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哀伤与成长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是一个哀伤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常常想起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亲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常常肝肠寸断。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清明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细雨蒙蒙,草长莺飞,许多人尤其是青年男女喜欢在扫墓之后一起去踏青、折柳、野餐、放风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说的就是清明的这些习俗。其中的核心是对先人的怀念和祭奠,这也是清明节成为我们的八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最重要的原因。
  清明扫墓,大部分人家都会携带各种各样的祭扫用品来到先人的墓前,为先人的坟茔清除杂草、清扫垃圾、添土、祭祀。祭祀一般是神情肃穆、凝神定志、诚心实意地摈弃心中杂念,与先人作“精神交流”。简单的会给故去的先人送去亲人的关怀,以烧装有各种冥品的包袱为主。比较复杂的则会包括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送神、分胙七个部分;赞礼、读祝、各执事、赞引、三献官等仪式;祭文、礼乐、祭器等一应俱全。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聚餐、娱乐、放风筝,女人和小孩还要就近折一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贡品用柳枝穿起来,并将剩下的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一起踏青。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也承载着我们丰富的心理意蕴。
  从心理学角度讲,我们的生命历程始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丧失,尤其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也许,昨天还给我们做了一坛酸菜,今天却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当我们渐渐长大,父母也渐渐老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与最爱的他们天人永隔。这些丧失不可避免地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伤感。如果这些哀恸不能够合理地解决,我们的内心就会被这些哀恸堵住,一些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的情绪就会越积越多,变成创伤,伤害我们的心灵甚至是我们的身体。
  亲人的故去,往往意味着重要丧失,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祭奠过程,我们称之为“哀伤”的过程。这些仪式对我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心理意义。所以,要让丧失不成为创伤,我们就需要一些渠道宣泄、排遣和整合这些情绪,一个系统的、仪式化的哀伤过程则是解决这些丧失后哀痛的最好的办法。
  在中国,清明节的习俗就承担着这样一个解决丧失后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作用:
  1通过这些具有神圣性的“慎终追远”仪式,可以确认我们也许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亲人确实已经离我们而去,永远无法再睹其音容笑貌。
  2可以通过仪式,使用一种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合理表达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3亲人们聚在一起,分享悲伤、哀痛等不良情绪,相互支持,使内心的哀恸得以平复,完成自我对丧失的修通。
  4扫墓的一系列仪式又让这些悲伤的表达变得可以控制,而不会因为没有节制的悲伤表达变得情绪失控。我们有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了与丧失的重要客体的分离。
  5清明祭奠以一种有规律的与丧失的亲人最好的连接方式,提供了一种持续系统的哀伤过程,使人们有机会思考如何继承先人的精神,为人们提供了内心修复的机会,也提供了新的成长机会。
  除了这些以外,清明节在其发展历程中融合了清明节气、寒食节及上巳节的习俗,在与亲人的心灵连接之后的踏青、寒食、折柳、插柳、沐浴等活动,融入了人们对自然的生机勃发、对生命延续的崇敬和感恩。沐浴是对水亲密无间的接触,象征对水的感恩和敬意;寒食则是对火的崇拜和敬仰;折柳、插柳则是感恩土地和对生命活力的渴望……这一切,无不体现着爱、感恩和对生命的崇敬。
  当我们在先人的墓前或者其他固定的场所完成了这样一个承认、接纳先人离去,整合先人精神所在的仪式,怀着爱、感激和崇敬的心,继续创造我们充满活力的生命的仪式,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一些改变,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好的延续。
  首先,先人离去的悲伤情绪会因为这一系列仪式得到化解,我们的心情会更加愉悦。在这个仪式过程中,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不断地闪回亲人的音容笑貌,也许会回忆起亲人的良好品德,也许会记起亲人对自己的提醒,也许会再次感受到亲人曾经带给自己的温暖、安全、关爱……一切的一切都将唤起我们对往昔岁月的感怀。此时,我们也许会想到过去曾经的美好岁月,也许会想到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事情,发现这些和亲人相伴的经历是如何让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从而开启一道成长的智慧之门。
  在这个仪式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体验到分离和分离带来的恐惧,与此同时,我们也体会到爱与感恩,正是对恐惧的接受和爱与感恩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依恋我们其他的亲人,我们的生活也会借此得以充实和增强,可以把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能体会到多种爱,也能体会到爱的各个阶段,我们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终生去爱。
  最后,通过这种哀伤的过程及其后续的感恩和创造的过程,我们认同了故去亲人最美好的品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放弃对先人的情感纠结,完成了从丧失到哀伤最终成长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一些敏感期  小孩在1岁到1岁半会有一个漫游的敏感期,喜欢到处探索。这个时期应该多带孩子串门、到草坪,领着他去玩儿,如果不让他溜达,以后会变得特别懒,或者长大以后反而没完没了闲逛。有的成年人,两口子成家了,一个人喜欢玩儿,一个人不喜欢玩儿,就是因为当初敏感期时的萌芽未被激发出来。  1—2岁——模仿敏感期:喜欢观察别人怎么吃饭,怎么说话。这个时期要是做得好,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善于学习。  2岁半到3
人的意识(或者说灵魂)到底能不能独立于身体而存在,这是人们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月,人们一般倾向于相信灵魂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所以宗教上才有天堂、地狱和来世之说。但到了今天,科学上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意识是不能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  但我们在生活中时不时地会听说灵魂出窍的事。比如,有人声称在自己心脏病突发,濒临死亡的时候,灵魂升到手术室的天花板上,看着医生们抢救自己的肉体,直到心脏恢