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任务、职业素养,这需要把课程内容实践化,对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让学生通过同类、步骤重复、类比深入的任务实现,来学习课程的内容,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职课程的技术性体现在学生具备运用技术来完成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就是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而非普通能力,这需要课程开发者在课程任务的描述、选择上,要着重选择需要依托具体任务的完成状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力要求的课程任务。这也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课程教育内容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3.结构性与内容性
课程的结构性就是围绕什么原则、什么思路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内容性就是提供什么给学生、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结构与内容本质上是统一的,结构性与内容性的平衡,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内容体系。
高职课程结构的改革体现从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转变为职业体系结构,围绕职业工作岗位重构课程结构,这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架构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高职课程内容的改革体现在对课程新结构中的知识、技能点重新加以分析、描述与补充。由于课程结构是围绕职业岗位展开的,需要课程开发者仔细分析与描述其中的知识点,并不断更新与开发知识点,从而把课程结构的改革深入到内部的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来,为学生选择适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 三、课程案例分析
1.课程介绍
项目是为完成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临时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
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所涉及的平面设计行业、音视频、动画等领域中,大多数专业都会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完成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受到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环境的影响,需要从业者具备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知识,有助于“重复过去成功的经验”。因此,《项目管理》课程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必要学习的。
2.课程内容的选取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所学的《项目管理》课程的大多是《IT项目管理》,熟悉的是IT方面的项目。因而,讲课的时候以“IT项目管理”的方式给多媒体专业的学生上课,一上来就是“软件工程”、“瀑布模型”、“迭代开发”,例子大多与软件开发有关,这对多媒体专业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觉得该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完全无关。
为了让学生明确知道《项目管理》与所学专业有关,教师课上的举例也应以学生熟悉的例子开始,如:打开PhotoShop这个专业必学的软件,让学生观察启动界面上的人名,提出从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名想到什么?通过播放电视台形象片,让学生回忆形象片的时长、获得的奖项,请学生估计做这样的片子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员,这些人员要如何组建与管理,如何保证能做出软件和形象片,然后指出这些需要依赖项目管理的知识。这些规模较大的项目成果展示完毕后,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电子版与纸质版),提出做真实项目的要求,介绍计划用到的软件包括Project、Visio,并打开相关的软件给学生看。通过这些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内容,也明白到“项目”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自身有必要也有能力学习。
3.课程内容的导入
学生是课程的自主性“消费者”,对课程的使用会有个体差异,但是他们都是带着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来消费课程的[5],为了吸引学生,运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常用的“5W2H”的思维介绍课程,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生产过程”的动力。“5W2H”是以5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2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的方法。由于《项目管理》课程的设计是以“实践导向”为指引,在第一课的时候就运用“5W2H”,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确立要寻找解决问题(完成团队的项目)的线索、思路,如表1所示,消除对课程实际作品要求难以完成的疑虑,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表1 课程导入的“5W2H”思维
4.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这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起到课程的引导者、辅助者、咨询者的角色,以在社会职业岗位中实际项目实施的五大过程组规划课程结构,选择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完成项目(作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五大过程组,对学生会接触到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知识做重点讲解,其余略为介绍,并引导学生接触项目管理的权威体系指南,实现职业性与高等性、结构性与内容性的平衡。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完成每个项目实施过程的起止时间、任务、里程碑时间等,课上教师用部分时间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各小组阶段成果与改进方向,提出如何才能把新学的项目管理知识与已有的多媒体专业技能结合,更好地完成作品,从而实现任务性与技术性的平衡。
5.效果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普遍反应良好,多数学生表示既学到了如何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又把过去仅在电脑上实现的设计变为成品,并且在输出成品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的缺漏,明白过去一些如“出血位”、“留白”、“色差”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印刷过程的一些实际要求。表2是部分学生分组做的作品,这些作品最终都输出为纸质的成品;图1是其中一组在课程结束时提交的文档。
表2 学生分组做的作品
图1 某组学生提交的文档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实践能力要求也水涨船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职业性与高等性、结构性与内容性、任务性与技术性间取得平衡。结合多媒体专业《项目管理》课程,论及如何摒弃传统“知识结构完整型“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注重课程所在专业造就的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职业素养,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使命。
参考文献:
[1] 程宜康,吴景松.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
思考[J].学术论坛,2008,(4):213-217.
[2] 黎新仁.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智
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12):90-92.
[3] 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
高教,2012,(2):146-148.
[4]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18,49-53.
[5] 毛景焕,刘林,王彩霞.论课程作为高校的直接产品与
核心保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82-86.
关键词:实践;高职;课程改革;项目管理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4G时代的来临,以及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市场的变化,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实践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学生是课程的最终用户,为更好地实现高职肩负的培养任务,有必要以“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描述能通过课程模式或教学模式来达成学习目标”[1],以“实践导向”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思维,有效地改进高职教育的产品——课程的质量,让“产品”的最终用户(“消费者”)——学生能具备满足信息化时代的社会需求的不断演变、高水准及专业化的工作任务,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更新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类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各专业也基本都有开设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自身开设的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除了难度、课程门数等差异外,如何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更好、更高的计算机信息素养、具备创新能力与自主探索能力,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观念需要更新
在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信息化的时代,在课程“教”的环节,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和改进。首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唯一来源,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要建立起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实际问题解决途径与方案的双向交互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能停留在“讲授”层次,要提升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关注与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培养和打造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从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导师、课程开发者、团队领导者、信息咨询者等[2]。
2.引导学生更新其角色位置
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技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就更需要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实现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主动探求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锤炼,不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把学科性知识、课程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课内与课外、学校所学与社会需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计算机专业性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实践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的思维架构,以迎接计算机行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改变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体系中,强调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建设,忽视专业化、实践化、方向化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没有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际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学生常常困惑于“有什么用,怎么用”这类问题。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与实际需求有密切联系、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有必要密切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关联,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环境的磨练,提供真实或模拟真实的项目,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提高专业就业能力。
二、高职课程建设要平衡的几对关系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环节,为了避免高职课程开发的偏差,需要在理论层面解决几对课程去向相关的关系,其中包括:职业性与高等性、结构性与内容性、任务性与技术性[3]。
1.职业性与高等性
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职业性体现在课程要依据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来设计与开发,大多以通过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来实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既要有“职业性”,也要有体现高等水平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的“高等性”。在职业性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2.任务性与技术性
高职课程的任务性体现在以职业岗位构建课程内容后,相应地,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任务、职业素养,这需要把课程内容实践化,对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让学生通过同类、步骤重复、类比深入的任务实现,来学习课程的内容,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职课程的技术性体现在学生具备运用技术来完成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就是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而非普通能力,这需要课程开发者在课程任务的描述、选择上,要着重选择需要依托具体任务的完成状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力要求的课程任务。这也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课程教育内容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3.结构性与内容性
课程的结构性就是围绕什么原则、什么思路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内容性就是提供什么给学生、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结构与内容本质上是统一的,结构性与内容性的平衡,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内容体系。
高职课程结构的改革体现从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转变为职业体系结构,围绕职业工作岗位重构课程结构,这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架构上的一个重大区别。
高职课程内容的改革体现在对课程新结构中的知识、技能点重新加以分析、描述与补充。由于课程结构是围绕职业岗位展开的,需要课程开发者仔细分析与描述其中的知识点,并不断更新与开发知识点,从而把课程结构的改革深入到内部的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来,为学生选择适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 三、课程案例分析
1.课程介绍
项目是为完成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临时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
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所涉及的平面设计行业、音视频、动画等领域中,大多数专业都会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完成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受到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环境的影响,需要从业者具备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知识,有助于“重复过去成功的经验”。因此,《项目管理》课程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必要学习的。
2.课程内容的选取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所学的《项目管理》课程的大多是《IT项目管理》,熟悉的是IT方面的项目。因而,讲课的时候以“IT项目管理”的方式给多媒体专业的学生上课,一上来就是“软件工程”、“瀑布模型”、“迭代开发”,例子大多与软件开发有关,这对多媒体专业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觉得该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完全无关。
为了让学生明确知道《项目管理》与所学专业有关,教师课上的举例也应以学生熟悉的例子开始,如:打开PhotoShop这个专业必学的软件,让学生观察启动界面上的人名,提出从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名想到什么?通过播放电视台形象片,让学生回忆形象片的时长、获得的奖项,请学生估计做这样的片子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员,这些人员要如何组建与管理,如何保证能做出软件和形象片,然后指出这些需要依赖项目管理的知识。这些规模较大的项目成果展示完毕后,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电子版与纸质版),提出做真实项目的要求,介绍计划用到的软件包括Project、Visio,并打开相关的软件给学生看。通过这些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内容,也明白到“项目”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自身有必要也有能力学习。
3.课程内容的导入
学生是课程的自主性“消费者”,对课程的使用会有个体差异,但是他们都是带着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来消费课程的[5],为了吸引学生,运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常用的“5W2H”的思维介绍课程,能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生产过程”的动力。“5W2H”是以5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2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的方法。由于《项目管理》课程的设计是以“实践导向”为指引,在第一课的时候就运用“5W2H”,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确立要寻找解决问题(完成团队的项目)的线索、思路,如表1所示,消除对课程实际作品要求难以完成的疑虑,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表1 课程导入的“5W2H”思维
4.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这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起到课程的引导者、辅助者、咨询者的角色,以在社会职业岗位中实际项目实施的五大过程组规划课程结构,选择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完成项目(作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五大过程组,对学生会接触到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知识做重点讲解,其余略为介绍,并引导学生接触项目管理的权威体系指南,实现职业性与高等性、结构性与内容性的平衡。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完成每个项目实施过程的起止时间、任务、里程碑时间等,课上教师用部分时间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各小组阶段成果与改进方向,提出如何才能把新学的项目管理知识与已有的多媒体专业技能结合,更好地完成作品,从而实现任务性与技术性的平衡。
5.效果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普遍反应良好,多数学生表示既学到了如何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又把过去仅在电脑上实现的设计变为成品,并且在输出成品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的缺漏,明白过去一些如“出血位”、“留白”、“色差”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印刷过程的一些实际要求。表2是部分学生分组做的作品,这些作品最终都输出为纸质的成品;图1是其中一组在课程结束时提交的文档。
表2 学生分组做的作品
图1 某组学生提交的文档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社会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实践能力要求也水涨船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职业性与高等性、结构性与内容性、任务性与技术性间取得平衡。结合多媒体专业《项目管理》课程,论及如何摒弃传统“知识结构完整型“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注重课程所在专业造就的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职业素养,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使命。
参考文献:
[1] 程宜康,吴景松.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
思考[J].学术论坛,2008,(4):213-217.
[2] 黎新仁.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智
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12):90-92.
[3] 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
高教,2012,(2):146-148.
[4]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指南)(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18,49-53.
[5] 毛景焕,刘林,王彩霞.论课程作为高校的直接产品与
核心保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